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003」空正見在減少壓力上是最圓滿的

「心003」空正见在减少压力上是最圆满的

「心003」空正见在减少压力上是最圆满的

基方面是表相的世俗諦,實相的勝義諦。這二個要先了解,修的時候,這二個也要修。

修這二個時,修表相的,就是在修方便的法,修實相的就是修智慧的法。這二個我們要學習,若跟 《廣論》配合的話,譬如說下士夫也有智慧跟方便,中士道也有智慧跟方便,上士道也有智慧跟方便。

上士道的菩提心就是方便,空正見就是智慧。在它們的前面,在中士道的時候,也相當要代替的。它的方便沒有像菩提心那麼圓滿,它的智慧沒有像空正見那麼圓滿,可是在中士道的時候,還是有一個智慧跟方便。

那是什麼呢?它的出離心就是方便,它對治煩惱時,它儘量會去用粗的補特伽羅無我。平常我們講補特伽羅常一自在空,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空,它就用這一方面對治煩惱,這就是智慧。

所以中士道的階段,他修的時候,他修出離心,就有精神。修粗的補特伽羅常一自在空,及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空,它沒有壓力。不論是沒有壓力或有精神,它並沒有達到上士道菩薩的效果。

菩薩菩提心的精神及中士道出離心的精神,其差別有如天地般地懸殊。一樣,在減少壓力這部分,空正見的力量,跟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空,這個智慧也是差別太大了。

空正見在減少壓力上是最圓滿的。

總之,中士道的階段也有方便跟智慧。若再往前推,在下士道的時候,也還是有方便跟智慧。是什麼樣的呢?譬如說,在下士道的階段,行者對皈依的心及業果的信心,這些是方便的法類,它帶動行者的心。

然後在業果方面多推理,造這樣的業,會感這樣的果;造那樣的業,會感那樣的果。這種推理,在心類學會講,是信許比量。用這樣的推理,就是下士道的智慧。所以下士道的智慧及下士道的方便,其道理也一樣。

智慧能夠減少壓力,因為業果是實在的。有這個因,有這樣的果。我們不須要靠什麼,不須要拜託誰。由這個因,就有這個果。自己手上都有權力,沒有誰必須要照顧你。我們種這個因,一定有得這個果。瞭解這方面的道理,我們的壓力就會減少。

然後就思惟三惡道的苦,地獄道的苦,然後就思惟三寶的功德,思惟無常、暇滿難得這些,這樣心就被推動起來。這就是精神,所以在下士道,也有精神及壓力減少的方便及智慧。所以下士道及中士道,也有方便及智慧的法。也有表相世俗諦的東西,及法的實相的部分。

在基道果中的基裡面,就有法的表相及實相,由於表相的廣度及實相的深度不一樣,所以修的方便及智慧就不一樣。法的表相之廣度及法的實相之深度,在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都不相同。下士道的表相沒有那麼廣,實相也沒有那麼深。

同樣,中士道的階段,跟下士道相比的話,它的表相及實相比較廣比較深,但是沒有到上士道的程度。上士道的基的部分是最廣最深的。下士道的基、中士道的基及上士道的基,各不相同。所以各位要知道,修下士道時,其基道果怎麼配合?修中士道時,其基道果怎麼配合?若修到上士道的階段,其基道果怎麼配合?所以,基道果方面有不同的深廣的差別。

基有區別,當然第二的階段的道也會有區分,透過聞思在行持時,基礎學好了,行持道的時候,基什麼樣子 , 道就什麼樣子。二者有關連,基的廣度及深度不是那麼究竟的話,道的廣度及深度,果的廣度及深度也會像這個樣子。

譬如說下士道的果,是下一輩子得暇滿難得的人身。中士道的結果是脫離輪迴,上士道的階段,就要成佛。不同的果,有不同的道,其基也不同。所以,若跟道次第配合的話,大概這樣,應該可以理解。

心類學是屬於基這個部分,我們是要了解,不是馬上行持。但是瞭解這個,跟將來的行持是有關係的。基跟道是有關連的,譬如說四聖諦這個基裡面,有時候講四聖諦,也是在講基的這部分。

基的方便的意思是把苦諦是什麼,一一把它弄得完全清楚。苦諦怎麼樣,完全清楚。集諦怎麼樣,完全清楚。滅諦怎麼樣,完全清楚,道諦怎麼樣也完全清楚。所以此處的道諦,也是從基的角度來理解。雖然它是道,但是還是可以由基的方式講。基就是非常仔細的聞思,把道的部分弄得非常明白。這是基的方式,還未開始行持。

有時有人會疑問:為什麼基裡面又講道?當然有,因為基裡面要講一切法,苦諦、集諦、滅諦及道諦都講,所以也會講道諦。若將心類學與四聖諦配合,在基的階段,苦諦與集諦是所要捨棄的,滅諦與道諦是所要取的。

心類學與二邊都有關係,跟該取的滅道二諦有關,也與該舍的苦集二諦有關。也就是說心類學當中,包括好的,也包括壞的。好的滅道是心裡要取的,壞的苦集也是心裡要舍的。所以,心類學裡面有苦集的法,有道的法,因為滅是無遮的法,所以沒有辦法說有。

以上是心類學的概說,把它跟整個佛教的基道果與四部宗義,關連說明一下,免得一打開書就開始解說,學的人可能因不知道它跟其他法究竟有何關連而感到迷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