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林建華校長被免職的背後,能帶給人們哪些思考?

池昭新一城市新模式


首先,林公來去匆匆,不敢作何評價!但我想說,大學的理念,科學的精神,學問的研究,其靈魂就在於質疑。

其次,每個時代的校長都不容易,過去文人學什麼,主要是典著,副科是琴棋書畫詩酒茶,出相入世那都是文學家,所以人文素養、家國情懷自不必說了。新中國第一代的大學生接受的蘇制現代教育,那是所有人一個標準,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逐漸丟失,實用主義盛行使中華的文化之根丟了,變成了國學,深鑽的人又少,半吊子多,捧紅個于丹,自己修身不夠枉費了文人。

所以,我認為,能為國家培養棟樑,能讓年輕人喜愛就是好校長,讀錯個字不算什麼,校長應該想的是,這個院子裡的孩子將來如何能過的幸福,而不是讀錯個字還斤斤計較。

最後,看看網友們對此事的看法:

1 上次開家長會,小學校長講話,主要是訓一頓某些家長不負責任,家庭教育如何失敗等等。我想,天底下還有誰比父母對孩子更負責的。她說,給孩子教育每投資一元錢,以後的收益都是千倍萬倍,沒有哪一項投資比教育投資收益更大。就是這樣的一個功利思想的人,在大言不慚地談如何教育孩子。

2 人無完人,讀錯字也正常,但作為北大校長,讀錯一個很常用的字,確實不該!讓人吃驚!其實也不必吃驚,林校長是學理工的,中國的培養人才模式多年來就是重理輕文。所以理解林校長!中國大學校長是由政府任命,所以,輪換是必然的。

3 “”2005年5月,宋楚瑜訪問大陸,並在清華演講,校長顧秉林接待,並贈送書法,可唸到 “瓠離分裂力誰任”時,將“瓠”念成“瓜”(gua),學生們鬨堂大笑;同年7月,鬱慕明訪問人大,校長紀寶成致辭,將《詩經》“七月流火”理解成天氣炎熱,成為兩岸笑話;2006年4月,連戰訪問廈大,演講後題字“泱泱大學止至善巍巍黌宮立東南”,號稱朱子後人的朱崇實校長,當場把“黌宮”錯念成了“皇宮”,臺下一片笑倒。”北大、清華都這樣,由此可見一斑。中國大學為什麼差了?北大校長寫錯字固然不對,但是僅一個錯字而論長短是一種悲哀。

結束語:北大是開放的北大,學術百家爭鳴,要有一個真正為培養人才為北大的思想。不能唯書論,一切格式化。要讓年輕人有一定開放的心界。要中國真正成為一個世界強國,要培養更多的人才。學術嚴謹,人格獨立這才真正的大學。


遊戲大咖王


在過去的前幾日,10月23日,北大校長林建華,正式宣告卸任北京大學校長一職。在中國這所萬眾矚目的大學,三年祭酒生涯,他留給人們的所有記憶,似乎還只有“白字事件”上的“鴻浩”演講。

校長唸錯字人之常情,大學一蹶不振才是“夢華錄”:中國文化之邦,人口居世界第一,建國近70年,經濟騰飛,大學建設卻還在發展中國家階段:既沒有可在世界扛鼎之大學,也從未出現可與梅貽琦、胡適之等並肩之校長,連可以讓人記住的都幾乎沒有,可謂咄咄怪事!

本來,一個好的校長,是一所大學的總舵主,有著振衰起弊的位置意義。當年,蔡元培主政北大時,曾以其遠見卓識與人格魅力,不僅深刻地影響和塑造了北大的精神氣質,也讓北大從官僚療養院,逐漸學術轉型為國內外都知名的卓越大學。

而蔡元培的後任林建華先生,走馬上任三年來,除了唸了白字註定同樣青史留名之外,他到底還有什麼事蹟值得後來者記住和留念?謾罵不必,但是中國的大學及其校官,確實該反思了,也該讓民眾說一說了。我自己,暫時閒談三點。


1,林校長的“白字事件”問題:大學校長的人文素養是否該提升?


大學始終不同於衙門。大學校長不能僅僅只是行政官員。對於一所研究性大學而言——即便這個大學是純理工的,校長的理性權威不能只建立在權力之上,更為基礎的也更為核心的要求,是他本身的人文素養足以勝任。

也就是說,大學校長個人的人格因素,才是是影響和感染師生的最重要力量,而不是官威。只有他體現於學識、品德、辦學理念、文化關懷及人格魅力中的人文素養足夠,他才能明白大學的使命,他的認知才能決定他所主持的大學的文化關懷、學術抱負和社會擔當所在。只有這樣,才能確立頂尖大學不是職業培訓所、機器製造廠、或者乾脆就是“精緻的利已主義者”集中營。

但是人文素養不是空洞的,它需要牢靠的文化素質作為支撐。但是遺憾的是,中國大學校長選拔歷來是理工先行,林建華等大學校長似乎在人文這方面都極度欠缺。這不僅只是北大及林校長單方面的問題。

舉幾個有名的例子:2005年5月,宋楚瑜訪問大陸,並在清華演講,校長顧秉林接待,並贈送書法,可唸到 “瓠離分裂力誰任”時,將“瓠”念成“瓜”(gua),學生們鬨堂大笑;同年7月,鬱慕明訪問人大,校長紀寶成致辭,將《詩經》“七月流火”理解成天氣炎熱,成為兩岸笑話;2006年4月,連戰訪問廈大,演講後題字“泱泱大學止至善巍巍黌宮立東南”,號稱朱子後人的朱崇實校長,當場把“黌宮”錯念成了“皇宮”,臺下一片笑倒。

大學教育的最終理念,說到底是一種人文的教育,而倘若掌舵的校長本人都是不合格的,試問如何給大家帶路,如何領導師生,如何獲得道德上的權威,如何在人格上受到誠心的尊重?


2,林校長的“公開信”問題:大學是權威主義壓制地還是獨立精神的培育所?


林建華先生唸錯字,平實地說,雖然這樣的常用字確實不該唸錯,但也畢竟只是唸錯字而已,人情所難免,不必上綱上線。但以我的觀察而言,我對林校長如有批評,反倒重點不在白字,而恰恰導源於他隨後公佈的“道歉信”。

當初,他的這封道歉信一出,緊接著各種洗白文鋪天蓋地,同情者有之,敬佩者有之,似乎感恩涕零者也不少。但在我看來,正是這封道歉信,多少暴露出了林校長甚至是我們絕大多數校長們在大學辦學理念上的誤區。

在這封信中,林校長充滿委屈,也充滿抱怨,他覺得師生們關注他讀錯字卻沒理解他的“理念”,他大義凜然地教導北大師生們說:

“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

在我念來,堂堂北大校長說出這樣的話,是很奇怪的。因為,我們都熟悉,大學的理念、科學的精神、學問的研究,其靈魂就在於質疑,只有在不斷質疑中再接受或推翻現有結論,社會與大學才會進步。頂尖大學不僅是培養技術人員,更要培植公民,如當年竺可楨校長所說,“培養學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精神,以期學者有自動求智和不斷研究的能力”,而不是以莫名其妙的“焦慮”的理由,認為“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

(圖:一份2018年的調查數據)

不難推測,林校長的這套大學觀念,其實還停留在過去高度權威主義的教育體制之中,他眼中中國精英群體的培育方向,不是清醒而富理智的頭腦、不是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氣概、更不是深思遠慮不肯盲從的習慣,而還是隻是服從、聽話、奉獻犧牲、自掃門前雪。

這不僅有違科學精神、學問研究的本真,更違背了大學開辦及培養人才的初衷。用這套理念指導大學,辦科研院所,哪裡會有創造性,哪裡找尋質疑權威與長官的勇氣,又如何讓北大及北大精英們走向世界前列領導世界潮流?


3,林校長的三年免職問題:大學校長的任期該如何合理化?


自2010年12月起,到眼下的2018年,僅僅八年之間,林建華以一人之身,連任重大、浙大、北大這中國三所重點大學校長要職,可謂席不暇暖,東奔西走,辛苦備至。

但是,大學不是酒店,不是客舍,大學校長更不是找個旅遊景點打卡。大學校長尤其是北大這樣的頂尖學府,作為一校最高負責人,是不應該作為官員過渡所來設計的。這樣頻繁的調動,基本上剛熟悉人事就得換下一家,試問如何展開工作,如何帶領北大師生衝刺世界一流大學?

因為林校長如此過山車的仕途變遷、職位轉換,網絡上還流傳過這麼一個段子:某學生,本科上的是重慶大學,碩士唸的是浙大,博士上的是北大,如此,最後畢業證上蓋的校長印章統統都是“林建華”三字。這學生拿著畢業證去找工作,結果面試官懷疑他行騙:“造假也要專業一點好嘛,你就不能多刻幾個章?”

根據2018年7月份的一份調查數據,我國大學校長任職時間為1——5年的最多,佔據總人數的64.29%,“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校長的平均任職時間為4.74年,這與我們五年一任的任官規則高度一致,而與民國特別是現在國際通例的大學校長長任期的慣例相違背的。這在某種意義上還是將大學作為政府機關部門在作管理設計的。

而大學校長,尤其是北大這樣的學府,其校長職能的發揮,確實需要長時間的沉澱累積,過度頻繁的更換,必然會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只關注任職期內短期政績,而不思衡量長遠未來的規劃發展;比如,一所大學的發展本需長期規劃,短任期較難落實治校理念等等,都是顯而易見的問題。

所以,由林校長的退位讓賢,我想到了很多問題,也感覺到一種悲觀。但轉念一想,也沒什麼了,正如黃舒駿歌裡唱的,“雖然結果令人傷心,瞭解之後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了。黃粱夢熟,反正說了也白說,就此打住,還是吃我的黃燜雞米飯去吧。

2018,10,24,晚閒談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北大校長,林建華被免職了。但有新的工作安排。他的免職,不是犯錯誤了,也不是貪汙腐敗了,而是屬於正常的工作調動。因為他被安排到全國人大,當外事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林建華當北大校長整整三年。口碑不太好。人們沒有看到工作上有什麼建樹,政績也不明顯。相反,在他任上,卻出現了“一個段子”。那就是在北大120年校慶大會上,做為校長的林建華,在講話中,讀出了一個白字,錯字,把“鴻鵠志”讀成了“鴻浩志”。使社會輿論一片譁然。這無論如何解釋,都說不過去。比如,我是一般文化水平,但我在小學六年級時,就知道有“鴻鵠之志”一詞,並可以熟練運用。這個“事件”,至少給我們有以下一些提示:


一是要允許人家犯錯誤,也要允許人家改正錯誤。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讀錯一個字嗎?乾隆皇帝題匾還有錯字呢!

二是北大校長也好,什麼大人物也好,他們都是人,他們不是神!其實,過去的北大校長們,也不一定沒有讀錯過字,只是過去沒有網絡,宣傳媒介少,人們不知道而已!

三是術業有專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再有本事的人,他也有未知,或知之甚少的領域。有的大科學家,如愛因斯坦,我國的陳景潤在生活上就很糟糕。


四是人們的期望值問題。以為北大校長,就有水平。其實也就那樣了。什麼其它大學的校長,估計也不過如此。只不過沒有暴露出來,運氣好一點。

五是水平不一定完全體現在文化上。有的人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沒上過學,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出成績。如作家莫言,只讀了小學五年級,還不照樣得諾獎嗎?歷史人物張作霖,土匪出身,誰能說他沒有水平?

六是一個大學要靠群體的力量,甚至要靠學生,來建立和撐起她的名望。“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那怕是校長,他也代表不了學校。校長的不足,更代表不了學校!


我感到,在互聯網加的時代,確實有新的特點。特就特在一個“廣”字,一個“快”字,“廣快”有好處,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有的事物傳播太“廣快”,有時也會帶來負面影響。特別是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還是要靜下心來,理智客觀的看待為最佳!


盛廣學雜家雜論


我認為,這不是林建華校長簡單地念錯兩個字的問題,而是的確反映了林建華校長存在3個方面的缺乏:



第一、說明林校長顯然是缺乏基本的文字認識水平。一個全國最頂級的大學校長,竟然會把“鴻鵠(hu)志”讀成“鴻浩(hao)志”;把“莘莘”(shenshen)學子”讀成“菁菁”(jlngjlng)學子。這無論如何也是說不過去的,也是不應該的。

第二、說明林校長顯然是缺乏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工作作風和工作精神。林校長在全校的開學典禮上發表講話,是大學裡一年當中很重要的活動。既然要在這樣重要的場合致辭講話,作為林校長那怕工作再忙,也是應該對講話稿事先看一看的,所有的觀點和意思不一定都要理解,但最起碼要對稿子裡面的字認識了,才能到正式場合上去講。而林校長至所以會發生先後兩次讀錯字,肯定是先前根本就沒有審閱過講話稿。這也就反映了林校長缺乏嚴謹細緻的治學態度和精神。而這樣一個工作作風和態度,人們當然要提出質疑:林建華當北大校長,能不能合格?會把北大的學子們帶來什麼樣的素質?

第三、說明林校長有認識但沒有行動。按說,像這種情況,要是發生在國外頂尖的大學校長身上,那沒有別的路可走,就是先道歉、後面馬上自己辭職。而我們的林建華校長出現錯誤後,儘管也道了歉,但卻沒有主動提出辭職。那麼,既然自己不辭職,可自己水平、能力、作為又有侷限,那當然就有組織上來進行調整了。


潤友


最近全國最好的綜合性大學——北京大學校長的任免,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三年任期滿的林建華校長從校長位置上退下來,接任者是曾擔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教育部副部長,北大國際關係專業畢業的郝平。

退下來的時候,一般也是最為緬懷之時,林建華退下來也引起了不少北大學生的緬懷,就像他的上兩任周其鳳,雖然完全沒有大學校長之態與風采,但周退下來的時候,“化學之歌”再次飄揚,緊接著的王恩哥,看起來一表人才,但最後因為方正匆忙下來,也是不少人緬懷恩哥。



而林建華任期三年,似乎沒有什麼成績,也沒給北大帶來多少改變,元培學院這個實驗性項目現在看來基本是失敗了,而北大依舊像個大工地,施工隊就沒停過。而林建華給大眾最為深刻的印象還是讀“鴻鵠之志”為“鴻浩之志”,雖然後來他個人也公開道歉彰顯了一定的風度,但是一校之長出現這種“幼兒”錯誤,還是讓人貽笑大方。

接任者郝平同樣面對著將北大帶出泥淖的艱鉅任務,莘莘學子能否在北大里面感受到自由平等,釋放青年理想,真正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依舊任重道遠。

你對林建華最深的印象是什麼?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老李有刀


林建華到浙大當校長時,我也頗有微詞:至少得弄個院士來;當他離開浙大時,我心氣很平和,因為他在浙大的幾年讓我感覺這是一個誠實的人。

今天離開北大,我以為,至少北大學生不應該象一些人那樣彈冠相慶,因為這是一個實誠的人,因為眼下的北大及中國的大學太過浮躁,缺乏的正是林建華身上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一個人誰能保證不念錯字?人品的高下就體現在他如何處理。林建華敢於直面問題,敢於承認錯誤,敢於親自道歉,這不正是我們呼籲重塑科學精神,重建社會價值體系之所在嗎?我們是需要周其鳳的諂媚的笑,需要清華、人大校長同樣錯字別字連篇而死抗不吭聲,還是希望象林建華的實誠不護短?

什麼是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一言以蔽之,直面問題,實事求是!


一起去路亞


這個問題,引人深思。北大校長被免職,不是念錯幾個字的問題,這不是小題大作,北大是國人的精神圖騰,這對學校的殺死力太大了。

2018年5月4日,北大120週年校慶在北大邱德拔體育館舉行,北大校長林建華致辭時,要求北大學子“要勵志,立鴻鵠志”,但他將“鴻鵠(hú)志”讀成了“鴻浩(hào)志”;同時他還將“莘莘(shēn shēn)學子”讀成“菁菁(jīng jīng)學子”。

首先,讀錯這樣的常見字,實屬不該。這兩個字“鴻鵠(hú)志”與“莘莘(shēn shēn)學子”都是常見詞,這是學校領導與老師們經常掛在嘴上的詞,讀錯這樣的詞,真是犯的低級錯誤,讓人不得不懷疑這個校長的真實水平。

另外,這麼多年,我相信他這兩個詞他應當是經常說錯的,很多人也是知道的,迫於當事人的面子與領導的尊嚴,沒有人給他指出來,才造成今天這樣尷尬的局面。所以,我們常說要拉拉袖子、紅紅臉、出出汗也是必要的,搞“一言堂”、當“孤家寡人”遲早會出事的。

其次,北大校長身份特殊,太過敏感。北大作為我國最高等學府,是國人教育的朝聖之地,一直仰之彌高,能夠考上北大,是我們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事。能夠擔任這裡的校長,在我們心目中,那真是神一樣的存在,至少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學者。但一篇致辭就出現了兩個錯誤,這讓人情何以堪,我們不能因兩字廢人,但這個錯誤的殺傷力太大了,不僅是一個校長的顏面掃地,更是讓一個大學蒙羞。

再次,事件過於炒作,滿足獵奇心理。按道理說,這件事也不是什麼大事,但是通過媒體的發酵後,網上幾個回合的論戰,就變成了大事。而作為普通的我們,只是當成笑話看,心想北大也不過如此,校長的水平也就那樣。從此,也給了自己找了個不求上進的理由,以後我們都成了“段子手”,一旦發現自己讀錯字,肯定會自我調侃說自己是“北大畢業”的。你讓北大情何以堪?

最後,但這件事給我們學校的領導,可能更多的是教訓

。學校當以教學為主,學校領導更當率先垂範,抓好主業,否則遲早要出現類似的笑話!推而廣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所有人都要加強學習,尤其是我們一些公眾人物,每天都生活在公眾的視野裡,一舉一動都會引發關注。所以,今天我們笑別人,不學習,可能我們明天就會成為別人的笑料。


窗外的白楊


在10月23日,63歲的林建華卸任北大校長,原北大黨委書記郝平接替林建華,成為北大新一任校長。與此同時,曾在北京任職多年,去年擔任山西高院院長的邱水平回到北大,擔任黨委書記。

北京大學歷任校長、黨委書記


未名湖畔讀詩書,博雅塔下看天下。北大建校以來共有28任校長,林校長於2015年2月擔任北大校長,雖然是理科出身,但並非院士,這打破了北大近20年的記錄。那麼林建華校長又是怎樣的一位校長呢?很多人可能都不太瞭解這位校長,只是單單記著這位校長將“鴻鵠之志”的“鵠”誤讀為“hào”,即便是次日林校長為此錯誤發表《致歉信》,也不能平息網絡中的各種嘲諷、謾罵。

林建華是一位優秀的化學家,在學術上頗有建樹,以前的研究領域在無機固體化學和無機材料化學。近年來主要從事過渡金屬複合氧化物、新型微孔硼酸鹽、稀土過渡金屬金屬間化合物的合成、結構、物理和化學性質方面的研究,承擔過或正在承擔著國家基金委項目、重點項目、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項目。在1995年獲得國家教委科學技術二等獎、在199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在2009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由此可見,林建華校長是一位化學方面的大牛。

在北大任職期間,林建華校長推動了北大本科教育的改革,北大在全國率先嚐試並建立了一年級本科生顧問老師制度。

林建華個人履歷

作為我國最高學府之一的北大校長,在關鍵場合讀錯字確實是件很“丟臉”的事情,但林校長沒有為自己狡辯,而是及時道歉、承認錯誤,因此個人認為也沒有必要深究,畢竟一個人的知識有限,難免會出現錯誤。另外,像北大這樣偏文科的高校,應該考慮文科背景出身的院士來做校長,你覺得呢?


學習源動力


大學,是大師之謂也!

非大樓之謂也!

林校長120年北大校慶講話,竟然出現了立洪浩志的奇葩錯字現象,引起大家的炮轟,然後又開始解釋幼年環境不行,沒學好準備辯護,後來再次被炮轟,再後來又寫了道歉信。

作為博導,作為化學家,作為幾個985工程大學雙一流大學的校長,竟然是講稿都不準備的,也不看的。然後最關鍵的是領導講話也不認真聽,不認真記,不認真學習。後來自己講就出來了大問題。

作為校長出現這樣的問題確實是不應該的。特別是人文北大的校長。人文北大也沒有薰陶出來這位校長的文字功底,更沒有讓這位校長多認識幾個字。這位校長感覺還非常委屈。真的是咎由自取了。

有一期開講啦,就是請的北大校長林建華,在臺上立刻讓小撒下不來臺的也是他。上來後就開始拆小撒的臺,後來小撒說,我是您的學生。也不好使。這就是林建華的作風。唉,也是無語了。

北大120週年慶祝大會就被林建華的洪浩志給抹了黑了,也是醉了,這麼重要的會講稿都不看,而且前幾天領導剛講過,要立志,要立鴻鵠志!結果林建華就給弄出來個洪浩志。這位林建華也是不知到底是如何想的。


出現問題後,網友吐槽之聲,包括好多文人墨客也都是瘋掉了,北大校長竟然出現如此明顯的問題,竟然在如此重要的場合出現如此低級的錯誤,大家都震驚了,北大校長,聖壇上的林建華竟然出現了低級錯誤。頃刻之間,林建華被輿論淹沒了,批評之聲不斷出現。

這次林建華被免職,出任人大委員會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也是給予了林建華一個不錯的位置。林建華犯了低級錯誤以後,確實不再適合當人文北大的校長了。而且,當了這麼長時間的校長,讓人記住的也就是洪浩志了。

綜上所述,林建華被免職也是正常的。確實林建華不再適合當北大校長了。

END

多謝多謝!


睿思天下


從清華老校長梅貽琦(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精妙論述,到發人深思的著名“錢學森之問”,再到眼下北大校慶的“鴻鵠”錯字門,幾個看似毫不相干但卻有千絲萬縷內在聯繫的事件,不禁讓人百感交集、感慨萬千。



一、“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的著名“錢學森之問”,無疑是提出了事關高校教育發展的一道艱深大命題,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和認真破解。

一個不容迴避的尷尬現實是,伴隨著大學擴招和建設高歌猛進,我們的大學投入與日俱增;人數越來越多;規模愈來愈大!據一項統計,目前國內共有高校2800多所,大學在校生人數達到了1600多萬;有17所高校在校生人數超過五萬人,尤其是新晉雙一流大學的鄭州大學在校生更是力拔頭籌,達到了一個7萬多人的驚人數字。

可一流傑出“大師”、“諾獎”獲得者卻是寥若晨星、難見影蹤。猶如錢老多年前的感慨: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而昔日全國高校屈指、辦學條件辦學規模與今相比堪稱無法望其項背的時代,卻是不乏大師,人才輩出。耳熟能詳的就有章太炎、梁啟超、魯迅、陳寅恪、王國維、羅振玉、沈從文、蔡元培、錢穆、朱自清、趙元任、吳宓、錢鍾書、劉師培等,可謂堪稱璀璨奪目,烜赫一時。



二、不少大學一味貪大求洋,羨虛榮而不務實,偏離了“培養人才”的辦校方向。

譬如,時下諸多大學牽強附會,搜遍證據,一股腦地紛紛給自己冠以“百年名校”的冠冕堂皇之稱謂。但殊不知,培養不出更多傑出、一流的人才,你辦校歷史再悠久豈不是更尷尬、很難堪嗎? !

又如在擴招攀比之風下,不少大學的校園面積成倍擴大,大門一個比一個氣派,高樓一個比一個新潮,似乎堂堂大學校園沒有個幾千畝以上的佔地面積、缺少“東南西北”多個校區就“自慚形穢”,對不起它的稱謂和威名。許多高校由於人數眾多,佔地面積極廣,幾乎相當於一個小型城市。

毋庸置疑,比起以前的辦學條件和高校總量、在校學生人數,現代的國內大學可謂得天獨厚,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為何總我們的高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不由得發人深思、催人猛醒!



三、許多大學“官多家少”,學術不端、論文造假醜聞不斷,集中折射出高校教育之痛、以及存在不利於傑出人才脫穎而出的問題短板。

一些學校教師(教授)無心本科教學,卻相互攀比追名逐利;甚至有些高校非教學的行政類、後勤管理人員就有上千人之多。

又如,當下引發熱議的南京大學教授梁瑩涉嫌學術不端問題。作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多個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的梁瑩,儘管其多年來著述頗豐,發表各類論文超過120餘篇。但在過去幾年裡,她卻主動將(幫助她入選人才計劃、獲得經費和學位)的這些論文從中國知網等主要學術期刊數據庫刪除。通過比對論文發現,梁瑩至少有15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問題。

不少大學存在“嚴進寬出”現象,不少學生沉湎遊戲、不思進取、消磨時間、荒廢學業,以至於人民日報等媒體曾為此大聲疾呼、嚴厲痛批——“沉睡中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 ”




四、“辦出精品、培養一流”,方為大學之奮鬥目標,並不在於校園何其大,人數何其多,級別何其高。

舉目世界,大名鼎鼎、蜚聲全球的一流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就是個追求適度規模,精益求精的辦學榜樣。

人家這所大學只有學生2000餘人,但是該校至今已有42名校友(教授)獲得了43次諾貝爾獎!現任教授中有63名美國科學院院士,29名美國工程院院士,75名美國文理學院院士,其物理學排名世界第五、化學世界第四、基礎理科綜合排名世界第六,堪稱精益求精辦大學的典範。



再回頭來看看國內的現狀,以名列國內前茅的沿海某知名重點大學為例,有在校生4萬餘人,人數可謂加州理工的20多倍。然而令人尷尬與汗顏的是,教師中僅有院士十餘人、工程院院士十三人、諾貝爾獲得獎零人;學校也僅有七個學科進入世界前一百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