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但是为什么会被称为“关中”?


十三朝古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土地肥沃,依山傍水,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重镇。可为什么叫关中呢,很简单啊,因为处在四座险要关隘的中间……

哪四座关呢?其实是六座关。

先说东边。最早的时候,关中的“东关”指的是函谷关,也就是老子骑青牛入西方的那座关。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境内,关北紧邻滔滔黄河,西邻华山,东进东原,地势极为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重镇。战国后期,日益强大的秦国控制函谷关,是六国的绝对噩梦,就像曹操控制汉中对刘备产生巨大威胁一样。六国经常组团攻秦,首战之也是函谷关。

关东的“关”,指的就是函谷关。

秦朝定都咸阳,函谷的战略意义更加重要。楚国反秦,约定先中关中者为王,也是指先入函谷关者即为王,结果项羽不遵守条约,楚汉大争拉开帷幕。到了西汉,只要提到“关”,皆指函谷关。

东汉迁都洛阳,函谷关的军事意义大为降低,最终在东汉快要挂的公元196年,被与长安更近的潼关取代。

潼关扼守在黄河南下至东大拐弯处,后有渭水汇流,背有华山为剑,对岸就是风凌渡,是过河的重要渡口。以后凡有定都长安者,都把潼关当成在东线保护长安的第一站。丢了潼关,再牛的帝王也要作鸟兽散,比如唐明皇李隆基逃出长安向西“亲征”。

以后再提关中,“东关”主要是指潼关了。

关中的南关在哪?也有两座:峣关和武关,但主要是武关。峣关在蓝田境内,虽然险塞,但距离长安咫尺之遥。如果以峣关为南关,敌军攻破峣关,长安城中的皇帝就可以去要饭了。而位于陕西最东南角的商县的武关,除了地势险要,距离长安远,有足够的防御空间。所以,武关成了关中的南关。

在战国时,武关是秦、楚两国争夺的焦点,谁占据武关,谁就能卡住对方的脖子。秦国经常出武关,杀楚兵,夺楚城。最著名的一件事,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把楚怀王熊槐骗到了武关抓了起来,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关中的西关是散关,也就是著名的大散关。陆游有名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大散关在陕西省宝鸡市南,紧邻秦岭。之所以叫散关,据说是当年这里封有散国,故名。大散关往北是八百里肥沃之关中,往南是天府之国四川。说到这,你应该会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会不停的进攻大散关。刘邦用韩信为将,引奇兵入除仓,就从大散关经过。无论是从中原攻蜀,还是出蜀攻中原,大散关都是必经路之一。

关中的北关,并不在关中的正北,而在偏西北,就是萧关。萧关位于宁夏固原,扼守六盘山脉的豁口处。六盘山很有名,老人家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让六盘山出了大名。萧关扼守六盘山口,从偏北方向堵死了北方敌人过关南下进犯关中的危险。一旦萧关有险,关中震动。公元前166年,匈奴单于老上带着14万精锐骑兵就蹿到了萧关,把汉文帝吓个半死。

当时汉朝最大的敌人就是匈奴,这也决定了萧关是在关中四关中最受朝廷重视的,毕竟萧关是保命利器,谁也不敢玩火。志在平定匈奴的汉武帝尤其重视萧关的军防建设。汉武帝没事就巡边,多次来到萧关视察,意在警告匈奴人不要自找麻烦,朕的萧关固若金汤。而据守萧关,汉朝就有足够的主动权,北出萧关击匈奴。

和其他五关相比,萧关还有一个重要功能——与西域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在丝绸之路出现的早期,长安与西域商贸往来,有很大一部分要北上萧关,再向西挺进的。

不过,到了宋朝,因要防御西夏,在汉朝萧关旧址以北一百多公里处,重设萧关。宋萧关在现在宁夏同心县南郊,出了宋萧关往北不过二十里,就是西夏界。

虽然六关地址时有变动,但关中这个地名却流传了下来。


地图帝


关中是指关中平原,西起大散关(宝鸡市),东到潼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东西穿过陕西中部而形成的平原地区,而此渭河北部就是陕北高原,南部是秦岭,所以渭河是从两座大高原地区的夹角处流出来的,关中平原东西长800多里,南北宽的地方有300多里,窄的地方有100多里。

为何八百里秦川会被称为“关中”?

这样的说法有两个来源

一、说是此地位于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

二、还有说法是此地位于潼关、大散关、萧关、武关四关之间

这两种说法我们知道取消了函谷关,为何取消呢?这还是因为潼关的历史地位超越了函谷关了,或是取消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函谷关没那么重要了,我们来看看函谷关的地图:

看到了吧,函谷关位于高原地区,道路不通,易守难攻,仅有一条西边通像平原地区的道,所以容易被包围,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为了称霸往往发展人口,觉得大国首先一定是人口多,这是当时的各国共识,所以这里也一样被人争夺。自秦汉统一全国后,战火就少了,人们以生活为主,不是各国征战为主了,所以函谷关在秦汉王朝统一中国后随经济发展地位渐渐的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潼关。

关中平原因南有秦岭,北有陕北高原,内有渭河、洛河、汉江三大水系。军事战略上易守难攻,境内三大水系滋养平原,使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经济发达,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变得非常重要了。

我擅长的领域是历史、社会,欢迎关注、评论、与我交流,谢谢!


历史洞察线


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
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 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
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看,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关中地区。
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
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宝鸡斗鸡台等地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国最早文化的实证,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农渔工具、最早的陶窑、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湾的最早的骨雕人头像等等。
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古奇古奇八啦八啦


关中是指陕西中部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以及杨陵区的总称 ,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由于地处四关既东函谷关(也叫潼关)西散关(也叫大震关)北萧关(也叫金锁关)南武关(也叫蓝关)之中,故称“关中”。而渭河冲积平原处关中南部,东西长约350公里,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也叫关中平原,跟“关中”还是有差别的。

关中平原的叫法是从战国开始的,秦国定都她中部的咸阳,秦国水利专家郑国就在此修了中国第一个农业水利工程“郑国渠”,又有“八水”滋润,且土层深厚,土地肥沃。她被称做“天府之国”被成都平原早500多年,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韩信建议刘邦袭取关中,定都长安。“座四关之中,拥沃野千里,天下可定矣”

民国时期水利专家李仪祉在郑国渠的基础上又修建了可以灌溉更多土地的泾惠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又在西部的宝鸡市修了宝鸡峡水利工程,南边的黑河引水工程,使得关中平原更成了旱涝保收的大粮仓。在国家富民政策的影响下,她的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三十年的老果农


八百里秦川,指的是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 因此又称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也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关中之名,从战国晚期开始,就被人们所称道。古人在习惯上所称的关中,泛指函谷关(就是现在的潼关)以西的地方。那时候,渭河平原(也叫渭河谷地)被“四关”包围,称为“秦之四塞”。它们是大散关(今宝鸡市南郊)、函谷关关(今渭南市境内)、萧关(今宁夏固原市境内)、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因为渭河平原地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在地理学上,也把渭河平原叫作“关中平原”或“关中盆地”。

关中地区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是中国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由于这里四面都是重要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其自古以来成为“帝王州”和兵家必争之地。西汉贾谊的著名政论文章《过秦论》里说:“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特别开朗不靠谱88


关中地区,又称渭河平原、关中平原。是陕西中部的一块盆地,这片土地平均海拔500米,也是陕西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这片土地在历史上被称为关中,意思就像一个盒子一样,被关在了里面。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是山东六国称呼秦国时,对秦国地形生动的概括。

关中地名是因何而得,我们往下看,关中地区的北方,就是高高隆起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成为关中地区北方天然的屏障。它的南边是高高的秦岭,这条山脉分割了中国的南北方,这条高耸的山脉也是关中地区南方的天然屏障。西方的尽头是千古雄关~大散关,和陇西高原,这里为关中提供西边的保障。东部视野开阔,但是前边有黄河天险和潼关的保护,将这片土地牢牢的保护起来。更加具体的来说那是东为潼关(幽谷关)、西为大散关、南为武关(蓝关)、北为萧关(金锁关)、四关将这土地牢牢的锁在里面,为这片土地提供牢固的保护。

这片土地,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如果没有这片热土,中国的历史将会缺少一大半。这片土地是中华民族人文初始祖轩辕皇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他们是华夏的始祖,轩辕皇帝平定战乱,统一天下,神农炎帝尝百草而救世人,他们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奠基者。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 嶠氏,生皇帝、炎帝。皇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皇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汪毅2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气洋洋,没撮辣子嘟嘟囔囔。”这是陕西人的自画像,也是秦地风情较直观的写照。

八百里秦川的来由?关中八百里秦川也就是所说的陕西关中平原,指的是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 因此又称渭河平原,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约占陕西省土地总面积的19%,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

“秦”及“秦川”的来历?春秋战国时,秦人祖先非子在封邑于秦(今甘肃天水),始建秦国,秦人后东迁关中,陕西地区成为秦国的主要地区。因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的主要山脉称“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


陕西还称“三秦”,这又是为什么呢?公元前206年项羽率领军队在刘邦之后也来到咸阳,火烧咸阳城,焚毁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以中国最高统治者自居,大封诸侯。其中将刘邦封汉王,辖陕南及巴、蜀之地。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其实当年三秦之地不包括陕南,只是后来人们理解的"三秦"观念变化,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三秦"。

苍茫茫万里终南山,平坦坦千里黄河滩,无边无涯的麦浪涌,涌出了多彩的风景线。我的好家乡八百里大秦川,祖辈生息的亲故土,血汗哺育的好家园。


平凡旅程


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同时又被称为关中,还有叫三秦大地,等等说法都是对陕西中部这块土地的形容,他们之间互相并不矛盾,之所以形成这些说法也是有原因的,今天我们就一一的来说到说到。

第一、陕西中部,主要指的是秦岭以备,黄土高原以南的渭河谷底,主要形成原因就是渭河的冲积租用。东西长约370公里,换算一下就是八百里左右。加上东西长,南北窄,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为秦国辖区,故称为八百里秦川。

第二、陕西中部平原面积约为3.6万平方公里。因它处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因此古代称关中。

第三、项羽灭秦后,自称霸王,都彭城并大封诸侯。刘邦封汉王,管辖现在的陕南和巴蜀之地。为牵制刘邦的势力,将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章邯为雍王;封司马欣为塞王;封董翳为翟王。因此才有了后来的三秦说法,指的就是这个。后来人们将这个概念延伸了,用三秦代指今天陕西的所有土地:陕南、陕北、关中。

另外,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最早指的就是关中这块土地。因为这里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再加上水利发达,土壤肥沃,盛产小麦和棉花,是重要的粮仓。最为著名的当属韩国人郑国来秦国修的郑国渠。


风车车看天下


关中一词最早出现是先秦时代,由于有大洛一族被灭族的惨痛经历,秦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一代代秦人开始修筑长城,从甘肃岷县一直修到宁夏固原。从岷县到宝鸡,借助西秦岭的山势修筑了很多关隘,防范戎人没完没了的进攻。沿长城有很多关口,关外是游牧文明,关里是农耕文明,差别很大。关里的地盘很大,秦人的都城开始在天水市清水县,后来又迁到陇南市礼县,老城和新城之间被成为关中。就是现在的天水市!后来秦人进入陕西,在宝鸡建都,周朝的新都迁到洛阳,在洛阳和宝鸡之间的地区,被称为关中,天水被称为小关中。秦人对旧地名很留恋,如天水在秦代称圭县,迁到陕西后渭南还是叫圭县,害得秦始皇批奏折总是搞错,于是命令,以后用上圭县和下圭县区分。后来秦人建了函谷关,关中就成了国内的代名词,秦人扫六国,关中是基础。关中大发展,天水是基础。所以现在国家建立关天经济区,就是要重新打开关中的发展大门,这次不是向东横扫六国,而是向西,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直到欧洲!


手机用户50048936116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ce744baf5dd633a46bb10f6026470a9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