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資深基金經理告訴你:人棄我取,什麼才是逆向投資的關鍵?

一個資深基金經理告訴你:人棄我取,什麼才是逆向投資的關鍵?

01 引言

投資做了十幾年,我深深體會到人棄我取、逆向投資是超額收益的重要來源。

印象特別深刻的一次是2012年7月2日,廣州宣佈汽車限購的當天,汽車股紛紛跳水甚至跌停,之後半年的市場是下跌的,而汽車股卻平均逆市上漲30%。

再看看多年前表現相對較好的板塊,2010年的工程機械、2011年的銀行、2012年的地產,都印證了“人棄我取、逆向投資”的有效性。

02 逆向投資的關鍵

逆向投資是最簡單也最不容易學習的投資方式,因為它不是一種技能,而是一種品格——品格是無法學習的,只能通過實踐慢慢磨鍊出來。

投資領域的集大成者大多數都具有超強的逆向思維能力,儘管他們對此的表述各不相同。

喬治·索羅斯說:“凡事總有盛極而衰的時候,大好之後便是大壞。”約翰·鄧普頓說:“要做拍賣會上唯一的出價者。”

查理·芒格說:“倒過來想,一定要倒過來想。”卡爾·伊坎說:“買別人不買的東西,在沒人買的時候買。”巴菲特說:“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逆向投資,也不是所有急跌的股票都值得買入,畢竟,“不接下跌的飛刀”這句話是無數人得到了血的教訓之後總結出來的。

一個資深基金經理告訴你:人棄我取,什麼才是逆向投資的關鍵?

一隻下跌的股票是否值得逆向投資的關鍵在於以下三點:

首先,看估值是否夠低、是否已經過度反映了可能的壞消息。

估值高的股票本身估值下調的空間大,加上這類股票的未來增長預期同樣存在巨大下調空間,因此這種“戴維斯雙殺”導致的下跌一般持續時間長而且幅度大,剛開始暴跌時不宜逆向投資。

2011—2012年,A股計算機行業的許多“大眾情人”在估值和預期利潤雙雙腰斬的背景下持續下跌了70%就是例證。

2012年年底,這些股票從成長股跌成了價值股,反而可以開始研究了。

其次,看遭遇的問題是否是短期問題、是否是可解決的問題。

例如,零售股面臨的網購衝擊、新建城市綜合體導致舊有商圈優勢喪失、租金勞動力成本上漲壓縮利潤空間等問題就不是短期能夠解決的,因此其股價持續兩年的大幅調整也是順理成章的。

不過,現在大家都把零售當作夕陽行業,反而有階段性反彈的可能——儘管大的趨勢仍然是長期向下的。

最後,看股價暴跌本身是否會導致公司的基本面進一步惡化,即是否有索羅斯所說的反身性。

貝爾斯登和雷曼的股價下跌直接引發了債券評級的下降以及交易對手追加保證金的要求,這種負反饋帶來的連鎖反應就不適合逆向投資。

中國的銀行業因為有政府的隱性擔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不存在這種反身性,因此可以逆向投資。

一個資深基金經理告訴你:人棄我取,什麼才是逆向投資的關鍵?

點評:

有些股票,你有持倉,但是下跌時你心裡一點也不慌,甚至希望它多跌一點好讓你加倉,這說明你對該股票已有足夠了解,對其內在價值和未來前景有比市場更為精準的把握,因此市場價格的波動已經不會影響到你的情緒了。

對這些股票而言,下跌只是提供一個更好的買點罷了——買之後的淡定,源自買之前的分析。

還有些股票,漲的時候讓你豪情萬丈,跌的時候讓你肝腸寸斷,這樣的股票不碰也罷,因為還沒研究透。

買股票之前問問自己,下跌後敢加倉嗎?如果不敢,最好一開始就別買,因為價格的波動是不可避免的。

03 不是每個行業都適合做逆向投資

不是每個行業都適合做逆向投資:有色煤炭之類的最好是跟著趨勢走,鋼鐵這類夕陽行業有可能是價值陷阱,計算機、通訊、電子等技術變化快的行業同樣不適合越跌越買。

相較而言,食品飲料是個適合逆向投資的領域。作為消費者,我對食品安全事故深惡痛絕,但是作為投資者,我們不應該把個人感情因素帶入投資決策。

從歷史上看,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行業投資較好的買入點,特別是那些沒有直接捲入安全事故或者牽涉程度較淺的行業龍頭企業,更有可能是建倉良機。

還記得十幾年前,我剛入行沒多久,公司的基金經理們(都是鐵桿的價值投資者和逆向投資者)在瘋牛病的恐慌中買入了麥當勞的股票,數年後麥當勞的股價上漲了5倍,那是我逆向投資的第一課。

再看看以前發生的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和毒膠囊事件,它們對所涉及的行業都沒有產生持久或致命的打擊,對行業銷量的負面影響一般只持續兩三個月。

與行業狀況相反,那些沒有直接捲入安全事故或者牽涉程度較淺的行業龍頭的市場份額,反而在事故發生後出現了進一步擴大,因為人們購買時更加看重“大牌子”了,畢竟與小廠家相比,龍頭企業更有資源和動力維護自己的品牌聲譽。

一個資深基金經理告訴你:人棄我取,什麼才是逆向投資的關鍵?

再看看在香港上市的臺灣飲料和快消品龍頭統一食品,2011年因直接捲入塑化劑事件導致股價從6元跌至3.6元,事件過去後,統一食品2012年股價最高漲到10.4元,翻了3倍。

2012年的白酒股因為塑化劑事件大幅跳水,在面對其他類似食品安全事件的逆向投資機會時,投資者可以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有無替代品,若有替代品(例如三株口服液之類的營養品就有眾多替代品),則謹慎,若無替代品,則積極;

是個股問題還是行業問題,如果主要是個股問題,則避開涉事個股,重點研究其競爭對手,即使是行業問題(例如毒奶粉),也可關注受影響相對較小的個股;

是主動添加違規成分還是“被動中槍”,前者宜謹慎,後者可積極;該問題是否容易解決,若容易解決,則積極,若難以解決(例如三聚氰胺問題),影響可能持續的時間長且有再次爆發的可能性,則謹慎;

涉事企業是否有紮實的根基,悠久的歷史傳承和廣泛的品牌美譽度在危機時刻往往有決定性的作用,秦池、孔府的倒臺就是由於根基不穩而盤子卻鋪得太大;是否有突出的受害者個例,這決定了事件對消費者的影響是否持久。

事後看來,2013年白酒行業極其低迷,但是主要原因是八項規定等反腐措施,相比之下塑化劑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日本發生核洩漏事故後,巴菲特稱自己對日本的看法與一週之前沒有變化。這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境界自然不是吾等凡夫俗子可以達到的,但我們應該明白,對於災難的發生,每個人都很難過,但是投資決策不應該加入感情的因素。

在許多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突發事件發生後的一兩個月,股市往往會有過度反應,此時購買就容易獲得超額收益,在“9·11”事件後買入航空股的人最後都獲利頗豐。

一個資深基金經理告訴你:人棄我取,什麼才是逆向投資的關鍵?

點評:

2012年各行各業都在開酒廠,2013年阿貓阿狗都要做手遊。大家都擠在樹上摘葡萄時,也許就是該在地上撿蘋果的時候了。

04 最一致的時候就是最危險的時候

逆向投資還要注意冷靜面對那些熱門板塊,就像兩三年前被吹得天花亂墜的新興行業,現在回頭一看,風電、光伏、電動車、電子書、LED等幾個行業許下的“承諾”一個也沒有兌現——至少都不是由當初那些公司實現的。

其實,大多數的高估值板塊都是“吹”起來的,未來從來不會有他們吹噓的那麼美好。A股的情緒波動容易走極端,因此“人多的地方不去”是至理名言

其實,獨立思考、逆向而動效果往往更好。

基金公司作為一個整體的行業配置,在一般情況下是對的(畢竟專業人士相較於其他市場參與者還是有一定優勢的),但是在極端的情況下,基金公司也很可能是錯的。

2014年年初,在基金公司的行業配置中,對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科技、媒體和通信產業)和醫藥的超配程度以及對金融地產的低配程度都達到了十年之最。

上一次基金整體配置如此失衡是在2010年年底。2010年11月某業內知名專家接受《中國證券報》採訪時,提到的一個論題就是“銀行與醫藥股票哪一個前景更好”,當時他的一個基本結論就是醫藥比銀行貴3倍,但是增長不可能比銀行快3倍。

在之後的兩年中,2011年銀行股跌了5%,醫藥股跌了30%,2012年銀行股漲了13%,醫藥股漲了6%,兩年累計下來看,機構一致低配的銀行股大幅跑贏了機構一致超配的醫藥股,再一次驗證了“最一致的時候就是最危險的時候”這句老話。

一個資深基金經理告訴你:人棄我取,什麼才是逆向投資的關鍵?

2013年各機構再次一致地憧憬著老齡化對醫藥的無限需求,把醫藥股的估值推高到30倍市盈率。

比起5倍市盈率的銀行,當時機構做出的比較和得出的基本結論現在幾乎可以原封不動地重複一遍。

幾年來各機構對醫改的認識似乎沒有多少改變,還是隻看到了醫保覆蓋面的擴大,沒看到醫改對藥價的打壓。

日本過去20年人口老齡化這麼嚴重,醫藥產業規模的年度增長率還不到1%,就是因為政府對藥價的不斷打壓。機構對醫藥股的樂觀主要是因為他們太過依賴醫藥上市公司對醫改的解讀。

其實只要找個醫院院長或者衛生部官員調研一下,就會發現醫保覆蓋面的增加主要體現在過去三年的一次性提升,未來不會再有進一步的大幅提升。

而省級統一招標、藥品零加成、總額控費、超支分擔、按病種付費等多項措施正處於試點和推廣的初期,核心只有一個:進一步限制藥價和用量以達到“少花錢、多辦事”的目標,直接手段就是將醫藥從醫院的利潤中心調整為成本中心,這種轉變對醫藥行業整個利益鏈的衝擊是巨大的。

當然,醫藥作為一個差異化、有門檻的行業,不論板塊走勢如何,今後幾年在目前150只醫藥股中也會出幾隻大牛股,但是個股的光明前景並不能掩蓋對行業的整體高估。

坦率地說,我也不知道醫藥股的高估值還能持續多久,也許會從高估變成更高估。不論錯誤定價的程度有多大,沒有人能夠事前預知拐點。

作為投資者,我們能分辨清楚的就是市場的錯誤定價在哪個板塊以及錯誤的程度有多大,然後遠離被高估的板塊,買入被低估的公司。至於市場要等多久才會進行糾錯,糾錯前會不會把這種錯誤定價進一步擴大,就不是能夠預測的了。

以小股票和大股票的相對錶現為例,即使兩年前小股票與大股票的估值相差巨大,又有誰事前知道小盤股相對大盤股的拐點會在哪裡呢?又有誰事前敢說小股票不會再“繼續領漲幾個月甚至幾個季度”呢?

作為投資者,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之下,我們只能牢記管子所說的“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復”,不去“擊鼓傳花”,不接最後一棒,把選股範圍基本限制在低估值的大盤藍籌裡,以此躲過中小盤中的許多地雷。

一個資深基金經理告訴你:人棄我取,什麼才是逆向投資的關鍵?

點評:

逆向投資並非一味與市場作對,因為市場在大多數時候是對的。但有的時候市場也可以錯得很離譜,此時就不必在意市場的主流觀點了。

在大多數時候,真理在大多數人手裡;在少數時候,真理在少數人手裡。如何區別這兩種情況呢?一般說來,趨勢的初期和末期,就是真理在少數人手裡的時候。

05 買早或賣早是短板

逆向投資,未來超額收益的重要源泉當然,任何投資方法都有缺陷,逆向投資的短板就是經常會買早了或者賣早了。

買早了還得熬得住,這是逆向投資者的必備素質。投資者必須明白一個道理,市場中沒有人能夠賣在最高點、買在最低點。

在2007年的牛市中,即使指數後來漲到了6 100點,能夠在4 000點以上出貨也是幸運的;在2008年的熊市中,即使指數後來又跌到了1 664點,能夠在2 000點建倉也是幸運的。

頂部和底部只是一個區域,該逆向時就不要猶豫,不要在乎短期最後一跌的得失,只要能笑到最後,短期難熬點又何妨?只有熬得住的投資者才適合做逆向投資。

在A股這樣急功近利的市場中,能熬、願熬的人少了,因此逆向投資在未來仍將是超額收益的重要來源。

點評:

我有個習慣;每年年初和年中時彙總所有基金公司的季報行業配置。

對大家都追捧的熱門行業,我就謹慎一點;對大家都嫌棄的冷門行業,我就試著樂觀一點。

在沒有新增資金入市的過去兩三年裡,這個辦法多數時候還是管用的,因為當只有存量資金在場內不斷倒騰來倒騰去的時候,別去人多的地方。

當然,有時難免賣早了,錯過了熱門行業最後的瘋狂;有時又買早了,多捱了冷門行業的最後一跌。

逆向投資不可能完全避免“領先兩步成先烈”的風險,不過只要判斷正確,還是能咬牙熬到“領先一步是先鋒”的正果的。

躲在冷門行業的好處是永遠不用擔心被“踩踏事件”傷著。

我們只寫有價值和有溫度的文章,歡迎你的關注和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