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曹植的儿子在晋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场兄弟相争的悲剧!

"七步诗"的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两个人为争夺世子位发生了矛盾。曹植的长处是文采好,而且是幼子,更得父亲偏爱。曹丕则更善于笼络人心,让朝廷上的贤能之人为自己出谋划策。最后曹丕战胜了曹植,继承了魏王的爵位和丞相的职务。

七步诗曹植的儿子在晋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场兄弟相争的悲剧!

曹植

七步诗曹植的儿子在晋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场兄弟相争的悲剧!

曹丕

曹丕上位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篡位,而是要好好惩罚一下这位不听话的老弟。于是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就要处死他。诗的内容是兄弟,但不能出现兄弟的字样。这明摆着就想害死曹植嘛。但曹植厚实的文学功底不是白给的,果然在七步之内做出了千古流传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曹植的儿子在晋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场兄弟相争的悲剧!

七步诗

曹丕自然懂得其中的深意,也就没再为难曹植,而是将他贬到了外地。这一年曹植30岁,先是被迁到晋州作安乡侯,后来又迁徙做甄城侯。估计也就是在这前后,曹植有了他的第二个儿子曹志。由于曹植的长子早夭,他对这个儿子自然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在曹志出生的时候,曹植高兴地说:"此保家之主也。" 曹志肯定是听着自己父亲的光辉事迹长大的。估计他在听到自己父亲和大爷曹丕的夺媂之争时,心里肯定充满了愤懑。曹丕死后,其子曹睿即位。曹植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不断上书要求回归政治,言词之间拳拳之心都可以使铁石心肠的人动容。可惜曹睿太过于理智,严格执行了父皇曹丕在位时对曹家宗室一贯的监督防范政策。对于叔叔的种种请求,只给予表面上的嘉许,没有任何起用的意思。父亲的不得志肯定会时时表现不出,这在幼小的曹志心里无疑种下了一颗很深的种子。

七步诗曹植的儿子在晋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场兄弟相争的悲剧!

才子曹植

好在曹志很争气,在很年轻时就搞了一笔不小的投资,那就是认识了还未当皇帝的司马炎。当时司马炎正做抚军将军,皇帝曹髦被杀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司马炎奉命去邺城接常道乡公曹奂登基。就在司马炎到的这天夜里,曹志去拜访了这位未来的皇帝。两个人从深夜一直谈到天亮,司马炎非常看好这位年轻的人才。

司马炎称帝后,曹家宗室整体被降爵,曹志也被从王爵降为了鄄城县公。爵位虽然降了,但曹志的仕途之路开始起步。起初,司马炎任命曹志为乐平太守,在任命诏里把曹志好好地夸奖了一番。后来,曹志又陆续做了章武太守和赵郡太守。曹志可能是遗传了他爹恃才傲物的品性,这位前朝皇室成员从来不好好办公。史书记载,曹志从不把政事放在心上,白天在外面游览打猎,晚上朗诵《诗》《书》,以音乐美色自娱乐,当时见到他的人都不能准确了解他的才能。这种情况估计在当时很常见,因为当时士族中很多人都在信奉玄学,竹林七贤就是其中的代表。

咸宁年间,司马炎又因为曹志干的不错,把他调到中央做散骑常侍、国子监博士,相当于皇帝身边的顾问和最高学府的主管。曹志这下在皇帝身边工作了,肯定更加志得意满。有一次,司马炎拿着一篇文章叫《六代论》问曹志:"这是你父亲写的吗?"曹志说:"我父亲写的东西都在家存着呢,我回去查阅一下。"第二天,曹志告诉皇上不是曹植写的。司马炎又问:"是谁写的?"曹志说:"据我猜测,是我的族叔曹囧写的。因为我父亲名气太高了,所以他假托我父亲的名字。"司马炎听了以后说:"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就多呀!"看来这种假托名人创作的现象自古就有,一直传到今天也还在泛滥。后来还曹志改任国子监祭酒,主管大学之法和教学考试。

到了太康年间,真正让曹志大放异彩的时候到了,那就是力谏司马炎反对齐王司马攸出藩。

七步诗曹植的儿子在晋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场兄弟相争的悲剧!

司马昭

事情还要从当年晋朝建立之前说起。司马昭的长子是司马炎,他的次子叫司马攸,二人是一母同胞,年龄相差十几岁。史书记载司马攸,年少时就很聪慧,待到长大了清静和气公允,亲近贤人,喜好施舍,爱好经典书藉,能写文章,善于书信,被世人所称赞。司马攸的才气名声比司马炎还大,深得司马昭的器重。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于是就把司马攸过继给哥哥当儿子。司马昭还经常说:"天下是景王的,我百年后就传位给司马攸,算是把天下还给景王。"景王就是司马师。

七步诗曹植的儿子在晋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场兄弟相争的悲剧!

司马攸

名眼人都看出来了,一场兄弟相争的悲剧又要开始了。这回司马攸的优势可比当年曹植要厉害,他不仅才气名声超过了哥哥司马炎,而且在孝行方面对司马炎也有碾压之势。 司马攸十岁时,他伯父也是他名义上的爹司马师死了。司马攸悲痛万分,痛哭声感动了周围的人,都对他称颂赞叹。估计此时司马昭是既怜惜,又满意。等到了司马昭死了以后,那可理不得了了,司马攸哭得简直是神魂癲倒,不醒人事。史书记载,司马攸在服丧期间,悲伤痛心的程度远超过了礼制,最后得拄着木杖才能站起来。手下人用稻米干饭做成丸状给他吃,司马攸只顾哭不接受。后来连母亲王太后都惊动了,王太后于是亲自来开导儿子说:"孩子呀,万一得了其他的疾病怎么办呀,你要多从长远考虑,不能只守着这一个想法。"还不断派人给司马攸东西吃。后来这个重任落到了司马嵇喜的头上,嵇喜是嵇康的哥哥,和弟弟不同的是,嵇喜做了晋朝的臣子。他劝谏司马攸说:"亲人去世了,衣伤而不泯灭性情,这是圣人的教化。更何况大王您是宗室近亲,担任着辅佐进行的重任。普通人还要为了祖宗爱惜自己的性命,更何况您担负着天下的大业。怎么能没有边际的悲哀呢?"司马攸终于被劝动了,吃了嵇喜送来的食物。嵇喜走后,司马攸还对周围的人说:"嵇司马将让我不忘居丧的礼节,得以保全区区之身。"都说出这样的话了,可见司马攸已经悲哀地神志不清,无限伤痛了。

七步诗曹植的儿子在晋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场兄弟相争的悲剧!

司马炎

比起弟弟的孝,司马炎就显得相形见黜了,自己既没有显赫的才名,也没有感人的孝行,只凭借嫡长子的身份和部分元老大臣的拥戴当上世子,司马炎心里总是有些别扭。不过,这位弟弟的人品和能力又是一流的,司马炎也不好明目张胆地打压他,只好大力任用。后来,司马炎废黜了魏国皇帝曹奂,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晋朝。司马攸被封为齐王,总管军事,镇抚安宁内外,没在不归附的,可以说是司马炎很好的助手。

后来,司马攸表现越好,司马炎心里就越顾虑。当司马攸向哥哥汇报工作成绩时,司马炎表面高兴的面旁里面总是隐蔽着一丝的忧心,这种忧心注定越来越严重。

七步诗曹植的儿子在晋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场兄弟相争的悲剧!

晋灭吴

司马炎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培养接班人,只要他活着足够长,把儿子培养成才,顺利交接,也是没有问题的。可上天就爱跟司马炎开玩笑,他的嫡长子司马衷竟是个智力有问题的人,说白了就是个白痴。有人会说了,你是皇帝,儿子多着呢,长子不行你可以培养其他儿子呀。这个想法很好,但是在当时的可行性非常低。原因有二:

1.司马炎本人就是以嫡长子的身份才当上皇帝的。他要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就要保证这种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否则就是告诉群臣,立太子要以德行为主,这不就直接说明了如果司马攸当初继承了皇位也是合法的吗?自己的合法性就大大打扣。

2.晋朝开国初期,士族的势力非常大,司马家就是在他们的支持下才能改朝换代。士族肯定希望弱势的君主即位,这样才能好掌控,也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随着自己的年龄逐渐增大,这个难题还是不能很好地化解。司马炎于是只能对自己的弟弟下手了。他于是以魏国的旧制为凭,让封王出藩,意思就是说让所有的王都到自己的封地去,离开中央。司马攸的封号是齐王,按规定要到齐国去。这样就可以削弱司马攸的势力,为自己儿子将来登基提供一个稳定的局面。

七步诗曹植的儿子在晋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场兄弟相争的悲剧!

宫女

诏令一出,整个天下都炸窝了。大臣们纷纷出面挽留司马攸,说齐王忠孝仁义,德高望重,将来会是周公再世,要留在朝内才行。有两位大臣甚至把自己老婆派来求情,一个叫王济,一个叫甄德,这两个人都娶了司马炎的姐姐。于是两位公主都来求情了,她们哭着跪在大弟弟面前,为二弟弟求情。司马炎气不打一处来,但又不能对自己的姐姐发飙。于是他转身回到里屋,生气地说:"王济、甄德这两个人想干什么,我还没死呢,就派老婆来哭丧!"于是把这两个都贬出了朝廷。

就在这种情况下,国子监的众官员也加入了劝谏的行列,这回我们的主人公曹志开始大放异彩了,他牵头上谏。曹志为什么要劝谏呢,其实也是为了忠于国家。

1.曹志对父亲曹植与伯父曹丕夺嫡的事肯定非常熟悉,他又亲眼目睹了父亲身为宗亲,满腹才学,但在前朝始终郁郁不得志的情形。现在看到齐王司马攸又面临相同的处境,父亲当年被四处迁徏的那一幕又出现在了眼前,从感情上说,曹志也要帮齐王。

2.曹魏时,皇帝为了防止宗室篡位,对皇室成员的防范是非常严格的。以致于在司马氏夺权时,没有一位宗亲能起兵勤王。到了晋朝,吸取了前进教训,大力作用诸王。但是现在,皇上又要防范自己的亲人,在很多人看来又要重蹈前朝的覆辙。

于公于私,曹志都要拼上一把。他在刚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感叹说:"哪有这样的高才,这样的亲族,不让他稳固根本辅助教化,而让他还去海角呢?晋朝的隆盛,岂不危险了吗?"他写了一封劝谏书,书中以周朝作比,说当年辅佐君主的王室,同姓的有周公,异姓的姜子牙,都是身在朝内,五世迎回封国安葬。现在陛下您身边有稷、契一样的贤臣,内有鲁卫这样的亲族,外有齐晋这样的藩辅。齐王就像周公一样,一定要留在朝内才能稳固根本,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总之,一番话把齐王司马攸夸上了天。在奏折递上去之前,曹志专门拿给自己的堂弟曹嘉看,曹嘉看完以后说:"哥哥你说的非常深刻。将来肯定会写入晋史,但现在肯定要受到责罚。"说得非常准确。

司马炎看到这份奏折以后,简直气得肺都炸了,说道:"曹志尚且不知我心,何况天下人呢!"司马炎心里肯定想,曹志呀曹志,看来当年你大爷迫害你老子的事,你还没吸取教训。可怜我对你一番知遇之恩,你到现在都为你爹感到不平。司马炎下令把国子监劝谏的一干人等捉了起来,罗织罪名下狱。不过因为曹志和皇上关系好,司马炎下令释放了曹志,让他免官回家。

不久,曹志又担任了散骑常侍,时间不长又遭遇母丧。曹志服丧期间悲伤过度,得了重病,变得喜怒无常。到太康九年(288年),曹志去世。曹志在历史上虽然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他的身份特殊,一生经历了两次最高统治者的皇位之争。第一次是自己的父亲和伯父争位,第二次是自己的君主和兄弟较量。通过他的劝谏,也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忠心。可惜的是,晋朝的忠臣太少了,要不然也不会在司马炎死后迅速衰落,四世而亡。

七步诗曹植的儿子在晋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场兄弟相争的悲剧!

晋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