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附子細辛湯靈活運用,治療皮膚奇癢、骨質增生等

麻黃附子細辛湯靈活運用,治療皮膚奇癢、骨質增生等

麻黃附子細辛湯,堪稱是經方中的經方,應用得當,臨床治療範圍十分廣泛。這兩篇文章所記錄的四個醫案,就是靈活運用的典範,藥味精當,加減有法。

患者男,60歲,因周身皮膚瘙癢兩月餘於1月3日邀餘出診。

患者起病當天曾在山上松林中打柴;勞累一天,出汗較多。回家後,當晚即覺全身皮膚瘙癢,未曾理會。三日後始在當地衛生院診治,西醫診斷為“皮膚過敏”,經用西藥“強的松”“撲爾敏”“鹽酸丙嗪”等治療數天無效,瘙癢逐日加劇,其後到某地級醫院用西藥“氯化鈣”“癢苦樂民”等靜脈注射數日,仍無好轉。

此後,四處求醫多人,先後服中藥五十餘劑,外洗藥20餘次,仍無明顯好轉,反增形寒肢冷,日淡不思飲食,精神萎靡。後由患者一親友介紹,求餘診治。

診時所見:患者上身赤膊,身披棉衣,旁置炭火兩盆取暖,另有人為其搔癢。周身皮膚暗紅,滿布搔抓傷痕,多處有血及粘液滲出,皮膚灼熱,觸之粘手,全身有腥臭氣味,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緩弱。索檢前醫諸方,多為清熱、涼血祛風之劑。

餘以為表裡俱寒,風毒內鬱之證。治擬溫經散寒,祛風止癢,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

生麻黃、炮附子、蟬蛻各10克,北細辛、升麻、生甘草各6克。每日一劑,連進三劑。

1月7日複診:皮膚瘙癢大減,夜間已能安睡,精神好轉,飲食增加,舌紅少苔,脈細無力。守上方加當歸15克,川芎10克。連服五劑,皮膚瘙癢消除,病告痊癒。隨訪三年,未見覆發。

按:皮膚瘙癢一證,多因外感熱毒風邪或血虛生風所致,治療一般用清熱解毒或涼血養血祛風之劑可獲效。但本例患者年迂六旬,氣血已衰,陽氣不足,又入松林中勞作汗出,腠理開洩,風邪蟲毒乘虛而入,鬱於腠理,治法本應以解表祛風為上,而前醫誤用清熱涼血之劑,反致引狼入室、閉門留寇。過服寒涼之品,必損人身之陽氣,終成表裡俱寒、風毒內鬱之證。

故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溫散表裡之寒邪,加升麻昇陽透表,蟬蛻祛風,生甘草解毒兼緩麻附之辛燥,當歸、川芎養血和血,宗“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諸藥合用,能溫經散寒,養血祛風,而收全功。

麻黃附子細辛湯新用三則

麻黃附子細辛湯乃治少陰太陽兩感的處方,其方溫散兼施,表裡同治。筆者根據本方所主乃少陰腎陽素虛,復感寒邪致病的特點,移治雜病,常常取得顯著療效。現舉幾則以就正於同道。

例一:偏頭痛(三叉神經痛)

女,42歲,6月18日初診。

患者自訴一週前因受涼突發頭部左側疼痛伴面部肌肉抽搐,經市某院診斷為“三叉神經痛”,給予西藥治療後面肌抽搐稍止,但頭痛仍存,且劇烈時有如燒灼感,晨起噁心,面浮口淡,胃納欠佳,舌淡苔少,脈沉細。此乃腎陽虧耗,濁邪上逆,與風寒之邪相搏,蒙絡蔽竅所致,治以溫陽散寒,降逆通絡。

處方:生麻黃、吳茱萸、川芎、細辛各3克,淡附子9克,連服五劑,盡劑而愈。一年後隨訪未見覆發。

按:本證乃素體腎陽虧耗,復受風寒之邪,濁陰之氣上逆,故頭痛、噁心。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吳茱萸、川芎溫陽散寒,降逆通絡。其中川芎一味,乃治頭痛之專藥,故李東垣雲:“六經頭痛,須用川芍”,其功能疏外邪,升清氣,並與吳茱萸同用,一升一降,共奏其功。

例二:脊背冷痛(骨質增生)

男,65歲,11月25日初診。

7月初起自覺脊背及腰部痠痛,並逐漸加重,7月19日在市某院X線攝片檢查診斷為“第一腰椎唇狀骨質增生”。曾經西醫及針灸治療,疼痛時作時止。近日脊背冷痛,以清晨起床時為甚,痛甚汗出,舌淡苔潤,脈沉緊。此乃少陰虛餒,督脈失養所致,治以溫腎陽而補奇經。

處方:生麻黃6克,細辛3克,淡附子、鹿角膠(烊)各9克,狗脊12克。

七劑後痛減,復服七劑後痛愈。三年後隨訪,其間未發生過劇烈疼痛。X線片仍示骨刺存在,無明顯變化。

按:督脈者,貫脊屬腎,維繫人身元氣,當督一身之陽。少陰腎陽虛餒,無以溫養奇經,故現脊背冷痛之證。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狗脊、鹿角膠。麻黃祛寒邪,附子溫命門,細辛外可散太陽之寒邪,內可溫少陰之虛寒,狗脊、鹿角膠助陽而補奇經。諸藥合用,故能取效。

例三:咳喘(慢支、肺氣腫合併感染)

男,59歲,12月22日初診。

素有痰飲宿疾,兩天前感寒誘發,畏寒、咳喘,痰粘色黑,咯出艱難,胸悶,腰脊痠痛,大便溏薄,苔薄白,脈沉細。X線胸透提示:慢支、肺氣腫合併感染。此乃腎陽不足,外寒引動內飲之證。治以溫陽化飲,納氣歸腎。

處方:生麻黃、淡附子各6克,細辛、沉香(後下)各3克。另以五子定喘合劑霧化吸入。三劑而平。

按:《素問·咳論篇》曰:“腎咳之狀,咳則腰脊相引而痛,甚則咳涎。”本例腎陽不足,復感寒邪,引動內飲,使肺失宣肅,故咳喘症作。方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助陽解表,加沉香以納氣歸腎。復以五子定喘合劑(蘇子、白芥子、萊菔子、杏仁、桃仁)宣肺化痰,肺腎同治,疏補共進,故僅三劑而咳喘告愈。

體會

《傷寒論》方之應用,各藥之間的比例很重要。如本文第一側偏頭痛,“巔高之上,惟風可到”,故用麻黃、細辛之辛味散之,但輕揚之劑,又不可過用,恐其升散太過,所以麻辛附的比例為1:1:3。

第二例脊背冷痛,除腎陽虛餒、督脈失養外,尚與天氣轉寒有關,“風冷乘之,脈不得通”而現冷痛之證,故本方加重麻黃用量以祛寒邪,其比例為2:1:3。

例三咳喘乃腎陽不足,外寒引動內飲,所以溫陽化飲是其關鍵,麻、附之比是2:2,細辛用1,外可助麻黃散寒化飲,內可助附子溫陽納氣。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