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梅江傳統古村落,沉澱的歷史記憶,文化氣息太濃了

甘肅天水梅江傳統古村落,沉澱的歷史記憶,文化氣息太濃了

在甘肅軒轅故里----清水縣境內,有一座默默無聞的村落,她用歷史積澱的塵埃,守望農耕文明亙古不變的精神。一座座古民居、一段段老牆壁、一扇扇門、一眼眼窗......講述著只屬於她的故事;一棵棵古槐、將歷史的印記沉澱於根系,繁衍於枝蔓。那裡有古屋、古樹、還有會講古老故事的古稀老人,她就是享有第二批中國傳統古村落美譽的清水賈川鄉梅江村。

甘肅天水梅江傳統古村落,沉澱的歷史記憶,文化氣息太濃了

賈川鄉梅江村,位於甘肅省清水縣賈川鄉東北角的山坳裡,這裡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文化底蘊厚重。關於梅江村名字的來歷,有一個詩意的故事: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山口上有一棵榆樹開出的花朵酷似梅花,因此得“梅”,山腳下一條養育了祖祖輩輩的當地人的河流謂之曰“江”,“梅江”因此而得名。

甘肅天水梅江傳統古村落,沉澱的歷史記憶,文化氣息太濃了

常言道:“先有樹後有莊。”這裡的大槐樹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據村民說,這樣的古槐共有六棵,後來在房舍改造中被砍掉三棵,現僅剩三顆,依然堅守在村頭,見證著梅江村隨歲月變遷的軌跡。

甘肅天水梅江傳統古村落,沉澱的歷史記憶,文化氣息太濃了

據最早的歷史記載,梅江村村落形成於元代以前。現存最著名的要屬保存完好的“梅江六大院”。整個建築坐北朝南,在村莊臺地自北向南一字排開,被稱為:老院三多堂、中院五福堂、上院百忍堂及邊院、佛堂院和書房院。六座院落均是典型的四合院格局,六大院至今保留有明清古民居23間,佔地三百多平米。“六大院”的圍牆皆以青磚或石塊砌成,粗獷樸素,體現了農耕文化封建保守的思維特質。院內的建築都是木構架土木結構,基本構造方式以立柱和橫樑組成,屋頂與房簷的重量都是通過樑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起隔斷作用,而不承載屋頂的重量。

甘肅天水梅江傳統古村落,沉澱的歷史記憶,文化氣息太濃了

六大院,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將自己的歷史珍藏,向生活在這片土地的兒女們一一訴說,讓這些樸實的人們都成了會講故事的人。

甘肅天水梅江傳統古村落,沉澱的歷史記憶,文化氣息太濃了

而今會講故事的人,是朱姓人家四代單傳的後代,七十高齡的朱四德老人,他和老伴生活在老院三多堂:“三多”取自《道德經》“多子、多福、多壽”之意,漫步於三多堂,木構架土木結構的房屋顯得古樸恬靜,正房三多堂三間、下房三間、北房三間、南邊的兩層小木樓和一排小房靜靜地陪伴著院中的主人,還有這裡的一草一木。而這些詮釋的,不僅是歷史的印記,還有文化元素的符號。作為主房的三多堂,房基明顯高出庭院,以乾字向定位,以雲落三簷式修建,莊重典雅。廊沿寬暢,四根明柱屹然佇立於庭前,似古屋忠實的守衛者,屋面上部裝有一色木質的木板、木窗和四欄門窗。窗臺下部則是青灰色磨磚砌成的圖案。門楣所刻“三多堂”,檁鉚相套,飛出雕刻雲頭,恰似一位器宇軒昂的長者,和磚雕的屋脊相呼應,韻味十足。南邊兩層小木樓和三多堂相比,內秀了很多,簡易木樓梯置於小樓左側用於登樓,樓梯口有可活動的蓋板,人上去之後,蓋上蓋板,這樓便成為一個讓外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這座小樓顯然是女眷的繡樓,透過小樓上的木欄杆、小窗,都可以看風景。

甘肅天水梅江傳統古村落,沉澱的歷史記憶,文化氣息太濃了

“我的先人更早是是在(朱家)做活,(朱家)請的秦安的翰林教學,因為(朱家)富、銀子多,翰林貪佔小便宜,偷了一顆銀子,(朱家)掌櫃發現銀子不見了,翰林嚇得吃了一顆金紐扣自殺了,翰林家人告得放不下,要(朱家)掌櫃過堂,我家先人主動替(朱家)掌櫃過堂,打了四十大板,加了一夾杆,沒有定成死罪,(朱家)掌櫃為感謝先人,給我家先人賜了一塊墓地,並給了這一塊院地,白天我家先人給人家幹活,晚上圈院,就有了我們現在的根基。”

甘肅天水梅江傳統古村落,沉澱的歷史記憶,文化氣息太濃了

當中院五福堂,今為朱家後人朱鴻翔居住。“五福”本出於《書經·洪範》,是古代民間幸福觀的五條標準。現僅存留西房三間,相傳為當時遠近聞名的木雕大師高師傅修建。

甘肅天水梅江傳統古村落,沉澱的歷史記憶,文化氣息太濃了

邊院百忍堂,傳為本土支家河支師傅主持修建,現為朱家後人朱映輝老人的老伴居住。關於百忍堂,有一個有意思的傳說:相傳唐朝鄆州人張公藝,九代同居,和睦相處,相安無事。唐高祖李淵甚是好奇,便問其中的原因。張公在一張紙上寫下了一百個“忍”字,唐高祖十分讚賞,便賜號“百忍堂”。“百忍堂”通體五間,屋頂做出假脊假帶,突出中間的三間主體。屋簷一字排開七個雲頭雀替,顯得氣度非凡。

甘肅天水梅江傳統古村落,沉澱的歷史記憶,文化氣息太濃了

佛堂院門額刻以“積善德”三個大字,將此院的文化韻味進一步昇華。廊前四根明柱,簷底雕以版飾,滿簷雲頭瓦的滴水,為屋宇增添了些許的靈動與俏皮。

甘肅天水梅江傳統古村落,沉澱的歷史記憶,文化氣息太濃了

遺憾的是,上院於1958年被改為食堂後被毀壞,書房院在文革中被毀。據當地老人說,書房院為梅江村非常典型的代表建築,尤其是上房,採用“大式作法”,飾以斗拱、雀替、月梁,外加寬廊明柱,重簷筒瓦、磚雕高脊,四欄門窗,明顯有別於其他的普通民房。

走進每個院落的上房,房間正中央都擺有方桌。方桌也稱貢桌、八仙桌。是擺放香燭、獻器、貢品獻果的。方桌後面的長桌,又叫吊桌或畫桌。長桌比方桌長而高,但沒有方桌寬。工藝講究,雕琢精巧。邊院百忍堂的長桌做工最為精湛,不知是哪個能工巧匠在卓裙板上雕刻了許多花枝,花枝內容多取材於八仙神話人物所持器物或琴棋書畫四種雅事符號;玲瓏剔透,典雅華麗。同時,在桌腿與桌面連接處用雲朵、流水、藤蔓牙條裝飾,讓整個桌體造型更顯輕盈流暢,穩固堅實,集觀賞性與實用性為一體。

甘肅天水梅江傳統古村落,沉澱的歷史記憶,文化氣息太濃了

在方桌左右,大多擺放著一對紗帽頭座椅,座椅靠背板也鏤刻著“壽”“福”字圖案。坐在這樣技藝精湛的座椅上,品茗作詩,該是何等的愜意。

八角飾以銅包角,又貼了“黃金萬兩”四個字組成的圖案的錢櫃,靜靜佇立於古宅的一角,見證著古宅人家的興旺富饒。

上部兩頭刻以飛龍,下部穩固著地的衣掛,讓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象到主人的衣服整齊地掛在上面的情景,這應當是鄉紳的風度。

在每間臥房的土炕上,皆擺放有衣箱和門箱,衣箱上清晰可見的有浮雕“孔雀戲牡丹”、“臘梅報春”等圖案。門箱上部如門,門環鑲在圓形的銅釦上。下部是一對抽屜,拉手環底飾以菱形裝飾,既美觀、又大方,且很實用。

甘肅天水梅江傳統古村落,沉澱的歷史記憶,文化氣息太濃了

梅江村的建築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著舊時的鄉村面貌,大到整個村子的街巷道路、庭院格局風格,小到每個建築上的磚木雕飾,所有的文化遺存都獨具特色。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簷,給人以舒展的感覺。大屋簷下形成的半封閉的空間,既遮陽避雨,又開闊視野,大氣的風格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天人合一”的思想。

甘肅天水梅江傳統古村落,沉澱的歷史記憶,文化氣息太濃了

漫步院中,一間間文化韻味厚重的古屋、一條條長滿青苔的走廊、甚至是瓦楞間的一株小草,都在向我們訴說歷史的印記;走進古民居,房間中的一桌一椅、一盞燈......似乎也在低語。講述著有關古屋主人生活的故事,將一幅幅活潑的畫卷勾勒在我們眼前,悠遠留長。 2012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了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梅江村入圍。 2015年在甘肅省博物館協會公佈的第二批127個文化遺產“歷史再現”工程博物館名錄中,梅江村鄉村記憶博物館又入選該名錄。如今,梅江村建期村史博物館,隨著不斷的開發完善,梅江村成為清水縣鄉村旅遊的首選地。

甘肅天水梅江傳統古村落,沉澱的歷史記憶,文化氣息太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