怎樣學好小學數學?興趣、習慣、理解和基本功!

學數學學習應該關注的重點依次為:興趣、習慣、理解,最後才是基本功。

1

興趣


對於兒童而言,最現實的學習內驅力就是興趣,不是分數,也不是老師、家長的表揚獎勵。雖然有不少老師、家長認識到了這一點,但很多人的策略往往還停留在培養孩子低水平興趣之上。

如何培養孩子較高水平學科興趣?

研究表明,孩子的興趣發展有這樣一個過程:


興趣發展鏈

有趣(好玩)→樂趣(愛好)→志趣(理想)

① 有趣(好玩)

對於孩子而言,興趣首先來源於感到某樣事物有趣、好玩,這是較低水平的興趣。現在不少教師、家長主要著眼於這個層面,比如,通過動畫、遊戲等形式提升孩子的學科興趣。當然,這樣的形式肯定是需要的。但是,如果完全指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提升孩子興趣是不夠的。

②樂趣(愛好)

樂趣意味著對某樣事物產生愛好。怎麼能形成樂趣?樂趣是一個人經受挑戰嘗試、探究成功後獲得的成就感,智力活動的愉悅感。有了這樣的學習體驗,他的興趣就會提升一個層次。

③志趣(理想)

興趣的最高水平是志趣,這就上升到理想層面了。當然,我們不要求小學生就能達到這個水平,或許個別學生可以達到,但從整體而言,小學階段的學生一定要培養他對學科的樂趣。


那麼,家長如何培養孩子對數學學科的樂趣呢?

其實很簡單,功夫就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每天孩子放學回家,針對數學學科,與孩子交流當天的學習收穫,家長可以不斷給予鼓勵。孩子開始學習加法了,家長說:“好,恭喜你進了數學的大門了。”過幾天,孩子學了減法,家長繼續鼓勵:“有進步啊,會加上來,還會減回去。來去你都會了。”學了乘法,家長說:“了不起,100個2連加,多麻煩啊,用乘法一秒鐘就可以解決問題了。”等到學了除法,家長說:“哇,加減乘法都會了。”小學數學的每一個基本核心知識點,幾乎都能找到令兒童激動的理由!家長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看到在不斷進步,啟發他去體會學習樂趣。這樣的交流豈不是比單純告訴孩子“好好學,考個好分數”有效得多?

2

習慣


通用學習習慣


①集中注意力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令很多家長頭痛的問題。為此,不少專業人士開發了各種專業訓練方法,不過這些都不是家長容易上手掌握的。其實,有更簡單有效的辦法,那就是引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欣賞,這是每個家長都可以做的。而且一舉數得,既鍛鍊了專注力,又培養了觀察力與表達力。

生活中無時不刻都有可以觀察的東西,可以從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入手。比如,孩子喜歡小動物的話,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觀察小動物的形態體貌特徵等,從整體觀察到局部細節,讓他說說看到了什麼,隨後家長可以挑出一些孩子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告訴他。這樣的訓練旨在幫助孩子形成較長時間的注意力。

進一步,家長可以給孩子設置一個“小任務”:這個問題你可能不是很感興趣,但是一個很重要的需要去解決的問題!由此引導他通過觀察去想辦法解決問題。任務驅動、問題驅動下的持久專注,是可以逐漸遷移到學科學習過程中去的。

②關注效益


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形成時間觀念。最簡單有效的辦法是,孩子每天做作業前,在他面前放上一個鬧鐘,讓他自己記錄完成作業所用的時間。要讓孩子知道集中精力認真完成作業才有時間玩。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勞逸結合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基本對策。家長應該相信:會玩的孩子,特別是會動腦筋玩出花樣的孩子才會學習。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家長自身要樹立榜樣,如果家長是一個很有時間觀念,做事注重效益的人,自然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③獨立思考


家長可以選擇一些話題和孩子進行交流,讓孩子說說,這個問題他是怎麼想的。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首先要耐心傾聽,不要打斷孩子的敘述。當孩子說完了他的想法,家長不妨引導他從其他角度再多思考思考,產生新的想法。獨立思考能力是所有學科學習所必備的能力,在理科學習中尤為重要。

④自覺預習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不要參與孩子的預習過程,而更應該關注孩子的預習後效。比如,孩子告訴你在預習過程中哪裡沒有搞懂,家長不必急著講解。這樣孩子帶著問題去聽課會更有方向性。等到孩子放學回家,家長再關心他是否把昨天困惑的問題弄明白了。這個過程旨在讓孩子養成自學習慣,鼓勵他通過預習不斷髮現問題,並在課堂上解決問題。還可以讓孩子說說為什麼預習時沒看懂、沒想明白,課堂上是怎樣通過老師講解或同學發言搞懂的。啟發孩子講述學習的過程與體會,實際上是在幫助他積累、總結學習的經驗。

⑤及時複習


在複習過程中,家長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幫助孩子整理錯題,指導孩子建立屬於自己的錯題本。到了期中期末考試前,重溫一遍曾經的錯題,找出自己學習中的薄弱環節,這是最高效的複習過程。家長應該相信:錯誤離成功最近,重溫曾經的出錯與糾正是最具針對性的複習方法。

⑥自定計劃


這項習慣可以從孩子三年級左右開始培養。比如,孩子放學回來後,讓他自己安排課後時間,打算用多少時間做作業,多少時間娛樂等。除了作息計劃,家長還可以引導他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課外想學什麼內容,每週花多少時間練習等,讓學習成為一件有目標有計劃的事。這個過程中,孩子制定的計劃可能會變,家長不必干涉,因為制定、調整計劃本身就是一個摸索的過程,它的好處在於讓孩子清楚自己曾經做了哪些改變,怎樣的計劃、目標適合自己,這對於將來從事任何工作都是有好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