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05):此地无银辨仿真

鉴赏古玉的真仿不是仅仅凭感觉,辨真有看真的道理、识仿有看仿仿的理由,真仿都有客观的依据,而且这个依据是放之古玉而皆准。一组西周玉璜(图1),真古呀?仿古呀?细仔揣摩其区别,是一个静静赏玩的心路历程。

古玉学步(105):此地无银辨仿真

图1-1

古玉学步(105):此地无银辨仿真

图1-2

古玉学步(105):此地无银辨仿真

图1-3


初步观摩,图1上下两件玉璜看上去都玉料坚密紧致,典型的周璜形制、纹饰,洒脱的西周坡刀工,砂痕历历,局部“豆花”轻沁等特征,估计非资深玉玩所能轻易分出今古、别出伯仲。

高仿防不胜防,辨识就需要静心和细致入微的功夫了。只有辨出真仿的细微差别,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且看图1上玉璜的细部特征。

细部观察到藏品带有泥土附着的“生坑”特征(图2):

古玉学步(105):此地无银辨仿真

图2-1


古玉学步(105):此地无银辨仿真

图2-2

古玉学步(105):此地无银辨仿真

图2-3


生坑特征是古玉鉴别的重要参考要素之一,如果生坑附着符合“自然”状态,则近古一步,否则就要引起谨慎了。生坑附着的自然状态就是——泥土附着既有黏附又有自然孔隙,附而不死,“活”而不僵(详见《古玉学步(104):出土附着有特征 泥巴不尽为生坑》)。对比一下“活”而不僵的生坑泥土附着的“自然态”,这个泥土附着是僵死状态(图3),辅助因素见假了。

古玉学步(105):此地无银辨仿真

图3


此地无银的生坑状态无疑是弄巧成拙了,当然不能因为附着物假就辨识藏品为假古玉,仔细观摩还有许多仿的特征,下面采取真仿对比的方法,更能加深对真、仿差别的认知度。

图1下的玉璜是真品西周玉璜,来源于山西侯马考古研究所藏(图4)。

古玉学步(105):此地无银辨仿真

图4-1


古玉学步(105):此地无银辨仿真

图4-2

图4-2

古玉学步(105):此地无银辨仿真

图4-3


下面为了行文方便,就将图1上玉璜称为“仿品”、将图1下玉璜称为“真品”。

从雕刻和打磨工艺痕迹上来看(图5):

真品坡刀工艺与打磨痕迹呈现高度一致性,尽显古拙与沧桑;而仿品的坡刀工艺和打磨痕迹则显得突兀,为电动雕刻手工修磨的特征(参见《古玉学步(73):微观下的仿形毕露》)。

古玉学步(105):此地无银辨仿真

图5


从阴刻线(坡刀工)的痕迹把控来看(图6):

真品坡刀行程有限接续有序,常见歧出尽显古朴的砣工特征;而仿品则坡刀切线过于规整、刀头行程过长、线缘蹦碴显示电动工具特征。

古玉学步(105):此地无银辨仿真

图6


一句话:仿品在工艺上不是做得不好,而是做得太好了、好过了,好到手工所做不到的程度。

仿品利用玉料自带僵色仿冒古玉的“豆花”、“白化”,增加了“药性”(图7)。

古玉学步(105):此地无银辨仿真

图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