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畢業生如何選擇一家適合的律所

法學畢業生如何選擇一家適合的律所

律師事務所的窗口

大多數律所沒有好與壞的區分,只有適合不適合,這種適合不僅是律所的發展前景與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匹配,也是律師與律所的融洽,合適有時候也是和適,和諧和舒適。但目前大多數法學畢業生在面臨律師職業及律所選擇都存在的一定的困惑及誤區。

我先談談對於律師選擇的困惑。對於要不要做律師,大多數畢業生都沒有想好,而等想好這個問題時已經錯過了太多。筆者在讀研時,身邊許多同學都說畢業後做律師,但最終一個班上做律師的十分之一都不到,究其原因,大多數還是不能忍受律師執業的艱難,這種艱難體現很多方面。

第一,工作的榮耀感,當一份公檢法的公務員工作和一份律師工作擺在畢業生面前時,大多數都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雖然部分畢業生被分到了基層法院派出法庭從事書記員的工作,但是從工作的榮譽感上來說,前者所帶來的體面也遠遠超過了一個實習律師,在當下的中國,公務員不僅會給求職者本人帶來榮耀,也能給父母臉上長光,在中國,律師的社會地位遠不及公檢法。

第二,執業初期的薪資,就筆者所執業的南京而言,實習律師第一年的工資基本在2-3k,好一點的4-5k(很小比例的律所),個別律所甚至沒有實習期工資,而外地人在南京生活的成本大概在2-3k,於是答案出來了,在南京做實習律師第一年可能都養不活自己,這個對於已經讀到研究生的畢業生來說,確實是不能忍受的第二個艱難。

第三,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多,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律師,律師需要的技能實在是太多了,也不是每一個選擇了從事律師職業的都能成為優秀律師、成功律師和大律師,這個行業淘汰率從你求職的那一刻已經產生,張勇律師在其《律師接案辦案智慧與技巧:重大民事案件覆盤》一書裡這麼說到:“假設100人參加考試,放棄考試的可能有20人,通過考試的可能有8人,8人中從事律師職業的可能有5人,5人中轉行的可能有2人,剩下的3人中,只有1人業務很好,其他一般”這差不多也是律師行業的一個真實寫照,當初和筆者一起實習的律師中,不少人已經轉到了公司法務,甚至還有公司法務出來做律師,做了幾年又做公司做法務的,這個行業中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所以有鐵打的律所,流水的律師這樣的說法。

當你想要做律師時,你首先要問自己這麼幾個問題:我是不是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我究竟是把它當成一份工作還是一份畢生追求的事業?我能不能忍受執業初期的困苦?如果這幾個問題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我認為你已經想好了決定要做一名律師。

有些畢業生在經歷了求職失敗之後把做律師當成最後的選擇,甚至是迫於無奈的選擇,我感覺在這種選擇下做律師往往不容易成功,而且我也不喜歡這樣的求職者。一份職業,只有熱愛才能做好,所謂熱愛,就是非他不可啊。

今天和一個學弟聊天,他正在面臨著是從事律師職業還是法務的艱難選擇,法務的工資是律師工作的兩倍多,最後我鼓勵他堅持自己做律師的選擇,但是我沒有告訴他的是,當年我也遇到了這種情況,研究生畢業時拿到了一個大型國企法務的offer,工資和這位學弟現在的工資差不多,甚至還要多一點,後來我想到當初為什麼工作三年還要讀研,不就是為了更好地做律師嘛,所以還是毅然決然地拒絕了這個offer,現在想起來,雖然可惜,但是一點也不後悔,必須是真愛才行。

第二問題,律師是一份活到老學到老更是幹到老的職業,在上海,有的律師七八十歲還在開庭,這是怎樣讓人感動的精神。第三個問題,當你選擇了做律師,就意味著前幾年可能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除非進入到頂級的律所,否則生存是一名新人律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做律師,生存永遠比發展重要。筆者剛開始做實習律師時,採取的是純提升的模式,第一年收入不到5k,是的,是一年的收入不到5k,不是一個月,現在想起那個時候的困苦,眼角有時都情不自禁地泛起淚花,但也是這份困苦讓我在以後的執業中更加積極和樂觀,有的時候談好的案子被當事人無端毀約,有的時候遭到當事人的無端指責,有的時候陷入辦案的焦灼,但一想到那最艱苦的實習律師的經歷,這一切又算得了什麼,這大概也是律師職業的考驗吧。

我再談談如何選擇一家律所。選擇一家律所大概要考慮這麼幾個因素:職業規劃、指導老師、發展空間、律所平臺,這些因素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排列。

首先是你的職業規劃,職業規劃無非包括地域和專業,在城市的選擇上,因人而異,但是如果可以去北上廣,一定不要遲疑,律師業務在這三個城市中是最蓬勃的,個別領域的優勢甚至是毀滅性的,比如知識產權法律服務,北京絕對是這個領域處於金字塔的頂尖,其他的不說,就拿最高人民法院、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政府機構都在北京來說,也是優勢也是其他城市無法相提並論的,筆者要是再年輕幾歲,也許就去北漂了。

職業規劃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專業方向,法律服務的領域很多,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如果你具有理工科背景,那可以考慮做個專利律師,如果你擅長英語,那可以從事涉外法律服務,這個也是因人而異的。當你把地域和專業方向都確定下來的時候,下一步就可以考慮選擇一傢什麼樣的律所了。

在律界,一直有紅圈所的傳說,但可惜筆者不是來自紅圈所,對此並無太多發言權,紅圈所所聚集的社會資源、律師大咖以及在行業裡的影響力絕對是一流的。在律所的選擇上,與其說是選擇一家律所,還不是說是選擇一個適合你肯帶你的指導老師。律師行業是一個師徒傳承的行業,你的指導老師從你入職的第一天就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你,但是律師行業的師徒關係又沒有強到可以把指導老師的威嚴強加到實習律師身上,又因為實習律師的工資往往是指導老師開的,這一行也經常把指導老師喊做boss,這一點跟學校裡的學生稱呼自己的導師差不多。

但指導老師也容易走極端,一個極端把自己當成師傅,高高在上的師傅,擁有絕對的權威,比如某大壯收徒幾十人,並且還有拜師儀式,跟著名的東北小品演員類似,另一個極端是把自己完全當成老闆,我給你發工資,你就得聽話,不要有自己的想法,做事就行,隨叫隨到,手機7*24小時開機。

我覺得這兩種指導老師都不可取,律師行業的師徒既有利益的依附也有感情的互補,所謂利益的依賴是說指導老師招收實習律師首先是滿足自己工作的需要,而實習律師跟一個指導也是為了學習經驗,這裡面有利益,所謂感情的互補是,指導老師需要悉心教導,實習律師也需要虛心學習,這是要投入時間和感情的。在指導老師的選擇上,最大問題是如何選擇一名好的指導老師,這裡面涉及到對人的判斷。這種判斷不僅是對於新人來說很難,即便是同一個所相處多年的律所,也不好判斷,識人是最難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和自己身邊的同學、律師朋友多聊聊,或許某一個你認識的人就非常瞭解你所要選擇的指導老師,這確實是緣分才能解釋的。

在律所的選擇中,發展空間和律所平臺基本上是你在執業3-5年後才去考慮的事情,因為一開始無論在哪個所,只要指導老師肯帶你,都能讓你學習很多東西,都很好。而在執業3-5年之後,當你慢慢融入律師行業,並且能生存下來的時候,發展空間和律所平臺的問題就會凸顯出來,當然如果一開始就能把這兩個問題一併解決,以後就免得折騰,這裡就不過多展開。

總而言之,是不是選擇做律師以及選擇一傢什麼樣的律所,是每個想做律師的法學畢業生都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儘管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我仍希望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給大家一些幫助,在律師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