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一)佛法對於世間(世界)的根本認識

(1)世間無數:佛陀不像神教者那樣淺狹,專以渺小的區域為天下,以為神創造這個天地。佛陀從無限時空的體驗中,知道世界是多得難以計算的。這在過去時代被譏笑為懸想。近代科學的成就,證實了關於佛智所觀見的世界是無數的這個論題,而且人們對宇宙的認識還在不斷的擴大與發現中。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2)世界處於不斷的成、住、壞、空循環的過程中:世界不是永久不變的,每一世界都在不斷的凝成、安住、破壞、無餘(變空)的衍變過程中。破壞了又凝成,凝成了又破壞,始終在“成——住——壞——空”的循環。現在的世界,有的在凝成中,有的在安住中,有的在破壞中,有的已破壞無餘──復已成空。任何時間,世界都在此成彼壞,此有彼無之中,如大雨時雨滴的急起急滅一樣,世界是難以數量計的。

注:因為一切眾生皆有情識,所以佛教也稱眾生為“有情”。“有情”與“眾生”同含義。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3)世界為有情的世界而又是不一定有眾生居住。如:世界已成而住(“住”,指處於細微的量的漸變過程、以及相對靜止的階段或過程),或住而將壞,這世界是有情的世界。如果世界尚處於開始凝聚卻沒有完成的階段,或者世界已經破壞到快要毀滅的階段,這樣的世界是沒有眾生居住的。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由於千百年來神教邪知邪見影響,現代的人們,乃至科學工作者,都以為星球那樣多,但不宜於生物以及人類的發生,獨有這個地球,才適宜於生物,而且進化到了人類的出現。地球有人類是宇宙間的奇蹟——這種觀點不過是神蹟的變形!無論科學的也好,神教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和這世界的生物以及人類也好,都是荒謬而難以相信的,都是從我慢中流露出來的。宇宙中有無量無數的世界,卻僅有一個世界有生物以及人類,而這個又恰是我們這個世界,你能相信嗎?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4)世界的淨穢是業力感招的:無數的世界,形態不一,穢惡與莊嚴也大有差別。我們所處的地球,被稱為五濁惡世,屬於穢土。莊嚴清淨的世界,不但是無數世界中的現實存在,而且我們這個世界也可能成為莊嚴的世間。世界進展到清淨,或退墮到穢惡,皆有情的共業所造成。是過去的業力所感,也是現生的業行所成。常人誤信世界或眾生為地球所獨有的,由於地球初成時沒有眾生,於是即推想為物質先於精神而存在,即世界先於有情。佛陀親自體驗證得了時空無始無終,無中無邊,親自體驗證得了心色相依共存,所以能徹見宇宙中無量無邊的世間無一不是有情的世間,有情依世間而存在。這才否定了神教的創造說、數論的發展說、勝論的組織說,樹立了緣起的世界觀。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二)“世間”的佛學辭典釋義總結

【世間】:梵語loka、又作laukika,巴loka、laukika,藏h!jig-rten,音譯作路迦,是從有“見”義的語根lok或自有“毀壞”義的語根luj(ruj)而來的名詞。其中,後者應作loga,但今不規則變化為loka,因此有可毀滅、可破壞、可滅等義,原意指可毀壞,或可對治的有為有漏現象。漢語義譯為“凡俗”、“世俗”,略稱“世”,為“有漏”的略名。

1、“世間”的含義,歸納如下:

1)泛指被煩惱纏縛之三界,以及有為有漏諸法之一切遷流變化現象。

2)“世”是遷流轉變的意思,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遷流。凡有時間的存在者,即落於世間。世間即一切的一切,有情也即是世間的。

3)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以其可破壞、可滅盡,可對治、故名為“世”。無對治故名“出世”。

4)一切世間有為之法悉皆變遷無常,一切心行皆念念生滅不住,因果報應生死相續,以不靜住故,名為世;反之名“出世”。

5)假名有情為我,由於五受陰障蔽真性而生倒見故,心在世間恆常顛倒,不知世間悉皆汙穢、不淨、虛妄,不得見苦法忍等。我所依住以其虛妄故,名為“世”。所依的身心,名五蘊世間;所住的世界,名器世間。能出世間故名真實,為出世藏。

6)因“世”有遷流之義,“間”為“間隔”、“在其中”、“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之義故,叫做間,與“世界”一語同義,包含“有情”(眾生世間)與“國土”(器世間)。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2、世間的分類

1)二種世間

(1)《俱舍論卷》八等舉出二種,即:①有情世間,又作眾生世間、有情界。指一切有情眾生攝得五蘊的自體。②器世間,又作物器世間、器世界、器界、器。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國土等,是“有情業增上力”所成的,為有情存在的必然形態。

(2)《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中舉二種世間:①非學世間;②學者世間。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2)三種世間

(1)《大智度論》卷七十等舉出三種世間,即:①眾生世間,又作假名世間。假名者,乃於十界、五陰等諸法上假立名字,各各不同。 ②五陰世間,又作五眾世間、五蘊世間。指由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所形成之世間。③國土世間,指器世間。即眾生所依之境界。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2)華嚴宗所立的三種世間

《華嚴經·孔目章》卷三等舉出三種世間,即:器世間、眾生世間、智正覺世間。

①器世間,指依報的三千世界,山河大地等。器是容受依用之義。山河大地等容受眾生,又為眾生所依用,故稱為器世間。此乃如來所化之境。

②眾生世間,指正報中除佛以外的一切有情,為如來所教化之機眾。此等有情為五陰所成,而其生有畜牲、餓鬼、人、阿修羅、天人等各各不同,故名為眾生世間。

③智正覺世間,指正報中的佛——如來能化之智身。佛具有大智慧,脫離偏邪,覺了世出世法,故名為智正覺世間。

《華嚴經疏》卷三將此三世間作“生佛對望”解。以器世間為佛的化境;眾生世間為所化之機;智正覺世間為能化的佛。又,《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四,將解境的十身配此三世間,以十身中的第一位“眾生身”配眾生世間;第二位“國土身”配國土世間;第三位“業報身”配感得前二世間的業煩惱;第四身以下是就智正覺世間所立,即所謂融三世間的佛身。《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七所舉五蘊世間與眾生世間同義。有情世間與器世間之分類系等於正報與依報之分類。而所謂“世間”,僅通用於迷界,“報”一語則通用於迷悟兩界。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3)天台宗的三種世間

天台宗將世間諸法分為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即天台宗依據《大智度論》卷四十七在解釋百八三昧之一的“能照一切世間三昧”時,所列舉的眾生、住處、五陰等三世間而立。

(1)眾生世間:又稱假名世間,指能居的正報,即五陰所成的一切眾生。

(2)國土世間:也稱為住處世間,指所居的依報,即眾生所依住的國土,如山河大地等。

(3)五陰世間:又名五蘊世間或五眾世間,指依正二報的通體,即色受想行識之五陰。

世間猶如世界。世是隔別義,間是間差義,顯示眾生、國土、五陰三種各各差別。此三種世間,與十法界、十如是,皆為三千諸法的要素,形成天台宗實相論的精髓。此外,《止觀輔行》卷五之三對此三世間也有詳解。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4)指行世間、眾生世間、處世間

如《善見律毗婆沙》卷四載(大正24·696b):“世間者,有三。何謂為三?一者行世間,二者眾生世間,三者處世間。問曰:何謂行世間?答曰:一切眾生從飲食生,是為行世間。何謂眾生世間?答曰:常世間無常世間,是為眾生世間。何謂處世間?以偈答曰:日月飛騰,照於世間,光明無比,無所障礙;此是處世間。”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5)指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

(1)一般謂迷界之因果(苦集二諦)屬世間,悟界之因果(滅道二諦)屬出世間;

(2)入見道(初地)以前屬世間,見道以後屬出世間。《勝鬘寶窟》卷下(大正37·70a)雲:“三種意生身人無復分段,名為涅槃,猶有變易,名為世間。故此人亦是涅槃人,亦是世間人。”

(3)超越一般三乘教出世間之出世間,即“出出世間”(亦稱“出出世”)。

陳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五載(大正31·263b):“二乘善名出世,從八地已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出世法為世法對治,出出世法為出世法對治。”《華嚴經孔目章》卷三載(大正45·561a ):“從初歡喜地至第三地,是世間法,相同三界。第四地已去至第七地,相同無流,於世間身中,得彼三乘無流德,名為出世。第八地已去至第十地,名出出世,即得成佛。”《華嚴五教章》卷一(大正45·477c):“如本業經、仁王經及地論、梁攝論等,皆以初二三地寄在世間,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間,八地以上寄出出世間。”

相對於含有世俗之意的“世間”而言,一般皆以三界苦集為世間,以超越世間,離脫三界苦集的二乘等無漏功德為出世間,故於菩薩階位、智、禪定等立世間與出世間之別。今以初、二、三地為世間,以四、五、六、七地配出世間,系暫就其相同處所作的配列。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6)《大般涅槃經疏》卷十八亦舉五陰、五欲、國土、眾生及佛等六世間

7)指數論外道所立之天上、人間、獸道三種。

(1)天上世間:指居於天界的諸天眾,如梵天、世主、天帝、乾闥婆、阿修羅、夜叉、羅剎、鬼神等。

(2)人間世間:指居於大地的人類。

(3)獸道世間:指居於天地間的禽獸,又可細分為四足類、飛行類、胸行類、傍行類及不行類等。

據《金七十論》載,此三種世間本生自唯一的自性,然因自性諦所具薩埵、羅闍、答摩三德和合的多寡,而有勝劣的三世間之別,該論雲(大正54·1249a):“若一因不能生多種果,此義中自性若是一,云何得生三種世間?(中略)從一自性生三德不同故。天上薩埵多,是故諸天恆受歡樂。人中羅闍多,故人多受苦。獸道多摩多,故獸等恆痴闇。是等諸道中三德恆相應,以有偏多故,故如此差別,如是一自性能生三世間。三德不同故,是故有勝劣。”

除無為涅槃外,其餘之有為無為世間及有為涅槃,總名為世間。諸世間雖各各差別,無非為有情與世間,皆從有情去說明。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三)佛學辭典釋義分列:

FROM:《佛學大詞典》

【世間】:梵語loka。音譯作路迦。即毀壞之義。又作 laukika,即世俗、凡俗之義。略稱世。指被煩惱纏縛之三界及有為有漏諸法之一切現象。又因“世”有遷流之義,“間”為間隔之義,故與“世界”一語同義,包含有情與國土(器世間)二者。此外,於《佛性論》卷二中,亦列舉世之三義,即:(一)對治,以可滅盡故。(二)不靜住,以念念生滅不住故。(三)有倒見,以虛妄故。

 關於世間之分類,有二種、三種之別。據《俱舍論卷》八等舉出二種,即:(一)有情世間,又作眾生世間、有情界。指一切有情眾生。(二)器世間,又作物器世間、器世界、器界、器。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國土等。

又據《大智度論》卷七十等舉出三種,即:(一) 眾生世間,又作假名世間。假名者,乃於十界、五陰等諸法上假立名字,各各不同。 (二)五陰世間,又作五眾世間、五蘊世間。指由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所形成之世間。(三)國土世間,指器世間。即眾生所依之境界。

另據《華嚴經·孔目章》卷三等舉出三種,即:(一)器世間,指三千世界,此乃如來所化之境。(二)眾生世間,指如來所教化之機眾。(三)智正覺世間,指如來能化之智身。然據《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七所舉,五蘊世間與眾生世間同義。有情世間與器世間之分類系等於正報與依報之分類。而所謂“世間”,僅通用於迷界,“報”一語則通用於迷悟兩界。

 相對於含有世俗意味之“世間”而言,超越世間者,則稱出世間(出世),故於菩薩階位、智、禪定等立世間與出世間之別。例如,一般謂迷界之因果(苦集二諦)屬世間,悟界之因果(滅道二諦)屬出世間;入見道(初地)以前屬世間,見道以後屬出世間。於此,華嚴宗指出,修行者更須超越一般之出世間(三乘教之出世),故別立“出出世”(即出出世間)。

 此外,《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中本舉出非學世間、學者世間二種世間。《大般涅槃經疏》卷十八則舉出五陰、五欲等六種世間。[《雜阿含經》卷九;《舊華嚴經》卷十夜;《俱舍論》卷一;《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三;《勝鬘寶窟》卷下本;《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卷三;《異部宗輪論述記》;《大明三藏法數》卷十八](參閱“世界”1517)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世間】:(梵loka、laukika,巴loka、laukika,藏h!jig-rten)泛指遷流變化的現象世界,略稱為世。此詞原意係指可毀壞,或可對治的有為有漏現象。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五雲(大正31·264b):“世間法或自然壞,或由對治壞。”《俱舍論》卷一雲(大正29·2a):“此有漏法亦名有諍,(中略)亦名世間。可毀壞故,有對治故。”《佛性論》卷二雲(大正31·796b ):“世有三失:(一)對治可滅盡故名為世。此法則無對治故名出世。(二)不靜住故名為世,由虛妄心果報念念滅不住故。此法不爾故名出世。(三)由有倒見故,心在世間則恆倒見。如人在三界心中決不得見苦法忍等。以其虛妄故名為世。此法能出世間故名真實,為出世藏。”

據稱友(Yas/omitra)所述,“世間”的梵語loka,原是從有“見”義的語根lok或自有“毀壞”義的語根luj(ruj)而來的名詞。其中,後者應作loga,但今不規則變化為loka,因此有可毀滅、可破壞、可滅等義。又,梵語laukika有世俗或凡俗之義,即意味非學。今以“世”為“有漏”的略名,認為此語有可對治義,乃是約其義而言。舊譯《華嚴經》卷十〈夜摩天品〉雲,說三世五陰之法名為世間,斯由有虛妄。《大方等大集經》卷十七雲(大正13·116a):“善男子,五受陰名為世間。”《大智度論》卷六十三雲(大正25·507b):“世間所謂三界。”《大乘起信論》雲(大正32·582c):“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於雲忽爾而起,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汙,無一可樂。”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三雲(大正31·707b):“三界所攝及出世智後所得,似彼顯現是世間義。似彼顯現者,謂似三界所攝相顯現。似真如等所現相貌是出世間,未曾得故。如是諸蘊一分十五界十處全及三界二處一分是世間。一分者謂除正智所攝,及後所得似出世間相顯現,並無為法。”

以上所引,皆將有漏有為虛妄三界諸法總稱為世間,可見彼等亦是基於凡俗之意。

另外,《勝鬘寶窟》卷下(本)闡明界外的變易生死亦可名為世間,其文雲(大正37·70a):“三種意生身人無復分段,名為涅槃,猶有變易名為世間。故此人亦是涅槃人,亦是世間人。”

《華嚴經探玄記》卷三更根據此意分別成四句,雲(大正35·160a):“初中有四句,(一)或唯世間,謂地前及凡位所居。(二)或唯涅槃,謂諸佛果位所住涅槃。設自受用土亦得是彼大涅槃攝。(三)或亦世間亦涅槃,依寶性等論,依無漏法界中有三種意生身。應知,彼因無漏善根之所作,故名為世間,非是有漏業煩惱作亦名涅槃。依此義故,勝鬘經雲,世尊有有為世間,有無為世間,有有為涅槃,有無為涅槃。解雲︰有為世間是凡位,無為涅槃是佛果,有為涅槃無為世間是變易報。所望異故屬俱句。(四)義準諸佛清淨法界,是非世間非涅槃。以非是二乘涅槃故。”

此謂除無為涅槃外,其餘之有為無為世間及有為涅槃,總名為世間。

關於世間的種類,諸家亦有紛說,如《俱舍論》卷八等分為有情世間、器世間二種,《大智度論》卷七十等說五陰、眾生、國土三種世間,《華嚴經孔目章》卷三等出器世間、智正覺世間、眾生世間三種,《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中(本)分非學世間、學者世間二種,《大般涅槃經疏》卷十八亦舉五陰、五欲、國土、眾生及佛等六世間。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附一:印順《佛法概論》第九章第一節(摘錄)

有了有情,必有與有情相對的世間,如說:“我與世間。”有情與世間的含義,可以作廣狹不同的解說:(1)世是遷流轉變的意思,凡有時間的存在者,即落於世間。世間即一切的一切,有情也即是世間的。(2)假名有情為我,我所依住的稱為世間︰所依的身心,名五蘊世間;所住的世界,名器世間。(3)有情,攝得五蘊的有情自體,身外非執那自然界,稱為世間。(4)器世間為“有情業增上力”所成的,為有情存在的必然形態,如有色即有空。所以雖差別而說為有情與世間,而實是有情的世間,總是從有情去說明世間。

佛法對於世間,有幾點根本認識:

(1)世間無數:佛陀不像神教者那樣淺狹,專以渺小的區域為天下,以為神但創造這個天地。佛陀從無限時空的體驗中,知道世界是多得難以計算的。這在過去,每被譏笑為懸想。由於近代科學的成就,證實了世界無數這論題,像我們所住的那樣世界──星球,確是非常的多。利用望遠鏡的精製等,宇宙在不斷的擴大發現中。

(2)世界是不斷的成壞過程︰世界不是永久不變的,每一世界都在不斷的凝成、安住、破壞的過程中。破壞又凝成,凝成又破壞,世界是無始終的成壞過程。現在的世界,有的在凝成中,有的在安住中,有的在破壞中,有的已破壞無餘──空。任何時間,世界都在此成彼壞,此有彼無中,如大雨時雨滴的急起急滅一樣,世界是難以數量計的。

(3)世界為有情的世界而又是不一定有的︰如世界已成而住,或住而將壞,這世界是有情的世界。如開始凝聚而沒有完成,破壞到快要毀滅,這世界是沒有有情的。近代的科學者,由於千百年來神教的惡習,以為星球那樣多,但都不宜於生物以及人類的發生,獨有這個地球,才適宜於生物,而且進化到人類的出現。地球有人類,可說是宇宙間的奇蹟!這那裡是奇蹟?不過是神蹟的變形!無論科學的也好,神教者上帝但創造這個世界,但創造這世界的生物以及人類也好,都是荒謬而難以相信的,都是從我慢中流露出來的!有無量無數的世界,卻僅有一個世界有生物以及人類,而這個又恰是我們這個世界,你能相信嗎?

(4)世界的淨穢是業感的︰這無數的世界,形態不一,穢惡與莊嚴也大有差別。我們所處的地球,被稱為五濁惡世,屬於穢土。莊嚴清淨的世界,不但是無數世界中的現實存在,而這個世界又可能成為莊嚴的。世界的進展到清淨,或退墮到穢惡,為有情的共業所造成;是過去的業力所感,也是現生的業行所成。常人誤信世界或有情為地球所獨有的,於是由於地球初成時沒有有情,即推想為物質先精神而存在,即世界先於有情。佛陀體驗得時空的無始終,無中邊,體驗得心色的相依共存,所以能徹見世間為有情的世間,有情依世間而存在。這才否定了神教的創造說、數論的發展說、勝論的組織說,樹立緣起的世界觀。

◎附二:〈三種世間〉(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等)

(一)天台宗將世間諸法分為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即天台宗依據《大智度論》卷四十七在解釋百八三昧之一的‘能照一切世間三昧’時,所列舉的眾生、住處、五陰等三世間而立。

(1)眾生世間:又稱假名世間,指能居的正報,即五陰所成的一切眾生。

(2)國土世間:也稱為住處世間,指所居的依報,即眾生所依住的國土,如山河大地等。

(3)五陰世間:又名五蘊世間或五眾世間,指依正二報的通體,即色受想行識之五陰。

世間猶如世界。世是隔別義,間是間差義,顯示眾生、國土、五陰三種各各差別。此三種世間,與十法界、十如是,皆為三千諸法的要素,形成天台宗實相論的精髓。此外,《止觀輔行》卷五之三對此三世間也有詳解。

(二)指華嚴宗所立之器世間、眾生世間、智正覺世間三種。

(1)器世間:指依報的山河大地等。器是容受依用之義。山河大地等容受眾生,又為眾生所依用,故稱為器世間。

(2)眾生世間:指正報中除佛以外的一切有情。此等有情為五陰所成,而其生不同,故名為眾生世間。

(3)智正覺世間:指正報中的佛。佛具有大智慧,脫離偏邪,覺了世出世法,故名為智正覺世間。

《華嚴經疏》卷三將此三世間作“生佛對望”解。以器世間為佛的化境;眾生世間為所化之機;智正覺世間為能化的佛。又,《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四,將解境的十身配此三世間,以十身中的第一位“眾生身”配眾生世間;第二位“國土身”配國土世間;第三位“業報身”配感得前二世間的業煩惱;第四身以下是就智正覺世間所立,即所謂融三世間的佛身。

(三)指行世間、眾生世間、處世間:如《善見律毗婆沙》卷四載(大正24·696b):“世間者,有三。何謂為三?一者行世間,二者眾生世間,三者處世間。問曰:何謂行世間?答曰:一切眾生從飲食生,是為行世間。何謂眾生世間?答曰:常世間無常世間,是為眾生世間。何謂處世間?以偈答曰:日月飛騰,照於世間,光明無比,無所障礙;此是處世間。”

(四)指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陳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五載(大正31·263b):“二乘善名出世,從八地已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出世法為世法對治,出出世法為出世法對治。”《華嚴經孔目章》卷三載(大正45·561a ):“從初歡喜地至第三地,是世間法,相同三界。第四地已去至第七地,相同無流,於世間身中,得彼三乘無流德,名為出世。第八地已去至第十地,名出出世,即得成佛。”《華嚴五教章》卷一(大正45·477c):“如本業經、仁王經及地論、梁攝論等,皆以初二三地寄在世間,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間,八地以上寄出出世間。”

一般皆以三界苦集為世間,以離脫三界苦集的二乘等無漏功德為出世間,然今以初、二、三地為世間,以四、五、六、七地配出世間,系暫就其相同處所作的配列。

(五)指數論外道所立之天上、人間、獸道三種。

(1)天上世間:指居於天界的諸天眾,如梵天、世主、天帝、乾闥婆、阿修羅、夜叉、羅剎、鬼神等。

(2)人間世間:指居於大地的人類。

(3)獸道世間:指居於天地間的禽獸,又可細分為四足類、飛行類、胸行類、傍行類及不行類等。

據《金七十論》載,此三種世間本生自唯一的自性,然因自性諦所具薩埵、羅闍、答摩三德和合的多寡,而有勝劣的三世間之別,該論雲(大正54·1249a):“若一因不能生多種果,此義中自性若是一,云何得生三種世間?(中略)從一自性生三德不同故。天上薩埵多,是故諸天恆受歡樂。人中羅闍多,故人多受苦。獸道多摩多,故獸等恆痴闇。是等諸道中三德恆相應,以有偏多故,故如此差別,如是一自性能生三世間。三德不同故,是故有勝劣。”

[參考資料] 《大般涅槃經》卷十八〈梵行品〉;《大智度論》卷二十七;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三、卷八;《摩訶止觀》卷五(上);《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卷十七;《異部宗輪論述記》;《大明三藏法數》卷十八。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世間】:(術語)世為遷流之義,破壞之義,覆真之義。間為中之義。墮於世中之事物,謂之世間。又間隔之義,世之事物,個個間隔而為界畔,謂之世間,即與所謂世界相同。大要有二種:一有情世間,謂有生者。二器世間,國土也。楞嚴經四曰:‘世為遷流。’唯識述記一本曰:‘言世間者可毀壞故,有對治故,隱真理故,名之為世,墮世中故名為世間。’注維摩經不二品:‘什曰:世間三界也。’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編)

【世間】:時間和空間之謂,說明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時間叫做世;指出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叫做間。所謂世間,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裡,不光是指森羅萬象的大地為世間,宇宙和人生,統名之為世間,眾生所依靠的宇宙國土,叫做器世間,眾生由惑造業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間。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 編)

【世間】:p0507。《瑜伽》十七卷十九頁雲:“始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皆名世間。”

二解:《瑜伽》五十六卷四頁雲:“問:何義、幾蘊、是世間?答:戲論依義。一切一分是世間。”

三解:《顯揚》五卷十六頁雲:“問:何義、幾種、是世間?答:言論所依義故。一切少分,是世間。”

四解:《雜集論》三卷十頁雲:“云何世間?幾是世間?為何義故,觀世間耶?謂三界所攝,及出世智後所得,似彼顯現,是世間義。似彼顯現者:謂似三界所攝相顯現。似真如等所現相貌,是出世間。未曾得故。如是諸蘊一分,十五界,十處全,及三界二處一分,是世間。一分者:謂除正智所攝,及後所得似出世間相顯現,並無為法。為舍執著世依我故,觀察世間。五解 俱舍論一卷五頁雲:此有漏法,亦名世間。可毀壞故。有對治故。”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於凌波居士 著)

【世間】:世間即世界,間為間隔之義,與界義同。《名義集》卷三曰:“間之與界,名異義同,間是間別間差,界是界畔分齊。”世間指被煩惱纏縛的三界及有為有漏諸法的一切現象。包含有情世間與器世間。此外,《佛性論》卷二,列舉出世的三義,即:一、對治,以可滅盡故。二、不靜住,以念念生滅不住故。三、有倒見,以虛妄故。關於世間之分類,有二種、三種之別。《俱舍論》卷八舉出二種,即:一、有情世間,又作眾生世間、有情界。指一切有情眾生。二、器世間,又作物器世間、器世界、器界、器。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國土等。

FROM:《阿毗達磨辭典》(中華佛典寶庫 編)

【世間】:云何世間?幾是世間?為何義故觀世間耶?謂三界所攝及出世智後所得似彼顯現是世間義,似彼顯現者,謂似三界所攝相顯現,似真如等所現相貌,是出世間,未曾得故,如是諸蘊一分十五界十處全,及三界二處一分,是世間。一分者,謂除正智所攝及後所得似出世間相顯現並無為法,為舍執著世依我故,觀察世間。

FROM:《藏傳佛教辭典》(中華佛典寶庫編)

【世間】:變壞之外器中,依存迷亂之有情,合名曰變壞有情。外器指四大八小洲,以及須彌、日、月等,有情指三界一切眾生。亦譯世界,梵音譯為路迦,義即宇宙。 《藏漢佛學詞典》

世間——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