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閻錫山在"西安事變"中的長袖善舞(筱說民國系列 之一)


看閻錫山在


看閻錫山在


看閻錫山在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像一瓢冷水潑入滾沸的油鍋,瞬間炸開。

國內各派政治勢力紛紛登臺表演。蔣系痛徹心肺,誓討"國賊";地方實力派大多依違兩可,呼籲剋制,和平解決。甚至蘇聯、日本也公開譴責張、楊。

與張楊曾密切接觸,並曾達成默契的閻錫山聽到事變消息後,極度震驚,主意不定。而張、楊對他的態度又極為看重。

事變當日,立即電閻,催其表態,電雲:

西安十二日之變,數電報告,諒已均悉……我公有何見教,盼賜復。


看閻錫山在


看閻錫山在

南京政府行政院院長孔祥熙也急電閻,請託付閻以"營救全權"的同時,希望其運用舊日關係,對張、楊"責以大義,動以私情",使他們"懸崖勒馬,共濟難危"。

閻權衡利弊,決定支持南京政府。12月13日,事變次日,他急忙分派太原綏靖公署駐京代表趙丕廉、綏遠省主席兼第三十五軍軍長傅作義、太原綏靖公署總參議趙戴文3人,立即分頭飛往西安設法營救蔣及被扣的中央大員。

經過兩天的形勢觀察與周密思考,老謀深算的閻終於發電致張、楊,對其關切給予回覆,即前面發的電報都收到了,但立即發出"四問",表明立場,作出切割,電文如下:

來電均誦悉。環讀再三,驚痛無似。弟有四個問題,質諸兄等:第一,兄等將何以善其後?第二,兄等此舉,增加抗戰力量乎?減少抗戰力量乎?第三,移內戰為對外戰爭乎?抑移對外戰爭為內戰乎?第四,兄等能保不演成國內之極端殘殺乎?

雖說蔣"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為地方實力派所詬病,但在事變發生後,天平幾乎一色地往蔣這方面倒,無一不認為張、楊以下犯上,闖下大禍,不單不能化解矛盾,適足以激化矛盾。雖然很多勢力內心極盼張、楊立即殺蔣以洩其內心之私憤,但放到檯面上的無一不是冠冕堂皇,無一不是國家大義。

故閻所提的這四個問題,也正是當時國內外輿論所關心的,可謂擊中了要害。但問題不在於他問得對不對,而在於他態度轉變得實在太快。

前期,張、楊與閻曾就聯合逼蔣抗日進行密商,閻表示同意張、楊主張,只是說在具體做法上尚需"從長計議"。1936年10月,閻借赴洛陽給蔣祝壽的機會,先行飛抵西安,與張、楊作徹夜之談,並與張一同趕赴洛陽。按照事先約定,閻與張試著勸蔣改變內戰政策,聯共抗日。遭到蔣的嚴詞拒絕,並被斥責。此時,閻與張、楊是在一條船上的,閻也表示對張、楊給予充分支持。

但事變真的發生了,像張學良所說的,他們一旦真的"把天捅了個窟窿",閻卻害怕了,縮回去了。電文中反顛倒起了黑白,努力要為蔣洗白了,他的電文緊接是:

前在洛陽時,漢兄曾泣弟而道以介公有救國之決心。今兄等是否以救國之熱心成為危國之行為乎?記曾勸漢兄雲:"今日國家危險極矣,不洽之爭論且不利國家,今兄等行此斷然之行為,增加國人之憂慮,弟為國家、為民族、為兄等動無限之悲痛。請兄等亮察,善自為之。"

這確是一篇奇文,把當日的同盟拋到九霄雲外,把張、楊等的憤怒變成了對蔣的體諒,而自己也曾諄諄善誘,可惜你們不行,結果釀此大禍。

委員長被扣,以何應欽為代表的南京政府決定武力討伐,迅速出動大軍進逼西安。12月17日,又給張楊去電,想把蔣接到太原,就像軟禁馮玉祥一樣,挾持南京政府。電文是:

漢卿、虎城吾弟:現中央軍大軍壓境,弟等與中央軍一戰,勢所難免,戰端開啟,陝西境內必無安全之地,蔣氏之安危,難以保全,則吾弟之罪名坐實,百川甘冒風險,願做東道,居中調停,請將蔣某人送至太原,待弟等與中央軍一決雌雄後,歡迎弟等來太原,共商國事。

南京方面自然心知肚明,經過緊急磋商,答應閻的要求,委以"處理全權",並派黃紹竑為代表赴太原聯絡。閻還連電南京政府,表示已通過張派往太原的代表向張表達了其代表與蔣單獨見面的請求。

12月21日,閻在綏署省府擴大紀念週會議上發表講話稱: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此次事變是我國家民族目下的大不幸。並且伏下民族將來自相殘殺的大危機。

我很怕造成對抗日戰線互相殘殺,把國家變成西班牙第二,使國家淪為萬劫不復之地,尤其晉綏感受的痛苦特別的大。

我們應不顧一切,勇往直前地挽救此危局。欲挽救此危局,必須先請蔣委員長回京為第一要義。

同一天,張召見駐太原的代表李金洲,要他不必忙著回太原。他表示"決不讓老閻做這一票買賣。"

在與蔣的代表談判時,有人提議請閻作保送蔣回南京,對此張極為憤慨,他恨恨地說道:"好漢做事好漢當。我們不請客,更不請閻錫山那樣的客。這樣的人不能共事,不能讓他投機取巧。"

後曾做過張學良秘書的端納穿針引線,宋美齡、宋子文兄妹身入虎穴,與張、楊及中共的周恩來、葉劍英等談判,達成協議。而張又於12月25日親自將蔣送回南京。

西安事變。就此得到圓滿解決。


看閻錫山在


看閻錫山在


張對於閻在西安事蹟中的"背叛",始終耿耿於懷。晚年接受史學家唐德剛採訪時,談到閻,很刻薄而又不屑地說:

閻錫山這個人,跟我比不了,他幹不過我,他就是個"傻瓜"。

其實閻的倒戈,也並非無來由,應算是冤冤相報。

1930年4月,以閻為首的各路新軍閥抱團取暖,要與蔣決一雌雄,由此中原大戰爆發。且於9月9日上午9時這個黃道吉日,在北平成立由閻任主席的 "中央人民政府",把汪精衛、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等都拉了進來,其它人都在各地宣佈就職,只有張未回應。剛過9天,即9月18日,張學良即發表"和平息爭"的擁蔣"巧電",揮師入關, "籲請各方即日罷兵,靜候中央措置。"中原大戰落下帷幕。

閻的主席夢破滅,也許閻也在重複張的故事,讓張也嚐嚐釜底抽薪的滋味吧。或許也正應了"天道好還"的法則吧!

資料來源:《閻錫山回憶錄》《閻錫山傳略》《閻錫山年譜》《張學良世紀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