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二大骗局,孙策托孤: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坚死时,长子孙策才17岁。孙策是一个非常有本事的人,凭借着孙坚旧部的一千多人,短短数年间,一统江东六郡。《三国演义》赞其勇武如项羽在世,绰号“小霸王”。

官渡之战时,孙策准备暗地里北上袭击许都,迎接汉献帝。然而,就在孙策外出狩猎时,他平定吴郡时杀害的吴郡太守许贡,其门客为了报仇,刺杀孙策,一箭正中面颊。

孙策中箭后,创口伤痛非常严重,恐怕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有了《三国演义》中孙策托孤的一幕,“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

其实,在史料的记载中,孙策托孤的对象只有张昭,根本就就没提到过类似的话,有的只是孙策对孙权的嘱托和对张昭等人的劝勉。然而孙策托孤,却是一个十足的骗局。

三国第二大骗局,孙策托孤: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把江东六郡托付孙权

我们细看一下孙策托孤的经过。孙策箭创疼痛难忍,觉得自己快挂了,一手创建的江东基业不能丢,儿子们都还太小,弟弟中,能托付重任的只有二弟孙权,于是准备托孤孙权。

孙策把张昭等大臣叫到身边,说:“中国大乱,以吴、越的兵力,钱塘等三江的坚固,足以坐观成败,你们要好好辅佐我的弟弟。”

孙策又把孙权叫到身边,把印绶交给他,对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锋,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然后,孙策又单独对张昭说:“如果孙权不能胜任,请先生取代他的位置。如果怎么样都不能守卫江东,先生您可以返回江北,无须心中有所挂碍。”当夜就挂了,年仅26岁。

三国第二大骗局,孙策托孤: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托孤张昭

有没有发现问题,有!而且至少可以看出两点问题,第一,孙策托孤的是张昭,没有周瑜,第二,如果孙权不行,张昭可以取代孙权。看到这有没有想起点什么,刘备托孤诸葛亮!

孙策托孤张昭和刘备托孤诸葛亮有点类似,只是张昭有诸葛亮的本事吗?显然没有。试想一下,如果张昭掌权,曹操渡荆州时,张昭可是主降的,哪还有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这绝不是孙策愿意看到的情况,那么,孙策为什么托孤张昭?这要从张昭和孙策的关系说起。张昭投奔孙策时,孙策非常高兴,“我正要谋划基业,访求贤士,决不会怠慢先生。”

孙策创业时,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大事,一概委托张昭处理,甚至拿张昭比作帮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孙策是把张昭当做老师的,因此非常信任他。张昭也非常忠心,正因如此,才托孤给他,来实施一个骗局。

三国第二大骗局,孙策托孤: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张昭和孙权

当时天下分裂,不从主帅命令的例子太多了。孙策一统江东日浅,恩泽未施,偏远险要的地方还未完全归附,况且孙权统业时才19岁。此时的江东只是一个利益集团。

江东英雄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并且还有人可能会对这个君臣关系产生破坏。怎么使孙权成功接收江东,并在集团内建立以孙权为首的君臣关系呢?

孙策对张昭设计了骗局,第一,托孤张昭,让这个没本事的老臣,帮助孙权接管江东。事实上,张昭确实是这么做的, 而且做得不错。

张昭在孙策大丧之时,及时宣布遗命,尊崇孙权,安抚百姓,使各路英雄各安其所,亲自扶孙权上马,列兵而出,慑服众人,使孙权成功的完成了权力的交接与过渡。

三国第二大骗局,孙策托孤: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权坐领江东

第二,给他“非常大的权利”,让他掌管军政大权。此时的周瑜在哪呢,在巴丘县。江夏太守黄祖和孙策有杀父之仇,孙策任周瑜为江夏太守,镇守巴丘,讨伐江夏。

孙策死后,周瑜做了一件事,“将兵奔丧”,气势冲冲而来。周瑜和孙策虽说是总角之好,而且是连襟儿,但是功劳太大会丧失信任度,况且带兵奔丧,有阴谋夺宫的嫌疑。

初掌江东的孙权,十分恐惧。“大权在握”的张昭,本想接管军政大权,但是周瑜带兵过来了。经过一番较量,周瑜留在孙权身边任中护军,不能外放,和张昭共掌军政大事。

孙策这一骗局,试出了周瑜和张昭两个人的忠心。孙策对周瑜的信任度,其实是不如张昭的,所以他选择的是托孤张昭而不是周瑜。孙策让张昭掌军政大权,是有意骗这两个人。

三国第二大骗局,孙策托孤: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周瑜将兵奔丧

无论是否知道张昭掌军政大权,周瑜都会回来,假如周瑜有野心,他必定趁孙策病故,引兵前来夺权,事实上周瑜确实引兵来了,但是不是夺权,不确定。把带兵的周瑜骗到了孙权身边,直至赤壁之战,周瑜几乎都没有外任。

无论周瑜会不会夺权,张昭都会掌军政大权,假如张昭有野心,他必定趁孙策病故,孙权根基未稳之际,谋变。可惜的是,周瑜及时出现了,张昭彻底没有了夺权的希望。

这才和周瑜达成和解,共掌国政。虽然孙策托孤时,并没有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但最终还是形成了长史张昭主政(内)事,中护军周瑜掌军(外)事的情况。这是张昭和周瑜相互牵制下,形成的一种局面。

所以孙策托孤张昭这一骗局,就是为了试探二人的忠心和政治野心。或者可以这样解读,“内事决不问张昭,外事决不问周瑜”。

三国第二大骗局,孙策托孤: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周瑜

这个骗局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孙权知道张、周二人的真实面目。张昭的表现,先前的殷勤侍奉,后来和周瑜的共掌国事,说明张昭可以信任,但似乎遇到问题,只会妥协。

周瑜带兵奔丧,似乎在逼宫,然而接下来他却和张昭共掌国政,此后更是对仅仅是将军的孙权,用君臣的礼节表达支持。张昭和周瑜一样,认为孙权能与他们一起成就大业,于是倾心服侍,帮助他建立了君臣关系。

然而,孙权似乎从这个骗局得到了什么,疏远二人。赤壁之战时,张昭主降,孙权从此不再重用他。孙权称帝后,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就是不用。

周瑜功高,带兵回来后,几乎没有再外放,打黄祖和赤壁之战,使得孙权对周瑜刮目相看,提议征伐益州,却让孙权既喜且疑,喜的是周瑜的提议可以使江东再次壮大,疑的是周瑜会不会趁机拥兵造反。

在矛盾重重中,孙权同意了周瑜的提议。兵未发,周瑜却突然病故了。周瑜一死,孙权心就安了,但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他穿丧服为周瑜举哀,亲往芜湖,赢回灵柩,直呼“失去了有王佐之资的公瑾,我还能靠谁呢?”但怎么看似乎都有猫哭耗子的嫌疑。

三国第二大骗局,孙策托孤: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权哭周瑜

孙策托孤就是一个骗局,使得张昭和周瑜野心暴露,相互牵制,拱卫孙氏集团,帮助孙权建立君臣关系,同时把这两个人近乎裸体的展现在孙权面前,让孙权恩威并施的择用。

一朝天子一朝臣,周瑜和张昭这个孙策的功臣,其实在孙权眼里都没有吕蒙和鲁肃的重要。这也就不难理解,“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么重要的两个人,为什么在孙吴政权参与的事情极少了。


这是《三国三十六大骗局系列》的第二篇,第一篇传送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