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中部號稱八百里秦川,但是爲什麼會被稱爲「關中」?


十三朝古都長安所在的關中,土地肥沃,依山傍水,易守難攻,自古就是兵家重鎮。可為什麼叫關中呢,很簡單啊,因為處在四座險要關隘的中間……

哪四座關呢?其實是六座關。

先說東邊。最早的時候,關中的“東關”指的是函谷關,也就是老子騎青牛入西方的那座關。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境內,關北緊鄰滔滔黃河,西鄰華山,東進東原,地勢極為險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重鎮。戰國後期,日益強大的秦國控制函谷關,是六國的絕對噩夢,就像曹操控制漢中對劉備產生巨大威脅一樣。六國經常組團攻秦,首戰之也是函谷關。

關東的“關”,指的就是函谷關。

秦朝定都咸陽,函谷的戰略意義更加重要。楚國反秦,約定先中關中者為王,也是指先入函谷關者即為王,結果項羽不遵守條約,楚漢大爭拉開帷幕。到了西漢,只要提到“關”,皆指函谷關。

東漢遷都洛陽,函谷關的軍事意義大為降低,最終在東漢快要掛的公元196年,被與長安更近的潼關取代。

潼關扼守在黃河南下至東大拐彎處,後有渭水匯流,背有華山為劍,對岸就是風凌渡,是過河的重要渡口。以後凡有定都長安者,都把潼關當成在東線保護長安的第一站。丟了潼關,再牛的帝王也要作鳥獸散,比如唐明皇李隆基逃出長安向西“親征”。

以後再提關中,“東關”主要是指潼關了。

關中的南關在哪?也有兩座:嶢關和武關,但主要是武關。嶢關在藍田境內,雖然險塞,但距離長安咫尺之遙。如果以嶢關為南關,敵軍攻破嶢關,長安城中的皇帝就可以去要飯了。而位於陝西最東南角的商縣的武關,除了地勢險要,距離長安遠,有足夠的防禦空間。所以,武關成了關中的南關。

在戰國時,武關是秦、楚兩國爭奪的焦點,誰佔據武關,誰就能卡住對方的脖子。秦國經常出武關,殺楚兵,奪楚城。最著名的一件事,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把楚懷王熊槐騙到了武關抓了起來,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關中的西關是散關,也就是著名的大散關。陸游有名詩: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大散關在陝西省寶雞市南,緊鄰秦嶺。之所以叫散關,據說是當年這裡封有散國,故名。大散關往北是八百里肥沃之關中,往南是天府之國四川。說到這,你應該會明白諸葛亮為什麼會不停的進攻大散關。劉邦用韓信為將,引奇兵入除倉,就從大散關經過。無論是從中原攻蜀,還是出蜀攻中原,大散關都是必經路之一。

關中的北關,並不在關中的正北,而在偏西北,就是蕭關。蕭關位於寧夏固原,扼守六盤山脈的豁口處。六盤山很有名,老人家那句“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讓六盤山出了大名。蕭關扼守六盤山口,從偏北方向堵死了北方敵人過關南下進犯關中的危險。一旦蕭關有險,關中震動。公元前166年,匈奴單于老上帶著14萬精銳騎兵就躥到了蕭關,把漢文帝嚇個半死。

當時漢朝最大的敵人就是匈奴,這也決定了蕭關是在關中四關中最受朝廷重視的,畢竟蕭關是保命利器,誰也不敢玩火。志在平定匈奴的漢武帝尤其重視蕭關的軍防建設。漢武帝沒事就巡邊,多次來到蕭關視察,意在警告匈奴人不要自找麻煩,朕的蕭關固若金湯。而據守蕭關,漢朝就有足夠的主動權,北出蕭關擊匈奴。

和其他五關相比,蕭關還有一個重要功能——與西域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在絲綢之路出現的早期,長安與西域商貿往來,有很大一部分要北上蕭關,再向西挺進的。

不過,到了宋朝,因要防禦西夏,在漢朝蕭關舊址以北一百多公里處,重設蕭關。宋蕭關在現在寧夏同心縣南郊,出了宋蕭關往北不過二十里,就是西夏界。

雖然六關地址時有變動,但關中這個地名卻流傳了下來。


地圖帝


關中是指關中平原,西起大散關(寶雞市),東到潼關。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東西穿過陝西中部而形成的平原地區,而此渭河北部就是陝北高原,南部是秦嶺,所以渭河是從兩座大高原地區的夾角處流出來的,關中平原東西長800多里,南北寬的地方有300多里,窄的地方有100多里。

為何八百里秦川會被稱為“關中”?

這樣的說法有兩個來源

一、說是此地位於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

二、還有說法是此地位於潼關、大散關、蕭關、武關四關之間

這兩種說法我們知道取消了函谷關,為何取消呢?這還是因為潼關的歷史地位超越了函谷關了,或是取消這種說法的人認為函谷關沒那麼重要了,我們來看看函谷關的地圖:

看到了吧,函谷關位於高原地區,道路不通,易守難攻,僅有一條西邊通像平原地區的道,所以容易被包圍,在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為了稱霸往往發展人口,覺得大國首先一定是人口多,這是當時的各國共識,所以這裡也一樣被人爭奪。自秦漢統一全國後,戰火就少了,人們以生活為主,不是各國征戰為主了,所以函谷關在秦漢王朝統一中國後隨經濟發展地位漸漸的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潼關。

關中平原因南有秦嶺,北有陝北高原,內有渭河、洛河、漢江三大水系。軍事戰略上易守難攻,境內三大水系滋養平原,使得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業經濟發達,所以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變得非常重要了。

我擅長的領域是歷史、社會,歡迎關注、評論、與我交流,謝謝!


歷史洞察線


關中,或關中平原,指中國陝西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平均海拔約500米,又稱關中盆地,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取意四關之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
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 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關中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史記》中稱其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自西周起,先後有12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1100多年。此外,中華文明的搖籃在黃河流域,而黃河文明的搖籃是在渭河流域(關中)。
從神話、傳說和考古發掘看,出自中國西部的炎帝和黃帝是公認的最早聖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黃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關中地區。
經考古發掘證實,關中是華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發源地之一。 這裡有數十萬年前的藍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
如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和寶雞鬥雞臺等地是我國最早的原始農業發祥地,形成了最早的農耕、房屋建築、織布、製陶等生產技術,甚至還創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國最早文化的實證,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農漁工具、最早的陶窯、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築、出自何家灣的最早的骨雕人頭像等等。
關中平原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明搖籃,也是整個亞洲最重要的人類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古奇古奇八啦八啦


關中是指陝西中部的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五市以及楊陵區的總稱 ,面積約5.5萬平方公里,由於地處四關既東函谷關(也叫潼關)西散關(也叫大震關)北蕭關(也叫金鎖關)南武關(也叫藍關)之中,故稱“關中”。而渭河沖積平原處關中南部,東西長約350公里,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號稱“八百里秦川”也叫關中平原,跟“關中”還是有差別的。

關中平原的叫法是從戰國開始的,秦國定都她中部的咸陽,秦國水利專家鄭國就在此修了中國第一個農業水利工程“鄭國渠”,又有“八水”滋潤,且土層深厚,土地肥沃。她被稱做“天府之國”被成都平原早500多年,是古來兵家必爭之地。韓信建議劉邦襲取關中,定都長安。“座四關之中,擁沃野千里,天下可定矣”

民國時期水利專家李儀祉在鄭國渠的基礎上又修建了可以灌溉更多土地的涇惠渠,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又在西部的寶雞市修了寶雞峽水利工程,南邊的黑河引水工程,使得關中平原更成了旱澇保收的大糧倉。在國家富民政策的影響下,她的將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三十年的老果農


八百里秦川,指的是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 因此又稱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嶺,北界北山,西起寶雞峽,東至潼關,東西長約360公里,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自古以來,這裡風調雨順,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為秦國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強大基礎,所以號稱“八百里秦川”,也是黃河流域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關中之名,從戰國晚期開始,就被人們所稱道。古人在習慣上所稱的關中,泛指函谷關(就是現在的潼關)以西的地方。那時候,渭河平原(也叫渭河谷地)被“四關”包圍,稱為“秦之四塞”。它們是大散關(今寶雞市南郊)、函谷關關(今渭南市境內)、蕭關(今寧夏固原市境內)、武關(今陝西丹鳳縣東南)。因為渭河平原地處四關之中,故稱“關中”。在地理學上,也把渭河平原叫作“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

關中地區自然環境十分優越,是中國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方。由於這裡四面都是重要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其自古以來成為“帝王州”和兵家必爭之地。西漢賈誼的著名政論文章《過秦論》裡說:“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特別開朗不靠譜88


關中地區,又稱渭河平原、關中平原。是陝西中部的一塊盆地,這片土地平均海拔500米,也是陝西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這片土地在歷史上被稱為關中,意思就像一個盒子一樣,被關在了裡面。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是山東六國稱呼秦國時,對秦國地形生動的概括。

關中地名是因何而得,我們往下看,關中地區的北方,就是高高隆起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成為關中地區北方天然的屏障。它的南邊是高高的秦嶺,這條山脈分割了中國的南北方,這條高聳的山脈也是關中地區南方的天然屏障。西方的盡頭是千古雄關~大散關,和隴西高原,這裡為關中提供西邊的保障。東部視野開闊,但是前邊有黃河天險和潼關的保護,將這片土地牢牢的保護起來。更加具體的來說那是東為潼關(幽谷關)、西為大散關、南為武關(藍關)、北為蕭關(金鎖關)、四關將這土地牢牢的鎖在裡面,為這片土地提供牢固的保護。

這片土地,在中國歷史上佔據重要地位,如果沒有這片熱土,中國的歷史將會缺少一大半。這片土地是中華民族人文初始祖軒轅皇帝和神農炎帝的起源地,他們是華夏的始祖,軒轅皇帝平定戰亂,統一天下,神農炎帝嘗百草而救世人,他們是中華文明的開創者、奠基者。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 嶠氏,生皇帝、炎帝。皇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皇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汪毅2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氣洋洋,沒撮辣子嘟嘟囔囔。”這是陝西人的自畫像,也是秦地風情較直觀的寫照。

八百里秦川的來由?關中八百里秦川也就是所說的陝西關中平原,指的是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 因此又稱渭河平原,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它南倚秦嶺,北界北山,西起寶雞峽,東至潼關,東西長約360公里,約佔陝西省土地總面積的19%,自古以來,這裡風調雨順,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為秦國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強大基礎,所以號稱"八百里秦川"。

“秦”及“秦川”的來歷?春秋戰國時,秦人祖先非子在封邑於秦(今甘肅天水),始建秦國,秦人後東遷關中,陝西地區成為秦國的主要地區。因陝西是秦國治地,故後人將陝西簡稱“秦”;將橫貫陝西中部、甘肅東部的主要山脈稱“秦嶺”;將渭河平原稱“秦川”。


陝西還稱“三秦”,這又是為什麼呢?公元前206年項羽率領軍隊在劉邦之後也來到咸陽,火燒咸陽城,焚燬阿房宮,自立為西楚霸王,以中國最高統治者自居,大封諸侯。其中將劉邦封漢王,轄陝南及巴、蜀之地。將陝西的關中和陝北一分為三:封秦降將章邯為雍王,轄咸陽以西及甘肅東部地區;封司馬欣為塞王,轄咸陽以東;封董翳為翟王,轄陝北。故後世泛稱陝西為"三秦",咸陽成了三秦的分界點。其實當年三秦之地不包括陝南,只是後來人們理解的"三秦"觀念變化,將陝北、關中、陝南合稱"三秦"。

蒼茫茫萬里終南山,平坦坦千里黃河灘,無邊無涯的麥浪湧,湧出了多彩的風景線。我的好家鄉八百里大秦川,祖輩生息的親故土,血汗哺育的好家園。


平凡旅程


陝西中部號稱八百里秦川,同時又被稱為關中,還有叫三秦大地,等等說法都是對陝西中部這塊土地的形容,他們之間互相併不矛盾,之所以形成這些說法也是有原因的,今天我們就一一的來說到說到。

第一、陝西中部,主要指的是秦嶺以備,黃土高原以南的渭河谷底,主要形成原因就是渭河的沖積租用。東西長約370公里,換算一下就是八百里左右。加上東西長,南北窄,相當長一段時間是為秦國轄區,故稱為八百里秦川。

第二、陝西中部平原面積約為3.6萬平方公里。因它處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之間,因此古代稱關中。

第三、項羽滅秦後,自稱霸王,都彭城並大封諸侯。劉邦封漢王,管轄現在的陝南和巴蜀之地。為牽制劉邦的勢力,將關中和陝北一分為三:封章邯為雍王;封司馬欣為塞王;封董翳為翟王。因此才有了後來的三秦說法,指的就是這個。後來人們將這個概念延伸了,用三秦代指今天陝西的所有土地:陝南、陝北、關中。

另外,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最早指的就是關中這塊土地。因為這裡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再加上水利發達,土壤肥沃,盛產小麥和棉花,是重要的糧倉。最為著名的當屬韓國人鄭國來秦國修的鄭國渠。


風車車看天下


關中一詞最早出現是先秦時代,由於有大洛一族被滅族的慘痛經歷,秦人為了生存和發展,一代代秦人開始修築長城,從甘肅岷縣一直修到寧夏固原。從岷縣到寶雞,藉助西秦嶺的山勢修築了很多關隘,防範戎人沒完沒了的進攻。沿長城有很多關口,關外是遊牧文明,關裡是農耕文明,差別很大。關裡的地盤很大,秦人的都城開始在天水市清水縣,後來又遷到隴南市禮縣,老城和新城之間被成為關中。就是現在的天水市!後來秦人進入陝西,在寶雞建都,周朝的新都遷到洛陽,在洛陽和寶雞之間的地區,被稱為關中,天水被稱為小關中。秦人對舊地名很留戀,如天水在秦代稱圭縣,遷到陝西后渭南還是叫圭縣,害得秦始皇批奏摺總是搞錯,於是命令,以後用上圭縣和下圭縣區分。後來秦人建了函谷關,關中就成了國內的代名詞,秦人掃六國,關中是基礎。關中大發展,天水是基礎。所以現在國家建立關天經濟區,就是要重新打開關中的發展大門,這次不是向東橫掃六國,而是向西,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一直到歐洲!


手機用戶50048936116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ce744baf5dd633a46bb10f6026470a9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