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货” “不走量”的次新股

今天的文章晚了点,之前周四、周五准备差不多了,结果…误删了~~~今儿个就一切从简,说说想法吧。

主要聊聊次新股。有日子没提,主要是一季度之后这个热点就沉沦了。

我对次新股关注比较多,我认为这轮次新股调整的主要原因是IPO数量的锐减所致。这似乎与大众的观点相反。

对于IPO,如果单从数量上看,2017年基本是"注册制"的节奏。一周两三批,每批平均有5家以上的公司,一个礼拜大概20家左右,市场诟病的声音不绝于耳,却很少有人去理性判断。

我去年统计过市场的融资数据,具体数字现在记不清了,但结论是"定增"为主的再融资规模占两市总融资水平的比例超过90%,可想而知到底谁是"吸血鬼"。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后来的管理层对"定向增发"规则的重新修订以及解禁套现的进一步监管。因为本轮IPO改革是从2014年启动,正好三年后的2017年开始进入全流通。

所以,从IPO制度、交易策略、市场状况、投资者结构等非公司基本面的因素来讲,大量的IPO恰恰给次新股带来了交易性机会,甚至超出绝大多数人士的预期的机会。

但2018年伊始,IPO审核趋严,数量腰斩又断崖(粗算了一下,二季度以来近5个月新上市的仅有35只,搁在去年这是一个月的量),所以次新股的最后一次机会出现在今年一季度,原因就是"不走量了"。

在北京待过的都知道"动批",话说你"拿货"都"不走量",能占着便宜算我输!

IPO骤降的原因一个是堰塞湖消化的差不多了;另一个是要考虑"独角兽"、"CDR"的问题,不过这些不是本篇文章要讨论的。

次新股的氛围没了,自然机会也就越来越小。偶尔的有几只"出人头地",但好像也就三个板差不多了,幅度、力度都不可同日而语。

最后,看见一个通信设备产业链的公司分布,发上来吧。

“拿货” “不走量”的次新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