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里那爾的墓葬屬於公元前八世紀的是火葬,公元前七世紀的是土葬

古羅馬城的原址就在拉丁平原的北端,第伯河下游的左岸,距海邊的15哩。這是一片山崗地帶。其中較大的山有:帕拉丁山、卡皮托爾山、奎裡那爾、維米納爾、厄斯魁林和凱里烏斯四個山崗。各山崗之間的谷地,在遠古多溪澗或沼澤,後來經排水、疏導、鋪築等許多工程才變成幾個平坦的廣場。考古材料表明羅馬諸山在公元前已有人居住。以前學者們都以為這些居民屬特拉馬拉文化,因為發現有與該文化近似的火葬墓。但近年學者們已查明特拉馬拉文化只侷限於波河流域。 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的羅馬居民顯然屬於意大利另一重要青銅文化,即分佈在半島各地的亞平寧青銅文化,亞平寧文化的創建者是半遊牧的畜牧部落,冬天在谷地,夏天在半山,實行土葬。有的學者認為他們成分複雜,有古意大利居民——利古里亞和西席爾人;也有從海上移入的小股東方人,葬法也可能因而多樣。不過,拉丁姆的青銅時代遺蹟並不多,可能因為這裡有火山活動因而居民稀少。他們在多大程度上保留到鐵器時代還不清楚。公元前1000年代初,意大利進入鐵器時代。

奎裡那爾的墓葬屬於公元前八世紀的是火葬,公元前七世紀的是土葬

半島各地都發現有稱為維蘭諾瓦文化的鐵器文化遺址。這種文化的共同特點是實行火葬,使用帶雙耳的陶製骨灰罐。拉丁姆地區除此以外,還多見茅屋形骨灰罐。顯然這種罐就是仿照實際生活中的住房用陶土燒製的。維蘭諾瓦文化的創建者可能來自中歐,由中歐經阿爾卑斯山或亞德里亞海陸續來到意大利,並逐漸分散到意大利半島。他們構成了所謂的意大利部落。考古表明,在維蘭諾瓦時期,農業和畜牧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財富積累增多併產生了原始的交換。據認為,這時還出現了某種設防的城牆。公元前九至八世紀,有一些意大利部落來到帕拉丁、厄斯魁林和奎裡那爾等山崗,並在那裡建立了若干村落。近年來,考古學家在這些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發現了許多屬於這一時期的墓葬。較早的多為火葬,較晚的多為土葬。帕拉丁最重要的是在1954年發現的一個屬於公元前八世紀的火葬墓。在帕拉丁還發現屬於公元前八世紀的小茅屋,奎裡那爾的墓葬屬於公元前八世紀的也是火葬,公元前七世紀的是土葬。

奎裡那爾的墓葬屬於公元前八世紀的是火葬,公元前七世紀的是土葬

厄斯魁林山發現的墓葬最多,主要是土葬,時代是公元前八至六世紀。低地廣場上發現有大批墓葬,有不同類型的土葬和火葬,時代為公元前八至六世紀。從墓葬的分佈和數量可以看出羅馬在鐵器時代人口突然增多了。顯然是從外面來了新移民。從墓葬的類型還可以看出羅馬諸山在公元前八到六世紀有不同的文化因素:(1)雙耳骨灰罐是中歐型維蘭諾瓦文化,可能屬於較早的意大利部落。(2)茅屋型骨灰罐為拉丁姆所特有,學者特別稱之為拉丁型,以別於其他維蘭諾瓦文化,可能屬於較晚到來的一支意大利部落,亦即拉丁部落。(3)土葬型,可能是南意大利或亞平寧山區來的部落。這和文獻的記載基本一致。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羅馬諸山古來就是五方雜處的地方。周圍各大部族都有支系在這一帶定居,其中主要的有:(1)以拉丁姆為大本營的阿布奧瑞金人,亦即拉丁人的前身。羅馬拉丁人屬這支, 他們以帕拉丁為中心。(2)主體在亞平寧山脈的薩賓人,據推測可能是亞平寧文化中外來的部分,講印歐語,行土葬。

奎裡那爾的墓葬屬於公元前八世紀的是火葬,公元前七世紀的是土葬

他們佔據羅馬七大山丘中北方几個山丘,即卡皮托爾、奎裡那爾和維米納爾。(3)主體在埃特魯利亞(即托斯卡尼)的埃特魯利亞人(或稱第勒尼人)也佔據一部分,主要在凱里烏斯山。除此之外,可能還有更早時代留下來的零散居民西席爾人等。 由此看來,不管是否確有一個羅慕路斯,考古發現的帕拉丁小茅屋和墓葬等材料配合古代文獻記載都說明創建羅馬的是屬於維蘭諾瓦文化的意大利部落中較遲到來的拉丁人的一支。此外,其居民中還有大量的從第伯河彼岸滲入的埃特魯利亞人和亞平寧文化系統的薩賓人。至於建城的時間,考古材料和傳統文獻一致表明是在公元前八世紀中葉。準確年代難以定論,其實也無關大局。

奎裡那爾的墓葬屬於公元前八世紀的是火葬,公元前七世紀的是土葬

傳統的公元前753年也未嘗不可當作一個為方便記憶而採納的假定的建城年代。 不可忽視的是,考古材料顯示那時的茅屋簡陋,村落稀少而小,陶器粗而少,隨葬品貧乏,總的物質文明條件很低。看來公元前八世紀中葉並沒有建什麼城,所有的只是一種牧人的小村落。關於建城的傳說可能是半遊牧的部落和從遊牧生活轉向定居的史實的記憶,經後來傳說的渲染變為城市國家的建立了。事實上羅馬傳統史家關於羅慕路斯建城的做法也只是說他用雙牛拉犁犁出一道溝作為城的界限。這看來也不過是個居住村的界限而已。後經武力開拓才發展成部落聯盟和羅馬公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