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是如何發生的?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否促進了國共二次合作

北伐軍需要組織和訓練。孫文派蔣介石去莫斯科學習赤衛軍的組織和訓練,派廖仲愷在廣東黃埔建立軍官學校。1924年6月,孫文任命廖仲愷為黨代表,蔣介石為校長,黃埔軍官學校開始運作,孫文在這裡發表了關於三民主義的演講。現在刊行的《三民主義》就是基於這次演講形成的。從法國歸來的周恩來就任軍校的政治部主任代理,葉劍英為教導團團長,還有陳誠等人為教官,負責學生的訓練。初期的學生中,不少人像林彪、胡宗南那樣,後來成了左右兩陣營的幹部。北伐的時候,不少小隊長級別的畢業生都戰死了。可以說黃埔軍校是革命的搖籃。

孫文倡導了“國民會議”。北伐是所謂“武”,會議是所謂“和”,他作了兩手準備,要和北方軍閥展開對話。孫文從上海經日本到天津,此時已身染癌症。在神戶發表的演講《大亞細亞主義》成了孫文的遺言。他接二連三地問,日本是追隨列強驥尾把中國等弱小的亞洲國家作為侵略對象,還是站在弱小的亞洲這邊?是選擇王道,還是選擇霸道?時間是1924年,孫文在這年年末到達北京,次年3月12日死去。

西安事變是如何發生的?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否促進了國共二次合作

黃埔軍校舊址

1926年,孫文的遺志——北伐開始了。北伐在勝利中進行,但在途中國共分裂。佔領了上海的蔣介石實行白色恐怖,這就是信號。艱難逃出的周恩來等人發起了南昌起義和九月以後的秋收起義。南昌起義的8月1日成了中國共產黨的建軍紀念日。

北伐過程中發生了這樣一幕:擔心中國統一的日本出兵濟南,想予以阻止。在北京,聯合吳佩孚趕走馮玉祥的張作霖要取天下,自稱安國軍總司令、陸海軍大元帥。馮玉祥入了國民黨,在河南做了西北國民軍總司令,站到了北伐的一方。

連戰連敗的大元帥張作霖準備撤回根據地奉天,以圖再起。日本打算把張作霖變成傀儡,但張作霖熱衷於和英美靠近,因此在日本的眼裡就是忘恩負義之徒。而且,如果張作霖不在了,沒有人能統帥東三省,日本就能趁亂進駐。在研究了這件事情後,由河本大佐[1]實施爆破工作,終於暗殺了張作霖。這在日本被稱為“滿洲某重大事件”,政府受到議會的攻擊。田中義一首相上奏說要嚴懲責任人,然而僅僅以關東軍司令官被編入預備役和河本大佐停職就了事,因此天皇責其不信,田中內閣最後集體辭職。

西安事變是如何發生的?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否促進了國共二次合作

張作霖

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對想把東三省變成特殊地域的日本表示反抗,斷然決定“易幟”。他廢除了北方軍閥的五色旗,掛起了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明示這裡是中國的一部分。接著他開始清理親日派,建立計劃要鋪設和滿鐵線相平行的新鐵路。日本想以武力阻止,於是計劃在柳條湖實施鐵路爆破,“滿洲事變”因此爆發。時間是1931年9月18日,所以中國稱為“九一八事變”。日本軍很快佔領了東三省,推舉清朝最後的皇帝溥儀,建立了所謂“滿洲帝國”的傀儡國家。閣僚全是擺設,日本官僚被送到副職的位置上。日本這是在照搬吞併韓國前的做法。不言而喻,這點燃了中國人的抗日意識。

國共合作破裂,中國共產黨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後,固守位於江西和湖南省界的井岡山,接著把靠近福建的瑞金作為據點。國民黨軍多次包圍攻擊,也沒能擊潰共產黨軍。“九一八事變”發生在第三次包圍戰期間,而隨後而來的是第四次、第五次“圍剿”,每年的包圍戰沒有斷過,紅軍基地反倒不斷壯大,越打越強,而且共產黨提出的“北上抗日”也打動了民眾。對此,國民黨的蔣介石宣佈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對被奪去東三省的中國人民來說,把外敵先放到一邊的做法只能讓他們心急如焚。“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口號有相當大的說服力。儘管如此,國民黨軍還是增兵瑞金,中國共產黨軍從各蘇維埃區撤出,開始轉移。這就是世人所說的“長征”,一萬兩千五百公里的大移動。長征途中,在一個叫遵義(貴州省)的地方,毛澤東的領導權被確立。最後,紅軍經過艱苦卓絕的大長征進入了陝西省北部。

西安事變是如何發生的?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否促進了國共二次合作

遵義現代照片

國民黨傾注全力,對中國共產黨的新根據地延安發動“剿共”戰。陝西的十七路軍司令官楊虎城自北洋軍閥時代起就守衛陝西,是個民族意識很強的進步人士。前去赴任西北剿匪副司令的張學良因東三省被日本所奪,他的部下對抗日戰爭的熱情必然也會高過對共戰爭。他們在知道延安的人們高喊“即時抗日”口號後,逐漸與共產黨展開接觸。

西北戰事毫無進展,怒氣沖天的蔣介石於1936年12月親自到西安督戰。張學良和楊虎城在此俘虜了蔣介石,實行抗日救國、停止內戰的“兵諫”。這就是“西安事變”。在宋美齡等人的努力下,以及和周恩來對話,事變被解決,不久,第二次國共合作就開始了。

這場戰爭被日本稱為“日中戰爭”,中國稱為“抗日戰爭”。在日本看來是開始,而在中國看來是繼續。“滿洲事變”以來,日本討伐的滿洲賊匪實際上正是抗日遊擊隊。抗日戰爭已經開始,只是暫時還沒有發生大規模戰鬥,但到了1937年7月7日,因“盧溝橋事變”,戰火再度燃起。

西安事變是如何發生的?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否促進了國共二次合作

抗日戰爭

日本進行了大動員,戰爭就像進入了泥沼一般,停不下來。杉山陸相在開戰後向天皇報告的時候,推測說幾個月後就能結束作戰。不得不說這個推測輕視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即使上海和首都南京陷落,抗戰也不會結束。為慶祝攻陷南京,日本還舉行了提燈遊行,而在當地,日本軍展開了大屠殺,入城慰靈祭後,最高指揮官松井還邊哭邊叱責部下。因發生在各國記者面前,這場屠殺被通電世界,《曼徹斯特衛報》記者田伯烈的The Japanese Atrocities in China(《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等成了世界性的暢銷書,日本在世界輿論中陷於孤立。

1945年8月,中國和日本的戰爭結束後,國共合作再度崩潰。兩黨多次談判,也有毛澤東的訪問重慶和美國馬歇爾將軍的調停,但最終決裂,內戰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