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父之名

看到一篇新聞,新聞的內容大致是一名長相與馬雲相似度90%的老農民,因為長相爆紅被邀請參加各種演藝活動及廣告,而三年後的他又回去幹他的老本行撿賣雞樅菇去了。

這篇新聞其實沒什麼,但是它引出我一直以來偶爾會思考的一個問題,關於父系社會的傳承問題。我們學過歷史應該知道,這個社會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父系社會,一開始人類的社會是以母親作為基本單位,原始人只知其母親是誰而不知道父親是誰。有母系社會轉變為父系社會,男人作為社會的主體,對女人進行了各種限制。

生物的三大基本特徵是:能繁衍後代,新陳代謝,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對於我們人來說,我們繼承了父親和母親的基因特徵,因為社會是父系社會,對於誰是你爸爸人們更加關心,對於你的母親是誰人們從社會層面會不那麼重視。

我們從一個家庭長大,基因是與生俱來的,它們來自於父母的傳承,很難去改變它們。但我們的性格和意志更多的來自於後天養成,從生物學來說,將好的基因傳承下去是生物的本能,但人作為地球上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又有複雜的社會體系,是基因的傳承更重要,還是意志的傳承更為重要。

你的父親是誰?這樣的問法似乎更傾向於問你的生父是誰。

你的爸爸是誰?這樣的問法更傾向於問教養你的人是誰。

這兩個角色對於大部分人是一個人,但是對於離異的家庭、重組的家庭、一些特殊原因的家庭他們也許就不是同一個人。對於這些特殊的案例,我們如何界定和判斷他的父親是誰呢?

今年的世界盃梅西與蒙牛的廣告中有這樣一句話:"我不是天生強大,我只是天生要強!",從社會認同來說,我們更加認同後天培養,每個人都不覺得命該如此,自己的努力和奮鬥才是自己的命,命運都是由自己主宰,與生俱來的只是父母的基因。

以父之名,我認為是父親的意志在人們身上的體現,不是基因的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