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宜川」抗战老兵——李蓼源

在宜川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秋林旧址游客接待广场

一块巨大的长幅上

《追忆秋林史常怀抗战群 遥望河山壮名镇永青春》

健硕的大字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是谁写的字?

它的书写者,就是

抗战老兵----李蓼源

「人文宜川」抗战老兵——李蓼源

风华正茂之时,却遭遇祖国山河破碎。满怀赤诚的报国理想投笔从戎,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战场,并与当时的多名风云人物产生交集。作为战争的幸存者,李蓼源亲历了抗战,并见证了抗战胜利。

几年前,宜川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规划建馆之际,李老曾经亲赴宜川,追忆抗战,讲述历史。

「人文宜川」抗战老兵——李蓼源

李蓼源小传

李蓼源,曾用名燎原。祖籍安徽颖上,太平天国时期,他家被卷入农民起义浪潮中,起义失败,举家迁往河南; 1925年生于河南淮阳;

1938年初秋,作为河南进步青年学生到山西参加抗日战争,李蓼源在陕西宜川县秋林镇考入阎锡山任校长的中央宪校太原分校法律专修科。毕业后经赵戴文推荐担任阎锡山的侍从秘书,后随总部由陕西宜川迁至山西极限克难坡;

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山西省主委、政协山西省委员会副秘书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山西文史》主编。退休前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人文宜川」抗战老兵——李蓼源

家庭情况

李老有三儿两女,都严谨治学且为人谦和,是各自所在行业的技术骨干。

“没有一个当官的”。

老兵心愿

从一名热血青年投身抗战,准备奔赴延安,却因意外机遇成为阎锡山的侍从秘书。到后来被人陷害离开阎锡山,成为民主党派的一员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真可谓殊途同归!抗战期间亲历国共合作,并见证了全民族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经历,使李蓼源更期盼两岸统一。在他《双萱斋退思录》的多篇日记里,也多次表达了对两岸统一的期盼:“祖国统一了,海峡两岸在经济上互相补充互相帮助。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会更加富裕,我们伟大的祖国将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背景资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同年9月,八路军将原来设在西安的转运站改为八路军办事处,其主要任务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输送进步青年去延安。抗战全面爆发,使得“偌大的华北,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许多进步青年学生投笔从戎,走上抗战救亡的道路。其时,随着国土的沦陷,第二战区将司令部迁往陕西宜川县秋林镇,在陕西宜川县和山西吉县,国共两党通过协商合作,在山西建立起了各种抗战民主组织,并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文宜川」抗战老兵——李蓼源

投笔从戎欲赴延安

李老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说话思路清晰,完全不像一位九旬老人。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七十多年前却是一名心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信念的热血青年。

李老的父亲李际九先生是辛亥志士。受家庭的影响,李蓼源从小便胸怀报国理想。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李蓼源正在淮阳上师范。随着开封沦陷,战火逼近淮阳,十几名爱国青年找到李蓼源商量该去向何方。李蓼源说:“学不能上了,咱们去抗日!”这个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并将目的地选为武汉。武汉沦陷后,李蓼源和同学们去了郑州。“当时郑州也即将开战,我们又聚在一起商量下一步的去处。”李蓼源提议:“去西安,找八路军办事处,然后去延安!”于是,他们又来到了西安。“到西安后的第三天,我们找到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人员得知我们要抗日,表扬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并详细询问了我们的姓名、家乡和上学情况。”李蓼源被分到陕北公学,其他同学则被分到了游击干部训练班。

成为阎锡山的秘书

“就在同学们欢庆之时,从四楼下来一位穿长袍马褂的老先生。他问我们准备去哪里?”李蓼源说。听到同学们要去延安抗日,老先生夸奖“娃娃们有志气”。当得知李蓼源的父亲是李际九时,老先生有点吃惊并告诉李蓼源:“我叫陈树人,是你爸爸的朋友。”其时,陈树人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副委员长。

陈树人告诉李蓼源,国共已经合作抗日,八路军的三个师已开赴山西平型关、雁门关一带。八路军的周恩来、朱德等主要领导人也到了山西。“二战区司令部就设在陕西宜川县秋林镇,陈先生建议我们就近抗日,并写了一封信让我交给赵戴文。”李蓼源说,其时,赵戴文任国民政府山西省主席,是阎锡山最得力的助手之一,“赵戴文看了陈先生的信很高兴,告诉我,中央宪校太原分校刚成立,让我去法律专修科学习”。

1940年,李蓼源毕业后在吉县克难坡见到了阎锡山。“也许是陈树人和赵戴文介绍的缘故,阎锡山看完我的简历后说‘以后就跟着我吧’”,随后阎锡山在一张信纸上写下了两个字——口缄,“出来后,我问阎锡山的秘书徐崇寿‘口缄’的含义,徐告诉我就是要保密”。三天后,第二战区军政部给李蓼源颁发委任状,任命其为二战区司令部侍从室少校秘书。李蓼源开始了五年的阎锡山秘书生涯。

「人文宜川」抗战老兵——李蓼源

见证抗战历程

从1938年秋作为进步青年到陕西参加抗日起,李蓼源几乎见证了陕西、山西的整个抗战历程。“作为秘书,主要工作是记录、整理阎锡山的讲话稿,逐年编印成册,管理阎锡山的亲启信件,他走到哪我就跟到哪。1938年9月和12月,朱德两次到吉县,和阎锡山商谈抗日问题。国共合作建立起各种民主组织战动会等,尤其是成立牺盟会,在最壮大时曾有300万会员。

抗战期间,受中共地下党员赵宗复和杜任之等人的影响,李老还以“燎原”为笔名,在《阵中日报》《抗战青年》等报刊发表了不少宣传抗日的小说和鼓舞青年抗日的文章。

“1945年8月15日,我们的行营驻扎在孝义樊庄。到了晚上,整个村庄突然沸腾起来。老百姓奔走相告:日本无条件投降了!”回忆起抗战胜利的一幕,李老仍旧激动不已。“中华民族经过八年浴血奋战,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最终取得了胜利。”为抵抗日本侵略,八路军、晋绥军、新军、旧军在八年抗战中都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自1937年8月南口战役起到1944年稷山堰儿里战役止,山西境内共计大小战役一万零八十一次,我官兵伤亡共计27.65万人,毙伤敌41.3万人,俘虏敌军官614人、士兵2562人,还缴获了大量军器车辆。

「人文宜川」抗战老兵——李蓼源

李蓼源夫妇与朋友

最在意抗战老兵荣誉

李老亲眼目睹了抗战的艰辛,却始终坚持抗战必胜的信念。

李老最在意家中一幅由全国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修书金所书的“寿”字,因为在这幅字的下方有“抗战老兵”的字样。另外,他还珍藏着2005年9月抗战胜利60周年时,由胡锦涛亲笔题写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也许对于他来说,抗战老兵才是最高的荣誉

「人文宜川」抗战老兵——李蓼源

笔耕不辍

作为一位历史学者的李蓼源先生,多年的文字工作经历,使得李老对书籍有一种偏好。在李老的书房里,高大的书架上摆满了文史书籍。“一生研究文史,到老也不想放弃。”先生以其独有的经历和激情又相继撰写了《阎锡山与西安事变》、《一代良师邓初民》等一大批具有十分珍贵史料价值的回忆性文章。退休后李老仍笔耕不辍,每天都坚持写日记,并每隔三年将其整理成《双萱斋退思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