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華雄斬殺了很多十八路諸侯,在十八路諸侯束手無策時,曹操手下的武將爲什麼一個都不上呢?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曹操的處境與戰略形成的

討伐董卓之時,曹操手下已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三大猛將,其武力並不在關羽、張飛之下,從關羽與華雄交鋒過程看,此三將殺之並不難,但曹操卻不能也無意派其上陣。從某種角度說,關羽的出現,是破壞操的計劃的。

曹操的處境:沒資格!

熟悉小說的朋友,必須注意兩個細節:袁紹問劉備什麼爵位與袁術在關羽殺華雄張飛冒泡後的大罵,都是一個話題:爵位與身份。其被推為盟主第一次升帳,就是“推爵位年齒”排座位。

曹操雖曾在何進帳下與袁紹平起平坐,這次討董卓也是其率先號召的。但其時二人地位已有天地之別:袁紹是勃海太守,曹操是被通輯的逃犯。其他人也都是一鎮太守,可輕易調動數萬兵馬的人物。所以在盟軍之中,盟主、先鋒、糧草官,曹操一個也沒當上。其實除了能在大帳上有座席、袁紹前進言之外,整個戰爭,曹操什麼也沒做。也許在其他人眼裡,他不過是袁紹麾下名氣很大、地位不同的一將罷了。

從其最後號召追擊無人響應也可知其地位。其他人還彼此爭防,而對他是直接無視了。

所以,遣將上陣,也自然輪不到他。

曹操的戰略:先觀虛實,後發制人。


從曹操與陳宮的幾次對話也可知,這真是一個有抱負的人。而當時天下大勢,就是董卓算一派,漢朝家底各路諸侯算一派。胸懷大志的曹操,能在發起討伐後甘於受冷落,看清各家實力、心態無疑是重中之重,而看諸侯實力又更重要。因為他久事董卓,敢發義兵,無疑已不懼董卓了。

又一個細節需認真品讀:破黃中的劉玄德真身驗明,曹操並沒多說,但關羽上陣,其熱情奉酒,帳前受辱,他暗送酒肉一一正常的,該是通過公孫贊而犒勞三兄弟吧?

所以,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半路殺出關羽,曹操是會軍袁紹與其他諸侯束手無策時也會遣將上陣的。

他這樣做也讓他人挑不出毛病,因為他的爵位排在最後。他也一定會派將,畢竟討伐檄文是其所發,不會讓大軍被華雄阻住的!


bashanlaike


華雄出場可謂驚豔,先殺了孫堅手下大將祖茂。跟著在虎牢關前,橫刀立馬斬了袁術手下的偏將俞涉,後又殺了韓馥手下的上將潘鳳。此時華雄真是春風得意,躊躇滿志。

面對營外華雄耀武揚威的挑釁,十幾路諸侯頓時愁眉苦臉,一籌莫展。只有盟主袁紹無可奈何嘆口氣:若我的愛將顏良、文丑在,必斬華雄於陣前。

也許有人要問,曹操手下不是有曹仁、曹洪、李典、夏侯惇等名將嗎,他們為啥不出馬迎敵呢,莫非他們都被華雄嚇破膽了嗎?

華雄連斬兩員大將,的確在他們心裡留下不小的陰影,能否戰勝華雄誰也沒把握!贏了,自然皆大歡喜,若是輸了,不僅自己沒面子,恐怕曹操從今以後也會對自己另眼相看。與其自告奮勇打沒把握的仗,還不如靜觀其變,畢竟別的諸侯手下還有那麼多大將,輪也輪不到自己。他們這種心理,其實也是其他諸侯手下將軍的想法。所以,在大帳中就出現了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願做這出頭鳥的尷尬局面。

至於曹操為啥不親自點將出徵呢?一來是曹操覺得華雄是一員驍勇善戰的大將,不捨得自己的大將去做無辜的犧牲。二來曹操覺得贏不贏華雄對自己無所謂。贏了也撈不了多少好處,輸了白白損失自己一員大將,總之是得不償失。曹操尚且顧慮重重,其他諸侯可想而知。說白了,諸侯們表面上人多勢眾,其實就是一盤散沙。

關羽為啥敢自告奮勇呢,一來是關羽自恃武功高強,向來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二來關羽只是一個區區馬弓手沒有那麼多瞻前顧後的想法。三則是關羽加入討伐董卓的大軍,沒有一點私心,只為除暴安良,匡扶漢室。所以憤然而出,是偶然,更是一種必然。最終,關羽在虎牢關前演繹了一段溫酒斬華雄的傳奇。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曹操為何不派手下大將會戰華雄,當時曹操手下名將也不少:李典、樂進、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

其一,單打獨鬥誰也贏不了華雄,華雄多厲害,此人殺死鮑忠、刺死祖茂,大敗孫堅,勇冠三軍。如果不是群毆,曹操手下這幾員將,未必是華雄的對手。既然心裡沒有底,自然沒有上前去戰的必要。

其二,當時曹操羽翼未豐,正是保存實力的時候,因此曹操寄希望於袁紹手下的將領能與華雄開戰,可惜顏良文丑不在前線。

其三,正是為了凸顯關羽的神勇,為後文虎牢關三戰呂布做準備。如果曹仁等人斬殺了華雄,也就沒有關羽等人的事了。

事實上,斬殺華雄的是孫堅,但羅貫中先生一直張冠李戴,把功勞記在了關羽頭上,其實關雲長等人並未參加討董卓的事情,他們當時一直在北方。


李治亞文史博客


曹操在陳留招募了六員武將:李典、樂進、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別的不敢說,夏侯惇(根據以後的戰鬥表現)斬華雄問題不大,時間上肯定比關羽要長一些,酒可能也需要再熱一熱!

既然夏侯惇能斬華雄,曹操為什麼不派他去呢?其實曹操也很無奈!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是各有心思,有的是為名望而來,有的是為面子而來(都去了,你不去多沒面子),有的就是湊個熱鬧。不管出於什麼目的,既然來了都想撈點功勞!比如說鮑信就私自安排弟弟鮑忠提前攻打汜水關,雖然送了人頭,但是其目的就是要搶功勞的。再比如孫堅一路高歌猛進,惹得袁術不高興了,功勞你拿,糧食我給你提供,上哪找這好事去?結果糧食一斷頓,孫堅趴窩了!

華雄贏了孫堅,就有點飄了,覺得自己一個人就能將十八路諸侯搞定,實際上在董卓、呂布出動之前,華雄也不過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對十八路諸侯來說,華雄就是個送人頭的,就是一個帶數字的功勞。至於這個功勞該誰拿,那也得先排個順序,怎麼排呢?肯定不是按大小個來排,要排也得按實力大小來排!

誰實力最大呢?按說是盟主袁紹,但是袁紹能當上盟主很大一部分靠的是祖上的聲望和自己以前在洛陽的那點名氣。以他渤海太守的實力絕對排不上第一,當然曹操招募那點兵也排不上號。去掉袁紹和曹操誰最強呢?

最強的當屬袁術和韓馥。一個佔據淮南一個佔據冀州。都是產糧大區。十八路諸侯人吃馬嚼的還得靠這兩家接濟。所以這好事得先讓人家拿!

袁術當仁不讓派了“驍將”俞涉,緊接著韓馥派了“上將”潘鳳。結果這兩個人名氣大於實力,搶人頭不成反送人頭。這種拿功勞的事情,讓一回就得了,不能你將多就老霸佔著,誰讓你一開始不上給力的呢?排第三位的就輪到袁紹了,當然實力和他差不多的諸侯也還有,誰讓人家是盟主呢?等輪到袁紹,袁紹著急了,因為

大將顏良文丑沒在(估計是押送糧草去了,作為盟主不能光吃袁術韓馥的糧食,掉份),袁紹要是不派人,可就該別人上了,這一著急,嘀咕了一句“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至此,何懼華雄”

這話被一邊站著的關羽鄙視了,要臉不?一個華雄你們費這麼半天勁,所以出列要挑戰。關羽是從公孫瓚附近出來的,袁紹不出人,差不多也該公孫瓚了。但是一問,關羽還不是公孫瓚的人,袁術就不高興了,本來出牌出錯了正鬱悶著呢,出來個加塞的。所以就出來說了句,意思是有人加塞。這時曹操出來打圓場,因為關羽一看就是有本事的人,反正一時半會兒也輪不著我曹操,不如做個人情!再說都死倆人了,這事也不能拖了,差不多得了!

等到關羽斬了華雄,張飛嚷嚷著要殺到關內,活捉董卓,當時就把袁術惹惱了!你一個小小的縣令,給你個馬紮子,就當自己是一路諸侯了,真當我們拿不下華雄啊!所以有了下面這個說辭!

俺大臣尚自謙讓,量一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趕出帳去!”

內幕大概就是這麼個內幕!

在這十八路諸侯當中真心討伐董卓的也就是孫堅和曹操了。前有孫堅擔任先鋒玩命打,後有諸侯畏縮不前,曹操孤軍深入追擊董卓險些喪命。那時的曹操還沒激活亂世梟雄的屬性,還是真心為漢家做事,沒派人出戰華雄只能怪曹操實力太弱,這等搶人頭的好事還輪不到他!.


虹貓大俠


也來湊個熱鬧吧。

斬華雄是三國演義的著名橋段,也是關羽為震華夏第一功。歷史上真正斬華雄的是孫堅,也沒有什麼武將單挑的記載。題目既然按照三國演義的敘述討論,那麼我們就從小說創作的角度,做一個簡要的分析。

斬華雄這一場戲,就是為了表現關羽的神威無敵。所以,在關羽之前出場的那些武將,註定就是“送人頭”的角色,用他們的無能,反襯華雄的勇猛,進而襯托關羽的神勇。

而曹操手下的那些大將,日後一個個都還要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當然不能這麼早就“送死”了。所以羅貫中在這場戲裡只是讓一些無名小輩去送死,而沒有安排曹操手下的武將出場。

上將潘鳳!

在此之前,羅貫中又巧妙的編制了一個“借糧事件”,造成孫堅與袁術之間的矛盾,合情合理地將孫堅安排回江東,避免了孫堅與華雄的對戰。

又讓顏良、文丑遠離戰場,避免了這兩位出彩。

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突出關羽的神勇!


上將噯福斯


華雄勇武,斬殺了十八路諸侯中的眾多武將,更顯得其無人能敵。所有人都收拾不了他,許多名將甚至跟他過不了一個回合。此時劉關張三兄弟,身份低微,只是跟隨公孫瓚來的,應該屬於籍籍無名了吧。這個時候,其實曹操也沒有多少實力,所謂十八路諸侯,大部分還都是屬於袁紹集團的。作者安排了被華雄殺死的這些諸侯,體現了袁紹集團的“紙老虎”的花架子,為以後袁氏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再說為什麼不讓曹操的武將參戰,除了其實力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袁紹袁術兄弟和曹操貌合神離,即使曹操想戰,袁紹也不會允許其多了自己的風頭。再者,如果曹操的武將出馬,勝了,後面也就沒有關公什麼事了;敗了,以後的書中章節,無法體現曹操的軍強馬壯了,故事情節不好往下進行了。

我感覺最重要的一點,因該是作者想通過此戰,為關公揚名,增加其勇猛的履歷。其實,華雄在歷史中應該是被孫堅滅掉的。作者將此安插在關公頭上,其意不言自明。因為作者的書中指導思想是揚劉貶曹,羅貫中尤其推崇關公,將其塑造成了百裡挑一的完人。袁紹集團那麼多猛將,都敵華雄不過,此時的關公,資歷尚淺,溫酒斬華雄,真正是一戰揚名,從此天下皆知。


做個能獨立思考的人


以上說的是華雄武力定位造成的深遠影響。下面正式就本問題回答。曹操手下的猛將之所以不輕易和華雄pk,包含兩個原因。首先是不冒險,其次是低調。

第一個,不冒險。曹操為人是很謹慎的。當時的情況,華雄已經連續秒殺了鮑忠、祖茂、俞涉、潘鳳四員大將,殺得江東猛虎孫堅不敢抵擋,士氣正旺。當時天下初亂,各路諸侯聚集,也並不清楚彼此的實力,包括曹操手下幾個兄弟實戰也不多。所以,這個連勝四將的華雄到底什麼水平,曹操心頭也沒數。這種情況下,貿然派夏侯惇或者夏侯淵出戰,萬一碰上硬茬子,戰死了怎麼辦?曹操當時也有熱血,並不說害怕犧牲。但是稀裡糊塗去打沒必要嘛。(當然,實際上,華雄的武藝在我看來大概和夏侯惇一個檔次,但曹操不知道啊)

第二個,低調。當時十八路諸侯聚集,曹操雖然是發起人,但自己兵力最少(一萬),又沒有固定的地盤,可以算最弱勢的一個。這種情況下他還要擔負協調諸侯關係的任務,就不能太突出。讓自己手下猛將出戰,就算不被砍,也難免招人嫉妒。看看關羽斬了華雄後,袁術什麼嘴臉?

綜上,處於兩方面考慮,曹操沒有讓部下將領出戰。畢竟十八路諸侯的事情,先把出風頭的機會讓給別人吧。不過我相信,假設沒有關羽出來斬華雄,諸侯都一直相互推諉,曹操應該會派夏侯惇上的,甚至會在夏侯惇出陣後再派人助戰。畢竟那時的他還有熱血,不會眼看著同盟事業泡湯。


巴山夜雨涮鍋


首先要說的是歷史上沒有華雄這個名字,原型可能叫葉雄,也不是被關羽所殺,而是被孫堅所殺。

三國演義俗話說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而且羅貫中明顯捧劉備而扁曹操的。所以小說裡製造出華雄這樣如此厲害的人物怎麼能被曹操撿了便宜。

這樣就安排了關羽出場,這樣一來可謂是一件雙鵰第一、顯示了關羽的武勇,酒還沒涼就把華雄殺了。

第二、也顯示了曹操的奸雄,自己不派大將出馬卻為一個無名小卒斟酒。不過也可以看出曹操愛才和籠絡人心的手段,畢竟當時關羽還是無名小卒,曹操已經官居高位了。

所以小說中華雄只能是關羽去死。


趣車報告


本身就是曹操偽造聖旨,而且十八路諸侯其實並不想硬碰董卓,都想讓別人先消耗自己坐收漁人之利,別說下面的成員,就盟主袁紹頭一個就這樣想的,顏良文丑隨便一個都能打贏華雄,可是面對如此嚴峻的戰爭他卻不帶來。還有,孫堅一馬當先卻被袁術暗中搞鬼吃了敗仗損兵折將元氣大傷,一個華雄雖然不足為懼,但因為諸侯之間關係險惡自然沒人敢叫自己的精銳再去送死,況且華雄之後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呂布和手握重兵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董卓。雖然都在聯軍商討救國,但私下裡卻大肆招兵買馬時刻準備爭奪帝位,袁術就是典型代表,而四世三公蒙漢室厚恩的家族尚且如此,何況是其他大臣了。


明149266215


曹操,什麼人?在古代可以說是幾百年難得一遇的人才,雖然刺殺董卓沒有成功,但是因為刺殺國賊的壯舉受到了陳宮的救助,這才留得了性命,於是就逃回去組建了自己的軍隊,招兵買馬,所以那時候曹操雖然算不上是人才濟濟,但是武將和文臣還是有一些的。


那麼四世三公的袁紹就召集各地的諸侯來討伐董卓,這就有了在陳留聚集的十八路諸侯,其中有一路就是剛剛起步不久的曹操,在這十八路諸侯中,因為刺殺董卓也算是受到很多人的尊敬,所以不管是實力還是地位都是還不錯的,但是曹操早就看破了這十八路諸侯的目的。表面上是結盟,實際上是各自心懷鬼胎。

在十八路諸侯中,實力最好幾個當屬袁紹,還有孫堅,袁紹同時也是十八路諸侯的盟主,但是生性無能的庸主怎麼能搞調節好這麼多人的關係呢?所以必然是會出矛盾的,所以早知道結局的曹操並不會因為一個華雄而讓自己的大將出馬,並不是曹操沒有大將。


那時候的劉關漲三兄弟就不受到各地諸侯的待見,那麼曹操也是有成人之美,知道劉關張三人前來,必然是有非凡的本事,所以曹操一邊是在觀望,一邊又是在想看看這個劉備什麼時候可以站出來,以便看看這個劉備究竟是什麼人。

而且在十八諸侯聚集的地方也是展現實力的地方,所以在華雄殺了諸侯幾員大將後,還是有諸侯不斷的叫自己的手下去接戰,一來如果拿下華雄,可以給自己的在這些諸侯面前長臉,二來可以展示自己的實力,以便拉攏其他諸侯,但是曹操恰恰不是昏庸之人,早就知道結果的聯盟曹操不想要害的自己的損兵折將,而恰恰想看看這個三人前來的劉備三兄弟,要知道那時候的諸侯哪個不是沒有幾萬兵馬的,但是劉備不是,他還是敢來,可見有過人之處。


所以在幾輪之後,華雄還是沒有人可以打敗,這時候的關羽就站出來了,起初袁紹還是很看不起的,但是在曹操的勸阻之下,讓關羽去了,這就是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這讓曹操看到了關羽的威猛,至少他知道不比自己最厲害的武將差,而且也能看出劉備的遠大抱負,對於漢室的忠心,僅僅三人就敢來討伐董卓,可以見他的魄力和膽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