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資被鼓勵入市 昔日「野蠻人」都在忙什麼?

曾經一度被市場稱之為“野蠻人”的險資,眼下正在被鼓勵成為入市的重要力量。

有的險資早已聞風而動。精達股份10月14日晚間公告,公司控股股東特華投資與華安保險簽訂股份轉讓協議,轉讓其所持公司9%股權,轉讓價格每股3.2元。轉讓後,特華投資持有公司12.8%股權,華安保險持股9.99%。二者持股比例僅相差2.81%。

10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均提到,加大保險資金財務性和戰略性投資優質上市公司力度允許保險資金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不納入權益投資比例監管。

在這裡被提及的險資,在曾經的2016年被稱為“野蠻人”。2015年起,險資頻頻舉牌上市公司,其中包括前海人壽舉牌萬科A、和諧健康舉牌金風科技等。2016年年末,監管層限制險資入市。在2017年,險資也由在二級市場的頻頻舉牌,更多轉變到參與定增市場中。

2018年,有的險資在股份協議轉讓中活躍,中國平安以137.7億元進駐華夏幸福,天安人壽也完成了奧馬電器的股權受讓事宜。

不過總體看,2018年險資減持了不少公司股權。數據顯示,截至10月22日,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中有險資的共有395家公司,對比2017年年底454家數據,不難看出有不少險資退出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之列。

新京報記者根據choice數據統計,2018年1月至10月22日,有89家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中首次出現險資股東,這些險資股東在2017年年底前十大股東名單中沒有出現。記者注意到,這些新進入的險資股東持股數量都較低,只有2家公司新進入的險資股東持股數量超過5%。

上述89家公司中,屬於製造業(證監會門類行業分類)的公司有54家,這不同於2015年左右大舉舉牌房地產企業。

新京報記者 李雲琦

昔日“野蠻人“在忙什麼?

2018年險資忙減持

數據顯示,截至10月22日,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中有險資的,共395家公司。在已經有89家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中新增險資的情況下,對比2017年年底454家的數據,不難看出有不少險資退出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之列。

新京報記者根據choice統計,在2017年前十大股東中有險資的454家公司中,148家公司的前十大股東名單中,險資股東已經“消失”。

這些險資股東消失的企業中,不乏一些備受市場追捧的個股,如貴州茅臺、瀘州老窖、萬達電影等。

2017年年底,泰康人壽旗下保險產品躋身貴州茅臺第10大股東,持股比例佔貴州茅臺總股本的0.27%。而在貴州茅臺第一季度報告中,前十大股東中已經看不到泰康人壽的身影。

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人壽旗下保險產品便開始增持瀘州老窖的股票,截至2017年年底持有瀘州老窖779.9萬股股票,佔總公司總股本的0.53%。今年第一季度,該保險產品便在瀘州老窖的前十大股東名單中消失。

同樣,根據上市公司大眾交通2017年年度報告,公司原本的第4大股東長江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民生銀行組合,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佔公司總股本的0.68%,而在大眾交通第一季度報告中,前十大股東中已經看不到長江財產保險的身影。

此外,還有海航科技(原海天投資)的股東國華人壽,曾在2017年起就開始計劃減持手中股票,根據海航科技公告,國華人壽在2017年至2018年1月底累計減持海航科技346.7萬股股票,佔公司總股本的 0.1195%。

記者注意到,雖然有的險資並未退出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名單,但今年以來也在不斷減持。9月11日通過大宗交易轉讓2.66億股萬科A後,“寶能系”持有的萬科A股份降至16.56億股,佔万科總股本15.00%,而“寶能系”此前通過旗下的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前海人壽)、深圳市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鉅盛華)及其作為委託人的九個資管計劃持續增持萬科,持股一度達25.40%。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萬科A遭到了前海人壽及安邦兩大股東的減持。

根據萬科A2017年年度報告,截至2017年年底的股東中“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海利年年”、“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傳統產品”、“安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保守型投資組合”分別持有萬科3.17%、2.34%、2.21%的股權。

在2018年半年度報告中,“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海利年年”的持股數量已經減少至3.11%。根據萬科A今年7月20日公告,鉅盛華作為委託人的相關資產管理計劃以大宗交易方式、前海人壽通過深交所證券交易系統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合計減持公司A股股票5.5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5.00%。

有89家公司前十大股東中首現險資

房地產業已非首選

2015年、2016年,險資舉牌上市公司一度成為焦點。記者統計,2017年年底時,滬深兩市的前十大股東中,含有險資股東的公司有454家。2018年以來,雖然很多險資在減持,但也有險資在低調入市。新京報記者根據choice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10月22日前十大股東中新增險資股東的上市公司有89家。

不同於2015年險資大幅舉牌房地產企業,記者發現,上述89家公司中大部分屬於製造業。

上述89家公司中,屬於製造業(證監會門類行業分類)的公司有54家;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有7家;房地產企業有6家;採礦業有5家;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行業有4家;還有電熱、批發零售、建築業等行業共13家。

其中天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萬能產品已成為奧馬電器第二大股東。2018年5月4日,廣東奧馬電器股東西藏金梅花投資有限公司與天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協議約定,西藏金梅花將其直接持有的奧馬電器3762.5萬股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轉讓給天安人壽。7月,雙方就已經完成股票過戶登記。

此外,還有中國人壽旗下兩隻保險產品,分別成為韶鋼松山第二、第三大股東。

89家公司中新近險資持股超過5%的,只有2家公司。其中包括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入股華夏幸福,成為華夏幸福第二大股東。華夏控股與平安人壽於2018年9月7日完成標的股份的過戶登記手續。股權轉讓完成後,平安人壽持有華夏幸福19.83%的股權,平安資管持有華夏幸福0.04%的股權。

今年14家上市公司增發有險資認購

相比前些年有所降溫

10月17日,華能國際最新一次增發的股票上市。公司以6.55元/股的價格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總額32.6億元。

這一次的募資中,中國人保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傳統-普通保險產品)早早就申購了10億元的股票,最終獲配數量1.52億股,成為華能國際的股東。

和中國人保一樣,在2018年選擇通過定增進入上市公司的還有中國人壽這樣的綜合保險公司,也有太平洋資管、國壽資管、平安資管這樣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新京報記者根據choice數據統計,2018年有14家上市公司在增發股票中引入了險資,從上述險資手中募集到的資金總額為97.88億元。其中包括金正股份、華燦光電、士蘭微、南方航空、三諾生物、興發集團、久遠銀海、海南橡膠等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定增市場中平安系的身影再度出現。2月9日,久遠銀海發佈公告,公司新增非公開發行股票1254萬股,發行價格為35.72元/股。其中,平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認購651萬股,認購總金額為2.32億元。數據顯示,發行前,平安人壽旗下已經持有久遠銀海2%的股權,發行後持有的久遠銀海股權增加至5.63%。

有觀點認為,不通過二級市場,而通過定增或股份轉讓來實現險資的持股,相對於舉牌來說更加柔和,在信息披露和股權合理、穩定性上更加有序,在監管層面也更容易被接受。

不過從數據看,2018年險資參與定增與前幾年相比降溫不少,引入資金已降至100億以下規模。

在2014年上市公司增發中有險資認購的案例有50起,其中涉及45家上市公司(有的1家上市公司一次引入兩家險資,算兩起案例),通過增發引入險資資金共計260.26億元。

新京報記者根據choice數據統計,2015年全年,有40家上市公司的增發中有險資認購,認購總額107.49億元。2016年上市公司增發中有險資認購的有23家上市公司,引入總資金245.8億元。2017年,上市公司增發中有險資認購的有27家上市公司,引入總資金為137.3億元。

二級市場與定增市場數據變動背後,有一些列包括政策和市場變動在內的因素。

監管層自2014年以來就對險資不斷“鬆綁”。2014年1月,保監會發布規定明確,保險資金可以投資創業板公司股票;當年2月發文稱,將保險資金投資股票等權益類資產比例上限由25%提高至30%;7月,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指出,鼓勵保險資金採取多種方式,支持新型城鎮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棚戶區改造等,支持股票、債券市場長期穩定發展。

根據證券日報報道,2014年11月僅30天的時間,已有2000億元的保險資金進入到股市。此後,A股逐漸走牛,2015年6月12日,上證綜指將迎來5178點的高點,隨後迎來“百日巨震”。

在2015年“百日巨震”後,險資的入市環境更加寬鬆。2015年8月,保險業“新國十條”也力促險資運用創新,提出要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的獨特優勢,促進保險市場與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協調發展。此後,隨著寶能系入主萬科,爆發了震動業界的歷時彌久的萬寶之爭。

2016年12月,證監會主席劉士餘發表講話稱,舉牌、要約收購上市公司是可以的,但用來路不當的錢從事槓桿收購,行為上從門口的“陌生人”變成“野蠻人”,最後變成行業的“強盜”,這是不可以的。有專家指出,監管方面對險資投資資本市場出臺了一系列限制,導致險資在資本市場舉牌現象中幾乎銷聲匿跡。

那麼,在市場已經提倡由險資“救市”的背景下,有哪些險資最有可能迅速活躍市場呢?

不過,在民營中小險企幾乎不再舉牌之時,中國人壽、平安系這兩年正以定增和股份轉讓方式低調佈局。

新京報記者根據choice數據統計2014年以來的險資參與上市公司增發情況發現,2014年以來真正參與上市公司增發的只有13家公司,其中有兩家屬於平安旗下,兩家屬於中國人壽旗下、兩家屬於太平洋保險旗下。

上述公司分別為平安資產管理、中國平安保險(集團)、泰康資產管理、中國人壽資產管理、華泰資產管理、太平洋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太平資產管理、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安邦資產管理、中國人保資產管理、中再資產管理、、光大永明資產管理、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

這些公司中,平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自2014年以來參與到37家上市公司的增發中,認購總金額達到了215.1億元,可以說是參與增發中最“壕”的險資。

其中,平安資管在2018年參與到了韻達股份、恆力股份、久遠銀海的增發中外,2017年還參與到了瀘州老窖、潮宏基、國藥股份、山東精密等7家上市公司的增發中。此外,中國平安保險在2014年、2015年連續參與旗下控股公司平安銀行的增發,認購總額約183億元。

還有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以來參與到33家上市公司的增發中,認購總額為134.18億元。其中包括在2018年參與華燦光電、金證股份的增發,2017年參與寧波華翔、廣匯汽車的增發中。

2014年以來,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參與定增家數有19家,認購總額為120.6億元;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參與定增家數為4家,認購總額為22.9億元。

往期精彩內容回顧

险资被鼓励入市 昔日“野蛮人”都在忙什么?

關注財富與人,挖掘公司“不能說的秘密”

歡迎各位讀者朋友圈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