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105):此地無銀辨仿真

鑑賞古玉的真仿不是僅僅憑感覺,辨真有看真的道理、識仿有看仿仿的理由,真仿都有客觀的依據,而且這個依據是放之古玉而皆準。一組西周玉璜(圖1),真古呀?仿古呀?細仔揣摩其區別,是一個靜靜賞玩的心路歷程。

古玉學步(105):此地無銀辨仿真

圖1-1

古玉學步(105):此地無銀辨仿真

圖1-2

古玉學步(105):此地無銀辨仿真

圖1-3


初步觀摩,圖1上下兩件玉璜看上去都玉料堅密緊緻,典型的周璜形制、紋飾,灑脫的西周坡刀工,砂痕歷歷,局部“豆花”輕沁等特徵,估計非資深玉玩所能輕易分出今古、別出伯仲。

高仿防不勝防,辨識就需要靜心和細緻入微的功夫了。只有辨出真仿的細微差別,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且看圖1上玉璜的細部特徵。

細部觀察到藏品帶有泥土附著的“生坑”特徵(圖2):

古玉學步(105):此地無銀辨仿真

圖2-1


古玉學步(105):此地無銀辨仿真

圖2-2

古玉學步(105):此地無銀辨仿真

圖2-3


生坑特徵是古玉鑑別的重要參考要素之一,如果生坑附著符合“自然”狀態,則近古一步,否則就要引起謹慎了。生坑附著的自然狀態就是——泥土附著既有黏附又有自然孔隙,附而不死,“活”而不僵(詳見《古玉學步(104):出土附著有特徵 泥巴不盡為生坑》)。對比一下“活”而不僵的生坑泥土附著的“自然態”,這個泥土附著是僵死狀態(圖3),輔助因素見假了。

古玉學步(105):此地無銀辨仿真

圖3


此地無銀的生坑狀態無疑是弄巧成拙了,當然不能因為附著物假就辨識藏品為假古玉,仔細觀摩還有許多仿的特徵,下面採取真仿對比的方法,更能加深對真、仿差別的認知度。

圖1下的玉璜是真品西周玉璜,來源於山西侯馬考古研究所藏(圖4)。

古玉學步(105):此地無銀辨仿真

圖4-1


古玉學步(105):此地無銀辨仿真

圖4-2

圖4-2

古玉學步(105):此地無銀辨仿真

圖4-3


下面為了行文方便,就將圖1上玉璜稱為“仿品”、將圖1下玉璜稱為“真品”。

從雕刻和打磨工藝痕跡上來看(圖5):

真品坡刀工藝與打磨痕跡呈現高度一致性,盡顯古拙與滄桑;而仿品的坡刀工藝和打磨痕跡則顯得突兀,為電動雕刻手工修磨的特徵(參見《古玉學步(73):微觀下的仿形畢露》)。

古玉學步(105):此地無銀辨仿真

圖5


從陰刻線(坡刀工)的痕跡把控來看(圖6):

真品坡刀行程有限接續有序,常見歧出盡顯古樸的砣工特徵;而仿品則坡刀切線過於規整、刀頭行程過長、線緣蹦碴顯示電動工具特徵。

古玉學步(105):此地無銀辨仿真

圖6


一句話:仿品在工藝上不是做得不好,而是做得太好了、好過了,好到手工所做不到的程度。

仿品利用玉料自帶僵色仿冒古玉的“豆花”、“白化”,增加了“藥性”(圖7)。

古玉學步(105):此地無銀辨仿真

圖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