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是新風口?監管未走遠泡沫已先行!

ICO還沒徹底涼透,STO就已粉墨登場。10月15日,有消息指出,納斯達克正在籌備一個專門用於STO的新平臺以進行加密貨幣交易。

該消息雖然未經證實,但卻引起了全球範圍內的討論。因為在ICO割韭菜的套路被大量曝光之後,圍城裡的人迫切地需要一個新故事來遊說城外的人入城,所以在這種焦躁的情緒之下,STO誕生了。

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s),即證券型通證發行:將有實際價值的標的資產(如股票、房地產、基金或藝術品等)通證化(即代幣化),並且發行接受監管機構監管。

和ICO相比,STO接受監管

STO與ICO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ICO出售的是代幣,而STO出售的是證券,證券要求公司必須在類似證監會這樣的機構註冊以便於監管。ICO上交易所並不難,但STO想要發行就得通過證監會的審核。總的來說,STO可以有效地規避因項目良莠不齊而給投資者造成的風險,因為一開始就滿足了監管需求,所以自然也不存在監管風險。

和IPO相比,STO節約了成本

IPO有多難?以A股為例,IPO的平均成本是3000-5000萬人民幣,時間週期是2年。但對於STO來說,IPO過程中所涉及到的財務審計、法律意見書等都可以通過智能合約來解決,既節省了成本也節省了時間。

傳統證券投資門檻高,但STO將標的資產通證化之後普通投資者也能對項目進行投資。另一方面,STO還可以用戶分散式節點來結算交易,這種不由單一機構運作的方式會讓證券的結算和交易變得更加可靠。

不動產通證化顯然可以促進資產的流通,而拓寬了融資渠道之後STO也可以幫中小企業快速地募集到資金。根據證券通證平臺Polymath的預測,到2020年STO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0萬億美元。

STO是新風口?監管未走遠泡沫已先行!

但承載著幣圈新希望的STO真的能取代ICO和IPO嗎?恐怕並不容易。

監管不易,市場更難

STO相對於ICO最大的優勢是受到監管,但監管部門的監管邊界在哪裡?政府是否已建立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為監管背書?STO的全球性是否會讓當局產生資金可能外逃的疑慮從而謹慎立法?

另一方面,STO相較於IPO有成本上的優勢,但是STO憑著所節省的成本真的能顛覆一個完全成熟的傳統證券市場嗎?

STO是一個新興的市場,這個市場在還有太多不確定性的時候被推到了臺前,於是很多人把它緊緊抓在了手裡想再續ICO的斷夢,只是如果ICO的斷夢續上了,STO的泡沫還會遠嗎?

人人都想分一杯羹

10月17日,國內多家媒體報道了區塊鏈項目Rapidash已獲美國證監會批准STO的消息,就在國內因為這一利好消息陷入集體自嗨的時候,國外卻鮮有報道,甚至連SEC官網和GitHub都搜不出零星半點消息。

STO是新風口?監管未走遠泡沫已先行!

STO是新風口?監管未走遠泡沫已先行!

STO是新風口?監管未走遠泡沫已先行!

我通過我所知道的所有渠道去了解了Rapidash,但Rapidash的保密工作做得好到除了這條通稿之外就再也找不到其他消息了,當然也不排除還有我沒有發現的渠道。但這種低調又神秘的做法難免會讓人聯想到ICO最火的時候出現的各種傳銷幣——鋪天蓋地的通稿就是查不到項目。

經歷了ICO洗禮的人以為終於找到了救命稻草,殊不知真正的泡沫可能才剛剛來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