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爲何會由已開發國家變爲發展中國家?

只為尋找那瞬間的快樂


提起阿根廷會想起什麼呢?足球和探戈。如果提起阿根廷的經濟和軍事就乏善可陳了,然而20世紀初的阿根廷被譽為世界的糧倉和肉庫,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有南美巴黎之稱,在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超過了法國和德國,一時間一向以富裕發達著稱的歐洲竟向阿根廷投去豔羨的目光。當時的阿根廷不僅擁有充足的財富,在文化軟實力上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為世界貢獻了聖馬丁、庇隆、切·格瓦拉這樣的政治精英和博爾赫斯這樣的文豪。就是這樣一個曾經令世人豔羨的發達國家在20世紀後半葉卻一步步陷入發展困境,那麼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

1810年5月25日布宜諾斯艾利斯人民發起的“五月革命”使阿根廷從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獨立之初的阿根廷曾一度遭受歐洲列強的干涉和內戰的困擾,1861年巴託洛梅·米特雷在阿根廷內戰中獲得最終的勝利並當選為國家重新統一後的首任總統。他同他的繼任者多明戈·福斯蒂諾·薩米恩託和尼古拉斯·阿韋利亞內達建立了現代阿根廷國家的基礎。1864年阿根廷參加了三國同盟戰爭,獲得原巴拉圭領土的一部分。第二次荒漠遠征將原住民當作發展的障礙予以清除,使阿根廷搶先征服了巴塔哥尼亞。

從1880年上任的胡利奧·阿根蒂諾·羅卡開始,經濟自由政策得到連續十屆聯邦政府的加強,政策激勵下的歐洲入境移民潮重塑了阿根廷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面貌。從1870年到1910年移民潮和死亡率的降低使人口翻了五番;鐵路里程從503公里陡增至31,104公里;小麥年出口從10萬噸增至250萬噸,海上冷凍船的應用促使牛肉年出口從2.5萬噸增至36.5萬噸,令阿根廷躋身於世界出口五強之列;歸功於世俗的免費公共義務教育系統,識字率從22%激增至65%,比大多數拉美國家五十年後的水平還高。1908年阿根廷成為世界第七經濟大國,人均收入與德國比肩,布宜諾斯艾利斯也正是在這時從“大農村”轉身成為國際化的“南美巴黎”。

這一時期阿根廷的經濟發展在相當程度上得益於阿根廷政局的穩定:胡利奧·阿根蒂諾·羅卡向公眾提出了“和平和管理”的建設綱領。在這一綱領的指導下阿根廷成立了國家自治黨,此後直到1930年通過議會合法選舉的政黨政治來治理國家的模式使阿根廷得以享受了50年的和平發展時光。由於地方勢力全被胡利奧·阿根蒂諾·羅卡壓制,阿根廷得以擺脫此前阿根廷長達70年的政治混亂,在和平穩定的政治局面下阿根廷政府得以集中精神致力於經濟發展建設。阿根廷是一個擁有豐富的農業和礦產資源的大國,於是阿根廷政府大力引入外資重點發展農業和畜牧業出口。不得不說這一時期的阿根廷足夠幸運——19世紀晚期國際市場上的羊毛需求大量增長,而阿根廷的美利奴羊在當時可謂是享譽全球的良種羊。到1890年阿根廷靠著這種良種羊實現了年出口羊毛1400萬噸。1900年後由於英國對冷凍肉類的需求大幅增長,阿根廷又開始大力發展肉用羊的養殖,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英國30%的新鮮羊肉和45%的活羊都是由阿根廷進口的。一戰前夕阿根廷每年加工出口冷鮮牛肉44.08萬噸、羊肉6.61萬噸。這一時期阿根廷不僅利用外資發展了自己的農業生產,也同樣將其用於鐵路系統的建設:在1880年胡利奧·阿根蒂諾·羅卡剛結束阿根廷此前70年的混亂局面時整個阿根廷只有2200公里的鐵路,到了34年後的1914年阿根廷全國鐵路總長度增加到35000公里,增長近16倍。鐵路建設進一步加深了阿根廷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繫與合作,以致於以前較為貧困的偏遠地區終於可以通過鐵路線將本地特產對外銷售了,這一時期阿根廷的葡萄酒和白糖大量出口到歐洲市場,為阿根廷賺取了客觀的外匯收益,阿根廷再利用取得的外匯收益擴大再生產以實現良性循環。

1910年阿根廷的小麥種植業發展也具備挑戰美國作為小麥最大出口國的實力了。這時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全城佈滿有軌交通,整個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有來自英國的燃氣公司提供照明服務。電報和電話線將全國各地聯繫起來,由英國人投資和設計的港口矗立在總統府對面,以滿足全國猛增了8倍的沿海和河流航運需求。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阿根廷的國民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全民識字率已達62%,要知道我國的全民識字率在經過新中國的數十年的掃盲培訓後才在1980年達到65.5%。當其他拉美國家還在內戰和貧困中苦苦掙扎之時阿根廷已有59%的適齡兒童得以入學,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83%。然而當時就有經濟學家在阿根廷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國家的高速發展表象之下發現了潛藏的問題:大地主寡頭壟斷了廣袤的土地,使阿根廷的財富集中現象比美國嚴重得多。作為既得利益者的大地主寡頭們不願將資金投入對國民經濟有重大意義然而對他們而言極為陌生的重工業和基礎建設等領域,這就導致了阿根廷幾乎所有出口商品都集中在替代性的農產品和食品加工之上,這就犯了經濟學上的一個大忌“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與此同時由於阿根廷的大地主寡頭們缺乏投資興趣,以致於像鐵路這種事關國家經濟命脈的產業幾乎完全依賴於外資,阿根廷經濟從屬於英國的現象日益嚴重。大地主寡頭對經濟資源的壟斷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同樣也是政治問題——在新興中產階層反對寡頭統治集團,要求政治民主的呼聲中1891年激進公民聯盟(激進黨)成立了。武裝起義的威脅促使保守派總統羅克·薩恩斯·佩尼亞於1912年制定了普通男性無記名投票法。於是激進黨領袖伊波利托·伊裡戈延得以於1916年當選總統。他推行社會經濟改革,將家庭農場主和小型企業納入援助範圍。

時光來到20世紀30年代席捲全球的經濟大蕭條也波及到了阿根廷:由於世界主要大國幾乎都被捲入這場經濟危機之中,這意味著這些國家可以用來購買阿根廷的農牧產品的資金嚴重縮水,大家都不得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阿根廷的農牧產品出現嚴重滯銷。1930年何塞·費利克斯·烏里武魯在軍事政變中推翻了對大蕭條束手無策的伊裡戈延,由此開啟了阿根廷軍事政變的歷史大幕,在此後的十年中阿根廷一直由軍政府執政,過去的寡頭政治與選舉舞弊死灰復燃。1946年胡安·庇隆贏得阿根廷大選,他上臺後將關鍵的工業與公共設施收歸國有,提升了工資與工作環境,還清所有外債,並幾乎實現了充分就業。他的妻子愛娃·庇隆發揮了核心的政治作用:1947年她推動國會授予女性參政權,併為弱勢群體帶去空前的社會救濟。1951年庇隆順利獲得連任,然而超支很快耗盡了二戰帶來的鉅額外匯。經濟下滑、腐敗盛行、夫人光環的褪去,加上離婚法通過造成的與天主教會之間的矛盾,使其漸失執政基礎。1955年海軍在刺殺總統的起事中轟炸了五月廣場,幾個月後在軍方自所謂的解放者革命中庇隆被迫下臺,流亡西班牙。

庇隆下臺後阿根廷再度進入軍政府執政狀態,這時的阿根廷早已不復當年——拉美地區遠離世界格局的中心熱點地區固然使阿根廷得以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避免遭受戰火蹂躪,但也使阿根廷錯過了發展自身軍事科技的機會。當美國憑藉先進的軍事科技和龐大的經濟體量崛起成為世界霸主時阿根廷正不可逆轉地走下坡路,甚至當二戰結束後歐美國家將注意力轉移到國內經濟建設並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時阿根廷卻在不斷髮生政變和刺殺事件,國家政局極為動盪不安。重新上臺執政的軍政府無力解決國內經濟面臨的困境,於是寄希望於發動一場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英阿馬島戰爭就此爆發,結果阿根廷卻被英國暴揍了一頓。這直接導致軍政府權威掃地,民選政府重新上臺執政。1989年卡洛斯·梅內姆在競選中獲勝,他開始擁抱新自由主義:固定匯率、放開商業管制、實行私有化,並拆除貿易壁壘,暫時重振了經濟。然而在1998年——我們中國人應該比較清楚這個年份,因為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地區行使主權的第二年就遭遇亞洲金融風暴,當時中國政府沉著冷靜地處理好了這次金融風暴。也許我們難以想象的是這場被稱為亞洲金融風暴的危機事件居然也波及到了遠在大洋彼岸的阿根廷:阿根廷匯率缺乏彈性、嚴重依賴外資的弊端在這場危機中暴露無遺,引發了外資撤出、出口崩潰、大量企業破產的危局。後來在新凱恩斯學派經濟政策鼓勵下危機告終,顯著的財政和貿易盈餘得以實現。

目前的阿根廷是拉美第三大經濟體,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高文化修養的人民、對外開放政策和多元工業體系。它有著“極高”等級的人類發展指數和較接近發達水平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具有規模相當大的國內市場和增長中的高科技產業份額。然而高通貨膨脹卻是阿根廷經濟數十年的頑疾:2013年的官方通脹率為10.2%,而民間估計值為25%,引發對於操縱統計數據的輿論熱議。收入分配不均問題從2002年起得到改善,位列“中等”級別的基尼係數低於多數拉美國家,但貧富差距依然明顯。雖然大部分債務已經得到解決,但在2014年7月31日美國法官判決阿根廷全額償還“禿鷲基金”於2001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後購買的違約債券之後,該國再次遭遇債務危機。而在透明國際2012年度貪汙感知指數中,阿根廷在178個國家中位列第102。回顧阿根廷的發展歷程:20世紀早期的阿根廷一度發展成為世界第七富有的國家。直到20世紀中葉它仍是第十五大經濟體,但不穩定的經濟政策、過低的儲蓄率和落後的國際競爭力將它拖入中上收入國家的行列中。今天的阿根廷就其領土面積、人口數量、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技水平等多方面綜合衡量基本算是一個新興發展中大國,正因為如此阿根廷也是二十國集團這一重要國際組織的成員,不過基本屬於在集團內部墊底的角色——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的數據:阿根廷以541748百萬美元的GDP總量成為二十國集團成員中GDP總量墊底者。

截至2014年阿根廷擁有三軍總兵力7.89萬人,準軍事部隊3.7萬人,此外還有預備役部隊37.5萬人。阿根廷面臨的經濟窘境同樣影響到其軍備建設——阿根廷是南美地區軍費開支最低的國家之一:2014年國防預算為465.6億比索,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1.5%,低於南美地區平均水平。1968年10月阿根廷曾從荷蘭手中購入“五月二十五日”號航空母艦,雖經過三次現代化改裝,但性能仍然較差。阿海軍原計劃80年代末期對它再進行一次現代化改裝,但此後一直未能進行。隨著該航母在1993年退役阿根廷擁有航母已成為歷史。要說如今阿根廷的國際影響力還真不算大,可能除了四年一屆的世界盃和美洲盃比賽之外,我們很難見到阿根廷出現在國際新聞頭版頭條的位置。如果是論足球強國排名的話,阿根廷不僅榜上有名,而且絕對位列前茅——兩次獲得世界盃冠軍、3次亞軍,14次奪得美洲盃冠軍,馬拉多納更是征服了整整一代球迷,當然如今的梅西也不錯。然而在足球之外的領域阿根廷的發展水平實在不敢讓人恭維,想想19世紀最後40年和20世紀的前30年裡阿根廷的黃金時代甚至還曾是一個綜合國力在美國之上的美洲霸主。再看看今天的阿根廷瞬間有恍如隔世的趕腳。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這個國家的面積是美國的三分之一,但人均可耕地面積是美國的將近2倍,且白銀、銅礦、森林等各種物產豐富,而人口只有4000萬,略多於我們中國的一個城市,重慶。所以人均資源的豐富,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無法比擬的。列舉一種很多人不太關注的資源,便可見一斑,這種資源叫水資源。2008年,我們訪問阿根廷,從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機場一出來,放眼望去是一片汪洋。我們當時感嘆,大西洋[-0.79% 資金 研報]真是浩瀚無邊,接待我們的阿根廷人樂了,說這不是大西洋,這是一條河。阿根廷的拉普拉多河,入海口有上百公里。我說你們阿根廷人什麼都不用幹,100年之後地球上最缺的是淡水,你們只要向中國人出口淡水就可以活得很好。



1913年阿根廷和美國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人均GDP都在4000美元左右。100年後的今天,美國人均GDP達到了4萬8千美元,阿根廷仍在緩慢的增長和各種社會矛盾中掙扎。可見國家與國家長期的競爭,在於體制和機制。

20世紀初歐美人看阿根廷人之富有,大約如今人看中東石油土豪。現在它卻成了歷史學者研究民粹主義禍害的樣本。阿根廷衰落的原因很簡單:從貝隆時代起,政府就在軍人和民粹之間搖擺,內亂外戰交織,通脹率居高不下,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在它衰落的另一端呢,當初的繁榮又是怎麼回事?

在很多人眼中,這種疑問純屬多餘。阿根廷地理太優越了,全國大量土地是優良草場和耕地,沿大西洋有綿長海岸線,布宜這個大港口幾乎是整個南錐體進出口的通道。由於歷史關係,阿根廷牛肉擁有歐洲這個巨大的大市場。如此天賜福地,想不發達都難。

可是阿根廷自1816年獨立以後(那時稱拉普拉塔聯合省)就和拉美各國一樣,陷入到長期軍閥混戰和考迪羅統治。為何到19世紀後期,阿根廷從南美各國脫穎而出,一躍成為發達國家呢?深入閱讀歷史就能發現,19世紀末阿根廷之崛起,不是因為“上帝賜福”或“自然而然”,而是當時政治家有意識貫徹自由政策,遏制落後力量,精心“養育”的成果。

阿根廷最後一位著名的考迪羅是胡安-羅薩斯將軍。像後來法西斯一樣,羅薩斯熱衷於通過恐怖活動清除異己。他代表了當時農場主野蠻勢力(其本人是醃肉廠老闆,下臺後流亡英國繼續經營農場),野蠻、強橫和仇視外國資本和移民。羅薩斯的統治給了當時知識分子很深的刺激。阿根廷向何處去,成為擺在後來者面前必須回答的問題。幸運的是,羅薩斯之後的阿根廷政治人物大多選擇了憲政、貿易和自由放任。



胡安-阿爾韋迪,一位深受歐洲啟蒙思潮影響的知識分子,曾因反對羅薩斯統治而流亡智利。羅薩斯倒臺後,他回國為阿根廷設計憲法。奴隸制被正式廢除,自由貿易、信仰自由、移民自由等基本原則被確立下來。阿爾韋迪對政府的認識是這樣的:“政府代表消費而非生產”,“沒有比政府更糟的農民、商人和製造商。”同時,阿爾韋迪還對個人權利、自由貿易、移民的好處有過精彩分析。他的格言是“統治就是移民”。


薩門託總統,一位學者型政治家。他曾寫了一本書《文明與野蠻》,激烈批判阿根廷傳統文化。他認為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鄉村生活和等級習俗是野蠻的,貿易帶來的法律、尊重私人財產、城市生活才是文明。薩門託也是移民的極力鼓吹者,他說,應該使阿根廷成為歐洲移民的祖國,讓他們自由工作和融合。“移民的聚集會使土地得到開墾,促使城市出現、河流通航、市場繁榮,因為他們會從歐洲帶來知識、工業和創造文明國家的工具。”

羅卡總統,一位強有力的軍人。在他任期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特殊地位得到了解決。長期以來,布宜港的關稅利益集團總是傾向於提高關稅,保護本地產業,為此還發生過脫離聯邦的事情。羅卡將軍贏得選舉並粉碎了布宜人的叛亂,實現了阿根廷名符其實的統一。1880年起,羅卡將軍所在的國家自治黨長期執政,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一直持續在20世紀。

當時全世界最流行的思潮正是天賦人權、保護私產、自由貿易。阿根廷政治家多都是受過自由思想薰陶的學者,他們把握到了繁榮的真正原因,持之以恆地和保守勢力作鬥爭。19世紀70年代,阿根廷給世人的印象還是貧困落後,印第安人還在襲擾著布爾諾斯以外的內陸地區。從1880年到1913年,阿根廷年均GDP增長超過6%,成為當時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這段時期成了阿根廷歷史上的“美好時代”。

阿根廷繁榮一直持續到1930年代。隨著經濟大蕭條波及國內,國內的法西斯主義和民粹主義興盛起來。基於比較優勢理論的自由貿易被拋棄,政府徵收高關稅,限制農產品[0.92% 資金 研報]出口,並建立起配套齊全但是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阿根廷繁榮的原因被遺忘了,自由貿易理論遭到嘲笑。長相漂亮,說話動聽,但是卻狹隘狂熱的貝隆夫婦成了新的國家偶像。

2012年貝隆夫人去世60週年,克里斯蒂娜總統(她和丈夫基什內爾總統兩人搭檔,酷似六十年前的貝隆夫婦)宣佈,阿根廷將發行新版100比索紙幣,將貝隆夫人的頭像取代羅卡總統。就在這一年,阿根廷在牛肉出口國的排名中被擠出前十,甚至遠低於它的鄰國烏拉圭和巴拉圭。這個曾經的“歐洲肉庫”,已經淪落到需要控制出口才能滿足國內市場的地步。草原陽光依昔如舊,政策氣候大不如前,經濟已經在走下坡路,上帝再多垂愛也無法改變。


野史學家


相對於巔峰時代,如今的阿根廷的確已經衰落了不少。然而即便是當年,阿根廷也並非是發達國家,只是有成為世界強國的苗頭。曾經的阿根廷富有而強盛,發展迅速,然而當火焰熊熊燃燒的時候,卻驟然熄滅。

曾經的阿根廷,強大到難以想象

阿根廷面積超過278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領土比較遼闊的國家之一。原本作為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的阿根廷,是拉丁美洲少數幾個以歐洲白人移民後裔為主的國家

19世紀70年代以後,大規模的移民湧入與本土人口增長率的提升使得阿根廷的人口陡增了5倍以上,當時的阿根廷就擁有超過3萬公里的鐵路網,小麥年出口量超過250萬噸,65%以上國民都受過教育。1908年,阿根廷發展到了一個巔峰,成為了全球第七大經濟體,與當時的德意志幾乎相等


曇花一現,夢幻泡影般的阿根廷奇蹟

當年的阿根廷經濟相當發達,然而曾經的阿根廷是“富而不強”。阿根廷當時的經濟,主要依賴於其廣袤國土上豐富的資源

阿根廷地廣人稀,擁有非常豐富的煤礦、石油、森林、鐵礦等,最重要的是阿根廷擁有潘帕斯草原等富饒的土地,出產大量的糧食、乳畜業產品。


當時阿根廷雖然是全球第五大出口國,但幾乎沒什麼工業產品,幾乎都是礦產與農產品。這樣的經濟構成,也就註定了阿根廷經濟發展的脆弱性。

然而,20世紀30年代以後,阿根廷經歷了全球經濟大蕭條,二戰以後“庇隆主義”興盛起來,但這種花架子始終堅持不了多久。很快,阿根廷國內經歷了多次政局動盪更迭,經濟局勢迅速惡化衰落。

如今的阿根廷,仍舊是拉丁美洲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巴西與墨西哥。憑藉豐富的資源與富饒的農業產出,阿根廷的經濟狀況也不算太差,但與發達國家還是相去甚遠


澹奕


阿根廷經濟發展本來就挺虛的,靠的是畜牧業出口的增大,而本國其實並沒有什麼像樣的工業。

而阿根廷又是在什麼時候發財呢?是在海上冷凍船的應用促使牛肉年出口從2.5萬噸增至36.5萬噸之後。而且那個時候阿根廷出口多的還有小麥和礦產,可以說阿根廷的出口就是建立在原材料、礦產和農產品上。

阿根廷經濟發展的一大紅利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那個時候的歐洲打成一片,全變成了焦土廢墟,阿根廷則保持了和平,成為了一片世外桃源,加大了其農產品和礦產的出口。

這個就類似於民國第一個繁榮時期就是一戰,趁著交戰國大打出手大量出口糧食和低端製成品,發了筆財。等到工業國恢復和平,重新開始生產,他的產品競爭力就會下滑。

阿根廷和民國還有點不同,那就是農產品質量不錯,下滑也不會下滑得太慘。然而,大規模農業生產讓國內土地集中在大農場主手裡,阿根廷的貧富分化比美國嚴重得多,少數有權勢的富裕家庭控制了人口稀少、面積龐大的牧場(很多來自英國),而阿根廷的經濟又由他們控制,這就要命了。

他們是不會主動搞工業生產升級的,既然躺著從農場掙到錢,何必辛辛苦苦搞工業。這就導致他們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怎麼也爬不出來,因為打破中等收入陷阱就是需要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這些你都不做,躺在農場主的舒適區走不出來,就會被時代淘汰。

阿根廷另一大問題是政局不穩。為什麼阿根廷頻頻出現軍人政變然後軍政府上臺?還是因為大農場主控制經濟命脈導致貧富差距大,下層不滿嚴重,大農場主只能支持獨裁軍人政府保證他們的利益。

這些軍人獨裁政府搞不好經濟,面對下層不滿只能搞貿易保護和高福利,高福利收買底層只會把底層養懶同時拖垮財政。阿根廷的經濟因此越來越亂,貨幣貶值家常便飯,也沒有什麼根本上的解決辦法。

進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之後,阿根廷爬不出來,這就是它是發展中國家的原因。


貓圖怪談


阿根廷為何會由發達國家變為發展中國家?阿根廷這個國家確實在過去的100多年裡經歷過看似不可思議的發展歷程,由世界人均GDP排名前十的國家逐漸掉落到現在甚至無法被列入發達國家的行列之中。那麼這一百多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阿根廷為何“發達”?

阿根廷的黃金時代是大約一百年前。在1909年,當時阿根廷的人均GDP排名世界第8位,只有比利時、瑞士、英國和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比阿根廷的人均GDP更高。當時阿根廷的人均GDP比意大利高50%,比日本高180%,是鄰國巴西的5倍。但到2000年時,阿根廷的人均GDP卻已經不到意大利和日本50%了,那麼這些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1910年代阿根廷農業的繁榮景象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阿根廷在當時為何發達。其實阿根廷當時的發達是比較早地打開了外國市場的結果。因為阿根廷當時經濟發達最主要的原因是依靠向美國和歐洲出口牛肉和穀物等農產品。但阿根廷的好日子在1914年卻到了頭,因為在這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一戰爆發,之前阿根廷主要的海外投資來源地英國深陷戰爭泥潭,無力再向阿根廷提供大量投資,而第二件事則恐怕是很多國內的朋友想不到的,就是巴拿馬運河的開通。

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後,從太平洋到大西洋的航運路線大大縮短,無需再繞行位於南美洲最南端的阿根廷等國,這使得國際資本可以更加容易地把資金投向亞太以及加勒比地區。而在同一時期,正在崛起的美國則把阿根廷視為了重要的潛在競爭對手。而這時阿根廷經濟的致命缺陷也逐漸顯露了出來,即完全依靠向海外市場出口農產品,其國內的工業化嚴重不足。

1920年代阿根廷勘探石油的場景

但沒有工業化其實也不完全是阿根廷自身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阿根廷國內用於進行工業化改革的能源嚴重不足,因為阿根廷國內是既缺煤炭,又缺水電資源,所以其國內在當時水電和火電都無法發展。而從20世紀初開始在阿根廷國土及周邊海域尋找石油的努力效果又很不理想,所以阿根廷始終沒有獲得足以支持其進行大規模工業化改革的能源,這樣在20世紀上半葉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浪潮之中,阿根廷就逐漸開始落伍了。

貧富差距與政治動盪

而且阿根廷雖然在20世紀初曾經有過經濟飛速發展的階段,但卻始終是處於一種貧富極其懸殊的狀態。所以當時阿根廷的經濟雖然顯得比較好,其實財富主要集中在極少數擁有龐大農場和數百萬牲畜的農場主和牧場主,以及少數極度腐敗的政府官員手中,而普通阿根廷人則生活極度貧困,其實並沒有在阿根廷的經濟增長中獲益。

1930年代阿根廷大量失業工人排隊領救濟

在1946年,以改變阿根廷貧富懸殊狀況為號召的貝隆當選阿根廷總統。在他任內,阿根廷的工會獲得了很大的權利,阿根廷很快轉變成了不同群體組織相互商討確定資源分配的社團主義國家。而這一時期,阿根廷經濟也出現了一定復甦,在1952年,阿根廷不但還清了所有外債,而且還對外出借了50億美元,成為了一個債權國。

但貝隆時代卻是一個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時代,政府對於進口商品設置了大量障礙,使阿根廷經濟與當時快速發展的國際市場幾乎完全隔絕。這一時期雖然阿根廷經濟還在持續增長,但增速已經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和南美鄰國。同時由於其國內的土地仍然高度集中於少數農場主手中,所以阿根廷國內貧富差距懸殊的問題仍然沒能得到解決。

1945年阿根廷的職業技術學校,貝隆曾試圖通過提高工人待遇實現阿根廷的工業化,但最終也沒能成功

而在1955年,阿根廷發生政變,貝隆被推翻。在之後短短21年時間內,阿根廷接連發生了四次政變,每次政變之後其經濟政策都會受到很大影響,很多時候經常是反覆做無用功,阿根廷經濟也就在這種政治動盪中完全陷入停滯,最終也完成了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的“完美”轉身。


所以總體來看,阿根廷經濟雖然有過輝煌時期,但卻先天不足,其國內遲遲沒有完成工業化轉型,對海外市場依賴度太高,所以巴拿馬運河等外部環境的變化對其經濟影響特別大,而後來阿根廷又陷入了軍事獨裁和頻繁更換政權的泥潭。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終導致了由“發達”到“發展中”的演變。


桃花石雜談


阿根廷是拉美少有的以純種白人佔多數的國家,也是拉美地形最平坦的國家,還是拉美最盛產牛肉的國家。在殖民時期,這裡印第安人很少,西班牙人無需與它們爭奪土地,因此阿根廷成整個美洲最和平的地區。阿根廷於1816年獨立,1853年建立聯邦共和國。建國後,從1862 年開始,國家都由自由派領導,米特雷、薩米恩託及以後的幾任總統都以極高的熱情和決心,致力於自由主義思想的實現和國家的建設。從1870-1914年,這個時期是阿根廷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阿根廷確立了初級產品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出口經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早期現代化,使阿根廷成為了20世紀初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此外,阿根廷早期繁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嚴重依賴外資,特別是嚴重依賴英國的資金。1913年,阿根廷一半的股市資本掌握在外國人手中,其對外資強烈的依賴性,對獨立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隱患。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四五十年,是拉丁美洲引進外資的黃金時期。期間,英國提供的資本相對別的國家來說比重是最大的,而阿根廷接受的投資額佔英國對整個拉美投資的1 /3 以上。單一的經濟增長模式,部分工業化,以及對英國資本的過分依賴,都為阿根廷經濟衰退埋下了伏筆。

在經濟衰退的同時,“政治衰退”症狀也很明顯。一戰前阿根廷政局穩定,一戰後,1930、1943、1955、1962、1966、1976,先後發生5次政變。在軍人政權時期,軍人拒絕革新,壓榨百姓,不注重科技發展,錯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阿根廷經濟失去活力。直到1989年,才實現60年來總統權力的首次民主交接。但,直到現在,阿根廷的政治穩定仍未完全實現。

此外,阿根廷政府對於經濟的干預過多,而且經濟政策飽受詬病。例如,上世紀90年代,阿根廷實行新自由經濟政策,結果損害了阿根廷的進出口貿易,實行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讓阿根廷在2001年的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儘管,發達的出口導向型農業曾是阿根廷的優勢產業,但阿根廷政府在2006年開始,提高了小麥出口關稅,並設置出口配額,後導致生產率下降,種植面積減少,阿根廷由小麥出口大國,最後因產量下降,出口嚴重受損,到2013年,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優勢已不明顯。雖然阿根廷還是拉美三大經濟體之一,但其經濟始終遊離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之外。


陳定定教授


阿根廷曾是南美洲第三經濟體,資源豐富,國民收入高,按照人均GDP不少於8000美元、科學技術、社會福利等指標,確實達到發達國家水平,而現在成為發展中國家,其主要原因是:一是社會制度不利本國長期發展;二是沒有一個堅強的政黨來領導國家;三是國家發展無序沒有規化;四是國際環境影響等原因,經濟發展由勝逐步變衰,各項指標達不到發展中國家標準,淪落為發展中國家。


青松137499250


"被"成為吧。

不知道何時阿根廷在國人眼裡成了發達國家——老虎不在家,猴子稱霸王;阿根廷充其量只能是拉美國家中經濟較發達的國家,是世界糧食和肉類的主要生產和出口國之一。

阿根廷的輝煌開始二十世紀初——阿根廷改變了單一畜牧業發展模式,一舉成了發達的農牧業,現代化工業同時開始發展的國家。二戰後,美國人開始投資阿根廷;有了美國人的眷顧,二十世紀60車代阿根廷GDP以每年增長約5%,70年代中期.受世界經濟危機和國內政局動盪的影響,經濟停滯不前。進入80年代後,由於債務危機的加劇,阿根廷始終未能擺脫經濟危機的困擾,可能長期內也難以改觀。

經濟止步不前,國內市場疲軟,兩極分化嚴重,這樣的人國家是發達國家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