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宗室的特點淺談

中國歷史上的宗室(與帝室相區別)的含義似乎非常簡單。不管怎麼說,世襲君主——無論皇帝還是國王——都有宗族,有近支有疏族。然而就我所知,宋朝的宗室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是一個不限行輩的父系家族,皇權賦予他們特權和資助,國家設置法令對他們實行管理。即使是在宗室歷史源遠流長的中國,宋朝宗室的特點和範圍仍然是史無前例的。

宋朝皇帝和大臣檢討前代對待宗室的經驗教訓,加以學習借鑑。在宋人看來,周、漢、唐三代尤其值得重視,這不僅是因為這是三個公認的偉大王朝,而且因為,這三個王朝的時間跨度足以使宗室成為一個問題。

西周(前1046—前771)時期,為了統治這個帝國,周將大批王子、宗親以及王室家族以外的同盟者分封為諸侯。周王直接統治的只是京畿地區。通過諸如父死子繼的受封儀式、發動戰爭討伐叛亂諸侯等機制,周成功地將它的統治維持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這種靠層層受封產生的政治結構貫穿了整個西周時期。

周代宗法制的最主要特徵是,每一代的長子構成世系與政治權威傳承的主幹,以次諸子則另立門戶,建立新的次一級權威。距離主幹越遠,政治權威也就越弱。

而漢代的皇帝憂心諸侯王的權力,想盡辦法要削弱它。漢朝建立之後不久,異姓王就已經被剷除,代之以同姓王。接下來,同姓王也受到一系列制度約束。通過任命王國的全部高級官員,剝奪了諸侯王的自治權。漢武帝時,又命令賜予已故諸王的每一個兒子侯爵,將王國的土地分成小塊,分封給他們。擁有王國和爵位,構成了漢代宗室的中心特徵,由此,限制了宗室從中央得到的幫助。

根據漢代法令:只有天子之子才配稱宗室,得以裂土封王;王之子,嫡子一人繼承王位,其餘庶子皆封侯;侯之嫡子一人繼世為侯,其餘諸子皆無封號。如此幾代之後,大部分宗室就會變得與尋常百姓無異,倘若自己不能取得權勢,則不免要躬耕度日,就如著名的劉皇叔。儘管西漢和東漢都不乏宗室為官的例子,但其數量非常有限。西漢一代,大批皇家後裔在農村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而唐代(618—907)初期,宗室王的權力令人矚目,皇位的第一次承繼便發生玄武門之變。但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宗室的反叛都以流產告終,並帶來災難性後果,大部分皇族男女遭到殺戮。到了8世紀初期,諸王及其子孫都被遷到首都,安置在十個王宅和一百個孫院裡。唐代在京城安置宗室的做法卻為後代開創了一個重要的榜樣,並根據喪禮的五服,為宗室成員創制了宗正寺掌管下精細的五等制。而且唐代還樂於在政府中廣泛起用宗室並委以高官。

而到了宋代,宋太祖宋太宗兩朝壓制武人,但壓制武人絕非孤立政策。宦官和外戚這兩個曾經在帝國曆史中顯要一時的集團,到宋代也明顯變得馴服溫順起來

外戚的情況尤為值得深思,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時候,曾許諾與武將們結為姻親,作為回報。從事實來看,王朝的頭一百年裡,絕大多數宗室成員的婚姻對象都來自這些武將家族。這同時意味著宗室家族的配偶來自這些地位正在下降的家族,外戚因而失去了漢、唐兩代外戚曾經擁有的地位權勢。

而趙氏全體宗室在首都過著富足的生活,卻不能擁有任何政治權力,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交易除了在祖先祭祀和宮廷典禮中的禮儀功能以外,宗室其實是百無一用的皇家造物。宗室耗費昂貴,靠著宋代國家空前絕後的富足,宗室才得以如此這般地維持了四到五代。

後由於人口不斷增長,耗費日增,到11世紀晚期,宗室不得不作出調整,重新定義,改組結構但重組後的宋代宗室還是要比漢唐宗室的規模大得多,所有宋朝列祖列宗的男性後裔,不論服紀都包括在內。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宗室成員開始進入官僚集團和精英社會,但是,直到王朝滅亡,宗室作為一個群體也沒有失去與眾不同的身份地位,仍然是皇帝制度的一個側面,是它的工具。

沒有其他任何一個朝代,皇帝后裔的贍養維持、控制和使用是如此成功,陰謀、爭位和叛亂幾乎從未發生。這部分是歷史性事故的結果:靖康之變後大量宗室遭到清除,讓宗室永遠也無法增長到明、清宗室的規模。

宋代宗室的特點淺談

宋代宗室的排行字及人數

宋代宗室的特點淺談

北宋皇帝世系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