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強調命中率的日本軍隊出不了王牌狙擊手?

1943年5月11日,1.1萬名美國士兵分成三路,在阿圖島的東北部和東南部登陸。1942年春,日軍攻佔了這座小島後,開始在這彈丸之地修築眾多永久性工事,並集結了2630人的重兵據守。登陸之初,美軍尚未遇到激烈抵抗,到次日清晨,日軍發現敵情後,北部登陸的美軍部隊便被日軍的狙擊手、機槍和迫擊炮組成的火力網死死釘在了原地整整一天不能動彈,此地也被美軍稱為“血腥角”。

為什麼強調命中率的日本軍隊出不了王牌狙擊手?

1943 年5 月11 日,在阿留申群島的阿圖島作戰的美軍正在穿越泥濘的地面,向盤踞在山上的日軍發動

阿圖島天氣惡劣,常年雨霧繚繞,鮮有晴天。登陸之日大霧瀰漫,美軍飛行員和海軍炮手皆無法準確定位日軍碉堡的位置,無法提供火力支援,而島上的美軍更是不知方向,敵堡與岩石洞中猝不及防的槍響如死神降臨,美國士兵一個接一個在迷霧中被狙殺。行動計劃受阻,美軍南部登陸部隊的指揮官愛德華·厄爾中校決定親自進入前線調查。一到戰場,只見山谷雲翻霧罩,根本無法辨明方向,忽然一聲槍響,厄爾血漿迸濺,倒地身亡。指揮官陣亡,美軍被困在了馬薩克山谷整整6天,士兵們因凍傷和戰壕足病造成的傷亡卻與日俱增。負責指揮登陸師的艾伯特·布朗少將也因此被解除了指揮職務。儘管阿圖島戰役最終以美軍的勝利告終,也成了日本陸軍首次“玉碎”戰,但它給參戰美軍留下了兩個至深印象:其一是日軍亡命的自殺式“萬歲衝鋒”,戰至最後只有27人倖存,且大多為自殺未遂者;其二則是行蹤飄忽、出沒無常的日軍狙擊手,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槍聲響起的瞬間總讓人猝不及防,即便是指揮官厄爾也命喪於他們的槍口之下。在後來的太平洋熱帶雨林,他們更如之中的死亡布穀鳥,給對手留下無盡的陰影與噩夢。

為什麼強調命中率的日本軍隊出不了王牌狙擊手?

阿圖島

綠色地獄中的惡鬼

二戰中出現過許多王牌狙擊手,但作為軸心國第二號BOSS的日本,卻從來沒出過王牌狙擊手。為何成為亞太戰場上盟軍將士噩夢的日軍狙擊手,不僅沒有出現過王牌,甚至連留下出色狙擊戰果的士兵都很難找到記錄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並沒有專業的狙擊手訓練,甚至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步槍上也沒有裝備專門的望遠瞄準鏡,擔任狙擊任務的都只是普通的日本士兵,他們之所以能夠給對手留下深刻印象,主要還是取決日本的教育和軍隊訓練兩方面。明治維新後,日本於1872年公佈《學制令》,開始進行全國性教育改革。到1907年,日本的小學就學率達到97.83%。在兵源普遍受過基礎教育的基礎之上,進入軍隊後訓練自然更為高效與統一,當時教育普及度遠低於日本的中國軍隊在對日作戰時普遍戰鬥力不及日軍,傷亡慘重,很大程度上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此外,日軍的訓練也相當嚴格,尤其是單兵作戰訓練尤其嚴酷,包括進攻、防禦、追擊、退卻以及夜間作戰等項目。

在日本,新兵進入軍隊後,要先經過5個月的新兵集訓,訓練課目包括隊列、刺殺、射擊及拉練。在這期間最少要有一次在嚴冬條件下的5天野營拉練,訓練士兵嚴寒耐力及夜間應戰能力,對射擊則要求絕對精準。經過新兵集訓後,會轉入小隊、中隊級協同戰術訓練,這個階段,新兵常會遭到老兵們魔鬼式的“磨鍊”。例如立姿加重物持槍長瞄;夜間百米外射擊香火頭;避彈奔跑及針對避彈奔跑的射擊方法;狙擊與反狙擊術等。這些魔鬼式訓練的確很大程度提高了日本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尤其在太平洋戰場熱帶雨林的惡劣環境中,他們能夠保持超常的作戰意志,給盟軍造成不少傷亡。

為什麼強調命中率的日本軍隊出不了王牌狙擊手?

美軍

可日軍為何出不了王牌狙擊手呢?這很大程度上也與他們這套魔鬼訓練法有關。在日本陸軍中,儘管也制定了所謂“五項基本戰鬥倫理”——忠誠、謙恭、勇氣、誠實、節儉,但日本陸軍軍士對待部屬的方式與美軍完全不同。在日本軍隊中,士兵一旦有任何錯誤、疏忽、怠慢、粗心,就會立即遭到嚴厲的懲罰、體罰士兵是家常便飯,不僅新兵訓練如此,在作戰部隊中也是如此。日本士兵對於犯錯招罰的恐懼和麵對官長的權威時戰戰兢兢的心態很大程度上扼殺了他們的主動性。正因如此,日本陸軍經常無法抓住轉瞬即逝的戰機,甚至不敢接手已陣亡戰友的武器,唯恐越軌行為的後果。擔任狙擊任務的士兵儘管槍法精準,毅力非常,但往往死守一處進行射擊,至死方休,不少士兵甚至將自己捆綁於樹冠之上,通常在狙殺數人後暴露目標,被盟軍一通火力問候,命喪黃泉。人死了,自然也就沒有機會繼續刷新戰績,成為王牌狙擊手。儘管沒有專門的狙擊手訓練,但太平洋戰爭中,日軍還是大量的使用“狙擊手”,他們往往會先刺探美軍的防禦措施,而後吸引其開火,再用狙殺的方式威懾對方,延滯其推進速度。如果說王牌狙擊手是死神的話,那麼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狙擊手就是一群綠色地獄中的惡鬼。他們不會像死神降臨那樣令人聞風喪膽和無可奈何,卻如鬼影般無處不在,隨時隨地都在吞噬著對手的 。

與美軍第一次碰撞

為什麼強調命中率的日本軍隊出不了王牌狙擊手?

日軍中所謂的狙擊手都由一般士兵擔任,多數情況下沒有配備專用的狙擊步槍。日本陸軍中最常見的武器是明治三

除了最常用的“三八大蓋”,日軍倒是也有幾款常用的狙擊步槍,如九七式狙擊步槍、九九式狙擊步槍、二式傘兵步槍等,這幾種步槍都能裝置瞄準鏡。從功能性來說,九九式步槍最先進,但在太平洋戰場上,由於美軍火力佔據絕對優勢,日軍狙擊手更喜歡使用九七式步槍,主要是因九九式步槍的發射特徵比九七式更明顯,容易暴露目標,招來美軍火力集中打擊。

為什麼強調命中率的日本軍隊出不了王牌狙擊手?

日製九七式狙擊步槍,此槍為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狙擊手最常用的槍械之一

1942年8月爆發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參戰部隊主要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後期陸戰2師和陸軍第25步兵師也相繼投入戰鬥。瓜島戰役之前,陸戰隊的官兵對於日軍的認知分兩個極端,一是帶著輕蔑甚至種族偏見,如同美國軍方公開宣傳的那樣,日本人“像猴子、戴著厚眼鏡、齙牙”。但當時美國軍隊中對日軍還有另一種表述:日本人是超級戰士,身材高大,精於叢林和夜戰,耐力超乎尋常,可以忍受極其嚴酷的自然條件,只要有很少的食物就可以維持生存。

瓜島戰役中,陸戰隊的美國大兵們很快就見識了真實的日本兵。除了身材高大不屬實外,他們的確耐力超群,個個都是亡命之徒,尤其是神出鬼沒的狙擊手讓他們感到恐懼而又無奈。實際上美國海軍陸戰隊也是一支訓練有素的精兵,他們奉行“每個人都是步槍手”,裝備的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也有結構堅固、性能可靠且射擊精度高等優點。可是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美軍的狙擊手都鮮有表現機會,因為大多數情況下美軍都處於進攻方,且佔有絕對火力優勢,講求速戰速決。

瓜達爾卡納爾島是典型的熱帶雨林地形,島上植被茂密,遮天蔽日,叢林中光線晦暗,非常便於日軍狙擊手隱藏,美國海軍陸戰隊也是在這裡首次領教了日軍狙擊手的瘋狂。玩過第一人稱視角射擊遊戲《使命召喚5》的玩家應該都經歷過這樣一幕:日軍狙擊手隱藏在樹上對著玩家射擊,玩家對著樹冠一梭子掃去,只見全身披著偽裝衣的日本兵從樹上墜落,但又沒直接掉在地上,而是有一根繩子將他的身體懸吊在半空中。這一點非常寫實,像瓜島這樣茂密的叢林島嶼上,日軍狙擊手通常會隱藏在樹冠,為了保持穩定和持久,他們會用繩子將自己綁在樹上,伺機向盟軍射擊。但這種方法幾乎是自殺式的,一旦被發現,根本無法脫身,這些狙擊手都是做好了“為天皇獻身”的準備。剛開始美軍吃過不少虧,後來有經驗了,只要是茂密的樹林就對著樹冠一陣狂掃,反正彈藥多隨便打,許多參戰美軍老兵和遠征軍老兵都有類似回憶,他們行軍途中,經常會發現樹上綁著一具腐屍,不用想,肯定又是被前方部隊幹掉的日本狙擊手了。

為什麼強調命中率的日本軍隊出不了王牌狙擊手?

1942年,美海軍陸戰隊隊員在瓜島叢林中搜尋日本狙擊手的蹤跡

在瓜島,美軍陸戰隊以優勢重火力壓制為主,往往直到將日軍擊潰後,美軍狙擊手才出來打活靶。例如泰納魯河之戰的最後階段,陸戰1團1營G連的將士們將一群日軍驅趕到海灘邊,指揮官下令暫停開火,等日本人下了海再打。果然,日軍紛紛跳入海中,這時精於射擊運動的槍炮中士查理·安格斯選好一個陣位,挨個射殺在海中起伏不定的日軍,而海中日軍幾乎已失去還手之力,只能等著挨槍子。泰納魯河之戰中,日軍一木支隊全軍覆沒,指揮官一木清直即1937年在中國挑起七七事變的關鍵人物之一。關於他的死,一般認為是被困後切腹自殺,但也有記載說一木最後親自投入戰鬥,在他拔出手槍時被1名美國陸戰隊的狙擊手擊斃。

隨著瓜島戰役白熱化,美軍越來越發現日軍狙擊手的狡詐,他們不僅會隱藏於樹冠,還會在地面挖個坑,穿著偽裝植被伺機伏擊。由於一路上被日軍狙擊手襲擾,陸戰5團3營L連打到亨德森機場附近時,都已成驚弓之鳥。3排的一名一等兵聽見“咔嚓”一聲,以為是日軍狙擊手又來了,立即朝響聲處連放三槍,遭到愛德華·法默少尉排長的一頓訓斥,他說:“如果日本人在下方潛伏,我一定可以聞到他們。”沒過多久,士兵阿特·波士頓又因一點響動而射發子彈,再次遭到訓斥。從這個小細節不難看出,日軍的放冷槍已將一般沒經驗的美國士兵弄得草木皆兵。

每一天的恐怖都如出一轍

在瓜島馬坦尼考河的戰鬥中,日軍狙擊手將地形利用得淋漓盡致。10月下旬,日軍在美軍火力碾壓下傷亡慘重,雙方隔著馬坦尼河對射相持。為了滲透美軍陣地,日軍用樹幹製成浮舟,以樹葉為偽裝企圖渡河。而一些日軍狙擊手則利用浮在河面上的屍體作為掩護,時不時朝岸上的美軍射擊。美國人不得不以暴制暴,但凡見到河面有任何浮動的物體,機槍與勃朗寧自動步槍就會朝其猛烈開火。島上幾乎所有枝葉濃密的熱帶樹冠都是受到了美軍機槍的重點關照,不少戰死的日本士兵慘遭“鞭屍”。整個瓜島戰役下來,美軍對日軍也有了新的認識,他們堅韌、狂熱、無畏,狡詐。神出鬼沒的狙擊手以雙方軍人的屍體設置詭雷,或是傷員或詐降者引誘美軍進入事先設好的埋伏圈,這些情況都是在歐洲戰場難以想象的。

同時陸戰隊對自身也進行了檢討,他們認為登島最初幾個星期內,隊員的射擊精度、前線偽裝及火炮陣位選擇都很差勁。同時未能建立數量足夠多、可能收效巨大的警戒哨,偵察行動過於謹慎,對於日軍狙擊手過度恐懼,未能很好地遵循射擊紀律。其實這也不怪這些美國大兵,誰會想到自己面對的是這麼一幫亡命之徒呢?在日本陸軍的戰術手冊中,有意抹去了“撤退”“投降”等字眼,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字眼會影響士氣和戰鬥精神。日本陸軍的信條是在一個出其不意的時間、從一個出其不意的地點、經由出其不意的路線向對手發起攻擊。由於他們不懼死亡,往往為了出奇制勝的目的,敢於以少敵眾。以瓜島戰役中,美日兩國的哨兵偵察為例,美軍哨兵通常在發現日軍靠近後,便悄悄返回主陣地報告,或者通過電話發出警告後就地潛伏下來。日軍則不同,太平洋戰爭中日軍所謂的狙擊手多為單獨行動的哨兵,尤其在瓜島戰役中派出了大量孤身哨兵,當他們發現美軍後,往往會為了警告己方部隊而主動暴露目標、犧牲自己。這種輕生的作戰思維也是導致日軍出不了王牌狙擊手的重要因素。

為什麼強調命中率的日本軍隊出不了王牌狙擊手?

1944年8月,參加進攻馬里亞納群島的美海軍陸戰隊士兵正在崎嶇的山崖上搜索日軍狙擊手和島上平民。在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