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文言文重點詞語解釋及翻譯

世說新語兩則 劉義慶

內容及中心:

《詠雪》敘述了謝太傅帶子侄輩詠雪的故事,表現了謝道韞兒時過人的才華。

《陳太丘與友期》敘述了陳元方幼時批評父親友人“無信”“無禮”的故事,表現了元方的聰敏、懂禮。告訴人們為人處事一定要忠信、有禮,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陳太丘與友期》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日中。過中不至(到達),太丘舍(不再等待就走了

)去(離開),去後乃()至。元方時(當時)年七歲,門外戲(玩耍)。客問元方:“尊君(敬詞,指別人的父親)在不(同“否”)?”答曰:“待(等待)君敬詞,指您)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丟下,捨去)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信義,信用
);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
)之(代詞,指元方),元方入門不顧(回頭看)。

《陳太丘與友期》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約定時間出行,約定在正午時分。過了正午友人還沒有來,陳太丘不再等候離開了,離開後沒多久友人才到。元方當時年齡只有七歲,正在門外玩耍。友人就問元方:“您父親在麼?”(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沒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約好一起出行,自己卻丟下別人自己離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親約好正午見。正午時您還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對著人家的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友人感到慚愧,便下車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徑直走向家門,沒有再回頭看那個無禮的人。

《詠雪》原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家庭聚會),與兒女(指子侄輩的年輕一代,小輩)講論文義。俄而(不久,一會兒)雪驟(),公欣(高興)然(什麼的樣子)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像什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擬:相比)。”兄女曰:“未()若()柳絮因(憑,乘)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詠雪》譯文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她就是謝太傅長兄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

1、子曰(說):“學(學習)而(並且)時(按時)習(溫習)之(代詞,代前面的知識),不亦()說(:通“悅”,愉快)乎(

語氣詞,嗎)?有朋(志同道合的人)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瞭解)而()不慍(生氣),不亦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乎?”——

[翻譯]孔子說:“學習並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裡感到高興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曰:“吾日(每天)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竭盡全力)乎?與朋友交而不信(

誠信)乎?傳(老師教授的知識)不習(溫習)乎?”——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及時溫習呢?”

3、子曰:“吾十有(同“又”)五而志(立志)於學,三十而立(立身),四十而不惑(疑惑),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的旨意),六十而耳順(聽從不同的意見),七十而從(跟從)心所欲,不逾(越過)矩(規矩法規

)。”——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溫習)故(學過的知識)而知新(新的理解),可(可以)以(憑藉)為(成為)師矣(語氣詞)。”——

[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學習

)而()不思(思考)則()罔(迷惑),思而不學則殆(疑惑)。——

[翻譯]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6、子曰∶“賢(賢德)哉(語氣詞 啊),回(顏回)也!一簞(盛飯的工具)食,一瓢(盛水的工具)飲(),在陋(簡陋)巷,人不堪(忍受)其憂,回也不改其(代詞 指顏回

)樂(快樂)。賢哉,回也!”——

[翻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知道)之(代詞)者(···的人)不如好(喜歡)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以···為快樂)之者”

[翻譯]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粗糙的飯食)飲(

)水(冷水),曲肱(彎著胳膊)而枕之,樂(快樂)亦在其中矣。不義(合乎法度)而富(財富)且貴(地位),於()我如()浮雲。”——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幾個人)行必(一定)有我師(老師)焉(於之,在裡面);擇(

選擇)其善者(優點)而從(學習)之,其不善者(不好的方面)而改(改正)之。”——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流逝的時光)如斯(代詞)夫(語氣詞),不捨(放棄)晝夜。”——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軍隊的總稱)可奪(改變)帥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奪志(意志)也。”——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廣泛地)學(學習)而(並列)篤(忠實,堅守)志(志向),切(懇切的)問(發問)而近(當前的)思(思考),仁(

仁德)在其中矣。”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誡子書

夫(fú語氣詞,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之行(指操守、品德、品行),靜以(連詞,表目的)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儉以養德。非淡泊(安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慾)無以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非寧靜(這裡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無以致(

達到)遠(遠大目標)。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增長才幹),非志(立志)無以成(達成,成就)學。淫慢(放縱懈怠)則不能勵精(振奮精神),險躁(輕薄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則不能治性(修養,陶冶性情)。年與(跟隨)時馳(疾行,這裡快速逝去),意與日(時間)去(消逝,逝去),遂(於是,就)成枯落(枯枝和落葉,此指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凋落),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接世,接觸社會,對社會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悲守窮廬(破房子),將復何及(又怎麼來得及)!

譯文:

君子的操守,(應該)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放縱懈怠就不能勵精求進,輕薄浮躁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會,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哪來得及!

狼《聊齋志異》

一屠(宰殺畜牲,這裡指屠戶,宰殺牲畜的人

)晚歸,擔中肉盡,止(通假字,通“只”)有剩骨。途中兩狼,綴(綴,連接。這裡有緊跟的意思)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跟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並(一起)驅如故(故,舊、原來)。屠大窘(jiǒng緊張為難),恐(擔心)前後受其敵(敵對,這裡是脅迫、攻擊的意思)。顧(回頭看,這裡指往旁邊看)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堆積柴草)其中,苫shàn蔽(覆蓋,遮蔽)成丘。屠乃(於是,就)奔倚(
)其下,弛(放鬆,這裡指卸下)擔持刀。狼不敢前(名詞活用為動詞,上前),眈眈(注視的樣子)相向。少shǎo時(一會兒),一狼徑去,其一犬(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坐(蹲坐)於前(在前面)。久(很久)之(沒有實在意義),目似瞑(閉眼),意(神情)暇(空閒)甚。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殺死)之。方(正,剛)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
打洞。名詞活用為動詞)其(指柴堆)中,意將隧(suì:從隧道過去,名詞活用為動詞)入以攻其(指屠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屁股)尾。屠自後斷其(指狼)股(大腿),亦斃之。乃()悟(明白)前狼假寐(睡覺),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這裡有“原來是”的意思)以誘敵。

狼亦黠(狡猾)矣,而頃刻(一會兒)兩斃,禽獸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變詐(

作假.欺騙)幾何(多少)哉?止增笑(笑料,動詞活用為名詞)耳(罷了)。

本文主旨:本文敘述了屠戶與狼鬥爭的故事,揭露了狼貪婪、兇狠和狡詐要本性,讚揚了屠戶的機智、勇敢。

譯文

有個屠戶天晚回家,擔子裡的肉已經賣完了,只剩下一些骨頭。路上遇到兩隻狼,緊隨著走了很遠。

屠戶害怕了,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屠戶又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後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又跟上來。骨頭已經扔完了,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屠戶很窘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看見野地裡有一個打麥場,場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麥場裡,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於是奔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隻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著屠戶。

過了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似乎閉上了,神情悠閒得很。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劈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戶正要上路,轉到柴草堆後面一看,只見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裡打洞,想要鑽過去從背後對屠戶進行攻擊。狼的身子已經鑽進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戶從後面砍斷了狼的後腿,也把狼殺死。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隻狼都被砍死,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增加笑料罷了。

穿井得一人《呂氏春和·慎行覽·察傳》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gai,澆灌)汲(ji,從井裡打水)(從井裡打水澆地),常一人居外。及(

等到)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古代國都也稱“國”)人道(談論)之,聞(使知道)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於(介詞當“被”講)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介詞:當“向”講)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使用,指勞動力),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譯文: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到遠處去打水澆田,因此常有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聽了的人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家問明情況,丁家人答道,“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聽到傳聞,還不如不聽。

釋“之”

宋之丁氏家無井助詞的。

有聞而傳之者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國人道之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聞之於宋君: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詞的。

求聞之若此定語後置標誌。

被動句

聞之於宋君。——“於”表被動。譯為被宋君聽到了。

啟示:

這凡事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調查研究,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

對於傳言應開動腦筋思考,仔細辨別,不能輕信謠言,否則就會鬧出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笑話,使事情的真相被傳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實際才是真理。

杞人憂天 《列子》

杞國(周代的國名,在今河南省杞縣)有憂天地崩墜(崩塌,墜落),身亡(同“無”)所寄(依附,依託

),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憂愁、 擔心)者,因往曉(開導)之(代前面的人),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身體四肢的活動)呼吸,終日(整天)在天中行止(行動和停留),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如果)積氣,日月星宿xiù,不當墜邪(語氣詞,嗎)?”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即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打中擊傷)。”其人曰:“奈地壞何(那地壞了(又)怎麼辦呢)?”曉者曰:“地,積(
堆積)塊(土塊)耳,充塞四虛(四方),亡處亡塊。若躇chú)步()跐蹈(四個字指踩踏),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為什麼)憂其壞?”其人舍shì然(捨棄心事的樣子舍同“釋”)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譯】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裡活動,怎麼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那個人說:“天如果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麼。”那個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麼辦?”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麼地方是沒有土塊的。 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麼還擔心會陷下去呢?”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淮中晚泊犢頭 蘇舜欽 (宋)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山中問答 李白 (唐)

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入若耶溪 王籍 (南北朝)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迴流。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暮江吟 白居易 (唐)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