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跟潮流風向標 未來還要玩「跨界」

母親節、情人節……時下過節“送禮”,各種花、盆栽已然成為一些人的首選,特別是近幾年,一種名為“多肉植物”的盆栽更是受到一些年輕人的追捧。隨之而來的則是其中的“商機”。70後趙春新就是看中了“多肉植物”的這一市場商機。

四年前,將養了七八年的鮮切花暖棚改成了多肉植物栽培基地,如今,僅多肉植物品種就從原本的七八種增加了到二三百種,數量更是達到幾萬棵,在他的市區多肉植物銷售店鋪裡,一盆盆造型各異的多肉植物著實吸引了不少過往的市民。他說,這只是剛剛起步,他要將自家的多肉植物栽培基地打造成旅遊觀光的“農家樂”模式,讓更多人都能與多肉植物來個“零距離”接觸。

從小喜歡養花終於當上“花農”

已至不惑之年的趙春新從小喜歡養花,但是他剛開始就業時並沒有與“花”結緣,而是到處打工。做冰棍、打傢俱、當保安,在加油站當加油工……說到自己創業之前的經歷,趙春新告訴記者,自己的就業經歷比一般的同齡人都豐富,其中,在加油站乾的時間相對較長,差不多幹了8年。也正是這8年的加油工就業經歷讓他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選擇,尋思著自己乾點啥。

說來也巧,上世紀80年代,趙春新的父母機緣巧合下在牡丹江周邊包了一處山地,那個年代養雞、豬、羊,效益都挺不錯的,可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包山養牲畜的行情就不太好了。幾經市場考察,加上自己從小就喜歡養花,2008年前後,趙春新將自家的山地蓋了200平方米的暖棚,開始養鮮切花。“我終於當上了花農。”趙春新笑著說,這也算圓了自己小時候的養花夢。

自產自銷讓創業行穩致遠

“我家當時主要種切花月季。”趙春新說,養花的技術含量不太高,與種菜差不多,春季種夏秋兩季收,可鮮切花病蟲害特別嚴重,治不好的話,這一茬就廢了,而且,鮮切花若賣不了的話,損耗太大。好在,“自產自銷”的經營模式讓他當時的收益賺個吃喝沒啥問題,就這樣他養了七八年的鮮切花。

七八年前,趙春新曾在早市買過多肉植物,養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與鮮切花相比,多肉植物成活率較高,栽培也相對容易。於是,四年前,他果斷地將自家暖棚改成了多肉植物栽培基地。最初根本沒花啥本錢,就拿自己之前養的多肉植物當“種子”,用不了幾個月時間,一棵多肉植物就會繁殖出幾百棵,甚至更多。剛開始,他沒有固定的店鋪,就在市區的早市和晚市賣,漸漸地,他發現,不少市民都挺認多肉植物的。再加上,隨著栽培的多肉植物品種越來越多,趙春新就在市中心一處居民區較集中的地段選了一個門市專賣自家栽培的多肉植物。

為了吸引更多顧客,他還在店裡擺賣相應的花盆、小擺件啥的。“買多肉植物的人,除了自家養外,多用來當禮品送人。”趙春新說,相比較,年輕人更喜歡養多肉植物,配上精美的花盆、擺件後,一棵棵多肉植物更加招人喜愛了。

如今,四年過去了,趙春新的多肉植物自產自銷經營模式也已上了正軌。不過,他的目標並不僅限於此,他告訴記者,他想將現有的多肉植物栽培基地打造成旅遊觀光一體的“農家樂”,而不僅僅侷限於市場零售。

晨報融媒體首席記者 張建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