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二大騙局,孫策託孤: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堅死時,長子孫策才17歲。孫策是一個非常有本事的人,憑藉著孫堅舊部的一千多人,短短數年間,一統江東六郡。《三國演義》贊其勇武如項羽在世,綽號“小霸王”。

官渡之戰時,孫策準備暗地裡北上襲擊許都,迎接漢獻帝。然而,就在孫策外出狩獵時,他平定吳郡時殺害的吳郡太守許貢,其門客為了報仇,刺殺孫策,一箭正中面頰。

孫策中箭後,創口傷痛非常嚴重,恐怕將不久於人世,於是有了《三國演義》中孫策託孤的一幕,“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

其實,在史料的記載中,孫策託孤的對象只有張昭,根本就就沒提到過類似的話,有的只是孫策對孫權的囑託和對張昭等人的勸勉。然而孫策託孤,卻是一個十足的騙局。

三國第二大騙局,孫策託孤: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策把江東六郡託付孫權

我們細看一下孫策託孤的經過。孫策箭創疼痛難忍,覺得自己快掛了,一手創建的江東基業不能丟,兒子們都還太小,弟弟中,能託付重任的只有二弟孫權,於是準備託孤孫權。

孫策把張昭等大臣叫到身邊,說:“中國大亂,以吳、越的兵力,錢塘等三江的堅固,足以坐觀成敗,你們要好好輔佐我的弟弟。”

孫策又把孫權叫到身邊,把印綬交給他,對他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鋒,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然後,孫策又單獨對張昭說:“如果孫權不能勝任,請先生取代他的位置。如果怎麼樣都不能守衛江東,先生您可以返回江北,無須心中有所掛礙。”當夜就掛了,年僅26歲。

三國第二大騙局,孫策託孤: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策託孤張昭

有沒有發現問題,有!而且至少可以看出兩點問題,第一,孫策託孤的是張昭,沒有周瑜,第二,如果孫權不行,張昭可以取代孫權。看到這有沒有想起點什麼,劉備託孤諸葛亮!

孫策託孤張昭和劉備託孤諸葛亮有點類似,只是張昭有諸葛亮的本事嗎?顯然沒有。試想一下,如果張昭掌權,曹操渡荊州時,張昭可是主降的,哪還有赤壁之戰、三國鼎立。

這絕不是孫策願意看到的情況,那麼,孫策為什麼託孤張昭?這要從張昭和孫策的關係說起。張昭投奔孫策時,孫策非常高興,“我正要謀劃基業,訪求賢士,決不會怠慢先生。”

孫策創業時,任命張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文武大事,一概委託張昭處理,甚至拿張昭比作幫助齊桓公稱霸的管仲。孫策是把張昭當做老師的,因此非常信任他。張昭也非常忠心,正因如此,才託孤給他,來實施一個騙局。

三國第二大騙局,孫策託孤: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張昭和孫權

當時天下分裂,不從主帥命令的例子太多了。孫策一統江東日淺,恩澤未施,偏遠險要的地方還未完全歸附,況且孫權統業時才19歲。此時的江東只是一個利益集團。

江東英雄並未和孫氏建立起君臣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並且還有人可能會對這個君臣關係產生破壞。怎麼使孫權成功接收江東,並在集團內建立以孫權為首的君臣關係呢?

孫策對張昭設計了騙局,第一,託孤張昭,讓這個沒本事的老臣,幫助孫權接管江東。事實上,張昭確實是這麼做的, 而且做得不錯。

張昭在孫策大喪之時,及時宣佈遺命,尊崇孫權,安撫百姓,使各路英雄各安其所,親自扶孫權上馬,列兵而出,懾服眾人,使孫權成功的完成了權力的交接與過渡。

三國第二大騙局,孫策託孤: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權坐領江東

第二,給他“非常大的權利”,讓他掌管軍政大權。此時的周瑜在哪呢,在巴丘縣。江夏太守黃祖和孫策有殺父之仇,孫策任周瑜為江夏太守,鎮守巴丘,討伐江夏。

孫策死後,周瑜做了一件事,“將兵奔喪”,氣勢沖沖而來。周瑜和孫策雖說是總角之好,而且是連襟兒,但是功勞太大會喪失信任度,況且帶兵奔喪,有陰謀奪宮的嫌疑。

初掌江東的孫權,十分恐懼。“大權在握”的張昭,本想接管軍政大權,但是周瑜帶兵過來了。經過一番較量,周瑜留在孫權身邊任中護軍,不能外放,和張昭共掌軍政大事。

孫策這一騙局,試出了周瑜和張昭兩個人的忠心。孫策對周瑜的信任度,其實是不如張昭的,所以他選擇的是託孤張昭而不是周瑜。孫策讓張昭掌軍政大權,是有意騙這兩個人。

三國第二大騙局,孫策託孤: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周瑜將兵奔喪

無論是否知道張昭掌軍政大權,周瑜都會回來,假如周瑜有野心,他必定趁孫策病故,引兵前來奪權,事實上週瑜確實引兵來了,但是不是奪權,不確定。把帶兵的周瑜騙到了孫權身邊,直至赤壁之戰,周瑜幾乎都沒有外任。

無論周瑜會不會奪權,張昭都會掌軍政大權,假如張昭有野心,他必定趁孫策病故,孫權根基未穩之際,謀變。可惜的是,周瑜及時出現了,張昭徹底沒有了奪權的希望。

這才和周瑜達成和解,共掌國政。雖然孫策託孤時,並沒有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但最終還是形成了長史張昭主政(內)事,中護軍周瑜掌軍(外)事的情況。這是張昭和周瑜相互牽制下,形成的一種局面。

所以孫策託孤張昭這一騙局,就是為了試探二人的忠心和政治野心。或者可以這樣解讀,“內事決不問張昭,外事決不問周瑜”。

三國第二大騙局,孫策託孤: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周瑜

這個騙局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孫權知道張、週二人的真實面目。張昭的表現,先前的殷勤侍奉,後來和周瑜的共掌國事,說明張昭可以信任,但似乎遇到問題,只會妥協。

周瑜帶兵奔喪,似乎在逼宮,然而接下來他卻和張昭共掌國政,此後更是對僅僅是將軍的孫權,用君臣的禮節表達支持。張昭和周瑜一樣,認為孫權能與他們一起成就大業,於是傾心服侍,幫助他建立了君臣關係。

然而,孫權似乎從這個騙局得到了什麼,疏遠二人。赤壁之戰時,張昭主降,孫權從此不再重用他。孫權稱帝后,兩次要設立丞相時,眾人都推舉張昭,孫權就是不用。

周瑜功高,帶兵回來後,幾乎沒有再外放,打黃祖和赤壁之戰,使得孫權對周瑜刮目相看,提議征伐益州,卻讓孫權既喜且疑,喜的是周瑜的提議可以使江東再次壯大,疑的是周瑜會不會趁機擁兵造反。

在矛盾重重中,孫權同意了周瑜的提議。兵未發,周瑜卻突然病故了。周瑜一死,孫權心就安了,但表面功夫還是要做的,他穿喪服為周瑜舉哀,親往蕪湖,贏回靈柩,直呼“失去了有王佐之資的公瑾,我還能靠誰呢?”但怎麼看似乎都有貓哭耗子的嫌疑。

三國第二大騙局,孫策託孤: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權哭周瑜

孫策託孤就是一個騙局,使得張昭和周瑜野心暴露,相互牽制,拱衛孫氏集團,幫助孫權建立君臣關係,同時把這兩個人近乎裸體的展現在孫權面前,讓孫權恩威並施的擇用。

一朝天子一朝臣,周瑜和張昭這個孫策的功臣,其實在孫權眼裡都沒有呂蒙和魯肅的重要。這也就不難理解,“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麼重要的兩個人,為什麼在孫吳政權參與的事情極少了。


這是《三國三十六大騙局系列》的第二篇,第一篇傳送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