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张昭

三国时期吴国的张昭,相信大家都知道,同时我相信知道有这个人的朋友很多,但对他了解的人很少。毕竟三国演义里面对他的描述不多。为什么孙策临终时会说出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话呢?作为东吴第一号文臣他有什么厉害的地方呢?

张昭很早就跟随着孙策打天下了,张昭负责是事类似于萧何和诸葛亮负责的事,整顿内务,供应粮草,管理大后方。汉朝时候萧何被刘邦评为第一功。其实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没有萧何这样的人物把后方管理得井井有条,军队就会缺兵器,缺粮草,那韩信就不可能战必胜攻必克了,张良也没有资源来给他运筹帷幄了,所以萧何这个第一功当之无愧。像张昭这样的能臣,虽然不像武将上阵杀敌这么风光,但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

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张昭

张昭跟着孙策的时候,那时北方曹操和袁绍正打得不可开交,很多躲避战乱的北方人都来南方寻找机会。由于东吴的很多政事都是张昭处理的,以至于到了这样的程度,这些北方人都不知道东吴有个孙策,只知道有个张昭,把东吴的建设功劳都归在张昭身上。这下张昭就很紧张了,这个事我如果藏着,好像是在隐藏着要图谋什么,要是宣传出去吧,又显得功高盖主了。张昭就很犹豫,孙策知道这件事后,就去找张昭。三国演义里把孙策描绘成了一个性急少谋的样子,实际上孙策这个人非常英雄,他对张昭说了一个管仲的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姜小白,就是齐宣王,他得到管仲以后,下面的人向他请示,他就说,你问我叔去。下面的人就说,怎么什么事都向管仲汇报,你这个国君也当得太简单了。小白就说,这个国君本来不好当的,在没找到管仲这样的人才前,就什么都要自己做,现在有了管仲,国君才好当的。孙策接着说,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今子布贤,吾能用之,其功劳不在吾乎。就是说你张昭在我这里不用怕功高盖主,你们也盖不了我。所以孙策这个人是非常霸气的。

后来孙策被仇家暗杀,临终前对孙权说,两军交战,狭路相逢,赢得战争,这个弟弟你不如哥哥我,但举贤任能,发展江东,这个哥哥我不如弟弟你。这个时候东吴的情况其实并不好,江东本地的士族并不支持东吴政权,而且还要当地的少数民族作乱。孙策对张昭说,如果孙权能干,你就好好辅佐,如果他不能干,你就带着我们这些人,回到江西去,江东这片地方我们就不能再待了。很多人以外孙策是江南本地的人,其实不是,从孙坚开始,这些人都是江西的人,而且最早的时候是袁术的部下,所以很多的士族都把他们当成是乱臣余孽。所以孙策带兵来到江东时,不可能有什么乡亲父老夹道欢迎的事,这些江东人就认为这是来进攻我们的,就开始反抗,逼着孙策杀了很多人,流了很多血才占领了这片地方。所以江东现在还是有狼烟不止的后方。孙权接位以后,就开始哭,实际上他手上是个烫手的山芋,这个问题非常不好处理,外忧内患都有,那时荆州的刘表也一直图谋江东。这个时候张昭就去劝孙权,别哭,你现在哭是开门揖盗,就是告诉敌人我们这里空虚了。然后张昭带着孙权去巡游各地,告诉群臣我们有新主子了。然后开始教导孙权怎么成为一方诸侯,可以说孙权能有后来称帝的事,张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张昭

孙策希望张昭先稳定内部,再图发展,所以张昭在战事上的主张是那种鸽派,一般不轻启战事。但这一点和孙权的想法就不一样。孙权这个人是个非常英武的人,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打猎,而且他打猎别出心裁。孙权发明了一个车子,叫做射虎车,后面有个甲板,经常是老虎扑上来,孙权就跳到甲板上去和老虎PK,而且乐此不疲。这时张昭就来挡驾,说这个太危险,万一有个闪失,东吴就麻烦了。孙权只是笑笑,照做不误。

孙权心里是个鹰派的想法。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干掉了袁绍,就给孙权写信,要求孙权送一个儿子来当人质,张昭不想和曹操开战,就劝孙权说,送吧,曹操我们得罪不起。实际上在张昭的想法里,这个小国总有一天要被大国吞并,张昭不愿看到东吴生灵涂炭,所以从来不敢惹曹操。但此时周瑜站出来说,曹操军队没有水师,怕他个毛啊,不用送什么人质,只要我周瑜在,曹操打不过我们。孙权也是这种想法,这是孙权和张昭最大的分歧点。

赤壁之战的时候,大家知道,张昭是主张投降的,孙权对鲁肃说,张昭的议论让孤非常失望,只有你和周瑜还主张打仗。当时鲁肃对孙权讲,张昭他是可以投降的,我也是可以投降的,但主公你不能投降,为什么呢?因为我是帮人打天下的,我投降后,了不起就换一个人帮着他打天下,实在不行我就不当官了,我归隐山林也行啊。但主公你作为一方诸侯,投降了就会失去现在的一切,而且你是群龙之首,曹操绝对不会放过你,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杀你,最后鲁肃用了八个字,将军迎曹,欲安所归。孙权听了以后很高兴,因为之前孙权还比较犹豫,万一投降的好处比对抗多呢?但鲁肃这么一说孙权就明白了,投降没有一丝好处。那就开战吧,还有什么好说的。

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张昭

所以后来孙权称帝的时候,张昭本来也想歌功颂德一番,孙权拿手一挡,张公你就算了吧,要是当年赤壁之战的时候听了你的投降了,现在我应该早就挂了。实际上孙权一直不喜欢张昭,只是因为他是顾命大臣,在处理政事上还算能干,所以没和他翻脸。

等到孙权总算把内部安定下来,准备要立丞相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应该立张昭,因为张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文臣之首,而且做的事情就是丞相该做的事。结果孙权没有任命张昭,孙权任命了一个叫孙邵的人。孙权表示,当这个丞相很累的,怎么忍心让张昭这么累呢?孙邵当了几年丞相以后就去世了。又有人说要立张昭当丞相,结果孙权又任用了顾雍为丞相。这下张昭也知道孙权对他有猜忌了,心灰意冷,就给孙权说,请允许我退休吧。但孙权不许,你活还没干完呢,你就别退休了,给了张昭一些荣誉职务,不让他退休,也不让他处理要事。张昭只好回家著书立说了。

张昭退居二线后基本上不会来上朝了,有一次孙权路过张昭的府邸,就进去看他。这个张昭其实心里憋了一肚子的火,这下忍不住了。张昭对孙权说,当年桓王和太后,就是孙策和吴夫人,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就是说不是他们把老臣交给陛下你,而是把陛下交给老臣我。张昭接着说,我知道自己说的话献的计陛下不爱听,但我就这个性子,就算像现在这样老死荒外,我的性格是不会变的。孙权听了,半天没回过神来,最后丢下一句,是是是,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嘉和元年的时候,辽东太守,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他装模作样的向吴国称臣,那么孙权就封他为燕王。然后派了一万人,两个重要的大臣去封王。张昭得知此事后就去找孙权讲,这个人一直都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我们给他点钱打发他算了,哪里用得上这么隆重地去封他,孙权表示我就是要隆重的去做,然后两人就吵起来了,孙权发火了,拔出刀对着张昭说,我平时已经很给你面子了,但你从来不给我面子,今天我忍不住要犯错误了哦。张昭根本不怕他,说我也知道跟你废话没用的,你会听的,但太后的遗言言犹在耳。然后泪流满面,涕泪纵横。孙权把刀一扔,也哭了,君臣二人抱头痛哭。但是孙权把人派到辽东去了。事实证明孙权错了,孙权派过去的使节到了辽东,就被这个公孙渊给杀了。

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张昭

从此后张昭再也没来上朝,孙权大怒,你不是不来上朝了吗?派人用土墙把张昭的住所封起来。张昭也和他对着干,你小子以为就你会砌墙啊,张昭自己也派人在内府也砌了一堵墙。有一天孙权到张昭那里去,在外面喊他,张昭根本不理他,孙权一怒之下就说放火,张昭就在里面给孙权叫板,门关紧掉,让他烧个够,意思是说我不相信你真的敢把我烧死。孙权也没办法,张昭就像他的叔叔一样,几十年下来也有感情,孙权就下令灭火,然后在外面罚站,这个时候张昭的儿子觉得这个事情不能这样闹下去了,人家是皇帝啊,就抬着担架把张昭抬出来。

其实张昭这么硬的性格也不适合做孙权的丞相,如果张昭真的做了丞相,那他什么事都会和孙权争,孙权又不敢随便杀他。所以孙权也不会傻到立张昭为丞相的。孙权这个人挺爱杀人,唯独拿这个张昭有点不知道怎么办好,顾命大臣啊,孙策的萧何,太后的朋友,可惜张昭自己好像没能很清楚得认识到这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