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詩曹植的兒子在晉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場兄弟相爭的悲劇!

"七步詩"的故事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兒子,兩個人為爭奪世子位發生了矛盾。曹植的長處是文采好,而且是幼子,更得父親偏愛。曹丕則更善於籠絡人心,讓朝廷上的賢能之人為自己出謀劃策。最後曹丕戰勝了曹植,繼承了魏王的爵位和丞相的職務。

七步詩曹植的兒子在晉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場兄弟相爭的悲劇!

曹植

七步詩曹植的兒子在晉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場兄弟相爭的悲劇!

曹丕

曹丕上位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篡位,而是要好好懲罰一下這位不聽話的老弟。於是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來,否則就要處死他。詩的內容是兄弟,但不能出現兄弟的字樣。這明擺著就想害死曹植嘛。但曹植厚實的文學功底不是白給的,果然在七步之內做出了千古流傳的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詩曹植的兒子在晉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場兄弟相爭的悲劇!

七步詩

曹丕自然懂得其中的深意,也就沒再為難曹植,而是將他貶到了外地。這一年曹植30歲,先是被遷到晉州作安鄉侯,後來又遷徙做甄城侯。估計也就是在這前後,曹植有了他的第二個兒子曹志。由於曹植的長子早夭,他對這個兒子自然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在曹志出生的時候,曹植高興地說:"此保家之主也。" 曹志肯定是聽著自己父親的光輝事蹟長大的。估計他在聽到自己父親和大爺曹丕的奪媂之爭時,心裡肯定充滿了憤懣。曹丕死後,其子曹睿即位。曹植感到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不斷上書要求迴歸政治,言詞之間拳拳之心都可以使鐵石心腸的人動容。可惜曹睿太過於理智,嚴格執行了父皇曹丕在位時對曹家宗室一貫的監督防範政策。對於叔叔的種種請求,只給予表面上的嘉許,沒有任何起用的意思。父親的不得志肯定會時時表現不出,這在幼小的曹志心裡無疑種下了一顆很深的種子。

七步詩曹植的兒子在晉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場兄弟相爭的悲劇!

才子曹植

好在曹志很爭氣,在很年輕時就搞了一筆不小的投資,那就是認識了還未當皇帝的司馬炎。當時司馬炎正做撫軍將軍,皇帝曹髦被殺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司馬炎奉命去鄴城接常道鄉公曹奐登基。就在司馬炎到的這天夜裡,曹志去拜訪了這位未來的皇帝。兩個人從深夜一直談到天亮,司馬炎非常看好這位年輕的人才。

司馬炎稱帝后,曹家宗室整體被降爵,曹志也被從王爵降為了鄄城縣公。爵位雖然降了,但曹志的仕途之路開始起步。起初,司馬炎任命曹志為樂平太守,在任命詔裡把曹志好好地誇獎了一番。後來,曹志又陸續做了章武太守和趙郡太守。曹志可能是遺傳了他爹恃才傲物的品性,這位前朝皇室成員從來不好好辦公。史書記載,曹志從不把政事放在心上,白天在外面遊覽打獵,晚上朗誦《詩》《書》,以音樂美色自娛樂,當時見到他的人都不能準確瞭解他的才能。這種情況估計在當時很常見,因為當時士族中很多人都在信奉玄學,竹林七賢就是其中的代表。

咸寧年間,司馬炎又因為曹志乾的不錯,把他調到中央做散騎常侍、國子監博士,相當於皇帝身邊的顧問和最高學府的主管。曹志這下在皇帝身邊工作了,肯定更加志得意滿。有一次,司馬炎拿著一篇文章叫《六代論》問曹志:"這是你父親寫的嗎?"曹志說:"我父親寫的東西都在家存著呢,我回去查閱一下。"第二天,曹志告訴皇上不是曹植寫的。司馬炎又問:"是誰寫的?"曹志說:"據我猜測,是我的族叔曹囧寫的。因為我父親名氣太高了,所以他假託我父親的名字。"司馬炎聽了以後說:"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就多呀!"看來這種假託名人創作的現象自古就有,一直傳到今天也還在泛濫。後來還曹志改任國子監祭酒,主管大學之法和教學考試。

到了太康年間,真正讓曹志大放異彩的時候到了,那就是力諫司馬炎反對齊王司馬攸出藩。

七步詩曹植的兒子在晉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場兄弟相爭的悲劇!

司馬昭

事情還要從當年晉朝建立之前說起。司馬昭的長子是司馬炎,他的次子叫司馬攸,二人是一母同胞,年齡相差十幾歲。史書記載司馬攸,年少時就很聰慧,待到長大了清靜和氣公允,親近賢人,喜好施捨,愛好經典書藉,能寫文章,善於書信,被世人所稱讚。司馬攸的才氣名聲比司馬炎還大,深得司馬昭的器重。司馬師沒有兒子,司馬昭於是就把司馬攸過繼給哥哥當兒子。司馬昭還經常說:"天下是景王的,我百年後就傳位給司馬攸,算是把天下還給景王。"景王就是司馬師。

七步詩曹植的兒子在晉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場兄弟相爭的悲劇!

司馬攸

名眼人都看出來了,一場兄弟相爭的悲劇又要開始了。這回司馬攸的優勢可比當年曹植要厲害,他不僅才氣名聲超過了哥哥司馬炎,而且在孝行方面對司馬炎也有碾壓之勢。 司馬攸十歲時,他伯父也是他名義上的爹司馬師死了。司馬攸悲痛萬分,痛哭聲感動了周圍的人,都對他稱頌讚嘆。估計此時司馬昭是既憐惜,又滿意。等到了司馬昭死了以後,那可理不得了了,司馬攸哭得簡直是神魂癲倒,不醒人事。史書記載,司馬攸在服喪期間,悲傷痛心的程度遠超過了禮制,最後得拄著木杖才能站起來。手下人用稻米乾飯做成丸狀給他吃,司馬攸只顧哭不接受。後來連母親王太后都驚動了,王太后於是親自來開導兒子說:"孩子呀,萬一得了其他的疾病怎麼辦呀,你要多從長遠考慮,不能只守著這一個想法。"還不斷派人給司馬攸東西吃。後來這個重任落到了司馬嵇喜的頭上,嵇喜是嵇康的哥哥,和弟弟不同的是,嵇喜做了晉朝的臣子。他勸諫司馬攸說:"親人去世了,衣傷而不泯滅性情,這是聖人的教化。更何況大王您是宗室近親,擔任著輔佐進行的重任。普通人還要為了祖宗愛惜自己的性命,更何況您擔負著天下的大業。怎麼能沒有邊際的悲哀呢?"司馬攸終於被勸動了,吃了嵇喜送來的食物。嵇喜走後,司馬攸還對周圍的人說:"嵇司馬將讓我不忘居喪的禮節,得以保全區區之身。"都說出這樣的話了,可見司馬攸已經悲哀地神志不清,無限傷痛了。

七步詩曹植的兒子在晉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場兄弟相爭的悲劇!

司馬炎

比起弟弟的孝,司馬炎就顯得相形見黜了,自己既沒有顯赫的才名,也沒有感人的孝行,只憑借嫡長子的身份和部分元老大臣的擁戴當上世子,司馬炎心裡總是有些彆扭。不過,這位弟弟的人品和能力又是一流的,司馬炎也不好明目張膽地打壓他,只好大力任用。後來,司馬炎廢黜了魏國皇帝曹奐,自己當了皇帝,建立了晉朝。司馬攸被封為齊王,總管軍事,鎮撫安寧內外,沒在不歸附的,可以說是司馬炎很好的助手。

後來,司馬攸表現越好,司馬炎心裡就越顧慮。當司馬攸向哥哥彙報工作成績時,司馬炎表面高興的面旁裡面總是隱蔽著一絲的憂心,這種憂心註定越來越嚴重。

七步詩曹植的兒子在晉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場兄弟相爭的悲劇!

晉滅吳

司馬炎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培養接班人,只要他活著足夠長,把兒子培養成才,順利交接,也是沒有問題的。可上天就愛跟司馬炎開玩笑,他的嫡長子司馬衷竟是個智力有問題的人,說白了就是個白痴。有人會說了,你是皇帝,兒子多著呢,長子不行你可以培養其他兒子呀。這個想法很好,但是在當時的可行性非常低。原因有二:

1.司馬炎本人就是以嫡長子的身份才當上皇帝的。他要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就要保證這種嫡長子繼承的制度,否則就是告訴群臣,立太子要以德行為主,這不就直接說明了如果司馬攸當初繼承了皇位也是合法的嗎?自己的合法性就大大打扣。

2.晉朝開國初期,士族的勢力非常大,司馬家就是在他們的支持下才能改朝換代。士族肯定希望弱勢的君主即位,這樣才能好掌控,也更符合他們的利益。 隨著自己的年齡逐漸增大,這個難題還是不能很好地化解。司馬炎於是只能對自己的弟弟下手了。他於是以魏國的舊制為憑,讓封王出藩,意思就是說讓所有的王都到自己的封地去,離開中央。司馬攸的封號是齊王,按規定要到齊國去。這樣就可以削弱司馬攸的勢力,為自己兒子將來登基提供一個穩定的局面。

七步詩曹植的兒子在晉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場兄弟相爭的悲劇!

宮女

詔令一出,整個天下都炸窩了。大臣們紛紛出面挽留司馬攸,說齊王忠孝仁義,德高望重,將來會是周公再世,要留在朝內才行。有兩位大臣甚至把自己老婆派來求情,一個叫王濟,一個叫甄德,這兩個人都娶了司馬炎的姐姐。於是兩位公主都來求情了,她們哭著跪在大弟弟面前,為二弟弟求情。司馬炎氣不打一處來,但又不能對自己的姐姐發飆。於是他轉身回到裡屋,生氣地說:"王濟、甄德這兩個人想幹什麼,我還沒死呢,就派老婆來哭喪!"於是把這兩個都貶出了朝廷。

就在這種情況下,國子監的眾官員也加入了勸諫的行列,這回我們的主人公曹志開始大放異彩了,他牽頭上諫。曹志為什麼要勸諫呢,其實也是為了忠於國家。

1.曹志對父親曹植與伯父曹丕奪嫡的事肯定非常熟悉,他又親眼目睹了父親身為宗親,滿腹才學,但在前朝始終鬱郁不得志的情形。現在看到齊王司馬攸又面臨相同的處境,父親當年被四處遷徏的那一幕又出現在了眼前,從感情上說,曹志也要幫齊王。

2.曹魏時,皇帝為了防止宗室篡位,對皇室成員的防範是非常嚴格的。以致於在司馬氏奪權時,沒有一位宗親能起兵勤王。到了晉朝,吸取了前進教訓,大力作用諸王。但是現在,皇上又要防範自己的親人,在很多人看來又要重蹈前朝的覆轍。

於公於私,曹志都要拼上一把。他在剛聽說這個消息的時候,感嘆說:"哪有這樣的高才,這樣的親族,不讓他穩固根本輔助教化,而讓他還去海角呢?晉朝的隆盛,豈不危險了嗎?"他寫了一封勸諫書,書中以周朝作比,說當年輔佐君主的王室,同姓的有周公,異姓的姜子牙,都是身在朝內,五世迎回封國安葬。現在陛下您身邊有稷、契一樣的賢臣,內有魯衛這樣的親族,外有齊晉這樣的藩輔。齊王就像周公一樣,一定要留在朝內才能穩固根本,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總之,一番話把齊王司馬攸誇上了天。在奏摺遞上去之前,曹志專門拿給自己的堂弟曹嘉看,曹嘉看完以後說:"哥哥你說的非常深刻。將來肯定會寫入晉史,但現在肯定要受到責罰。"說得非常準確。

司馬炎看到這份奏摺以後,簡直氣得肺都炸了,說道:"曹志尚且不知我心,何況天下人呢!"司馬炎心裡肯定想,曹志呀曹志,看來當年你大爺迫害你老子的事,你還沒吸取教訓。可憐我對你一番知遇之恩,你到現在都為你爹感到不平。司馬炎下令把國子監勸諫的一干人等捉了起來,羅織罪名下獄。不過因為曹志和皇上關係好,司馬炎下令釋放了曹志,讓他免官回家。

不久,曹志又擔任了散騎常侍,時間不長又遭遇母喪。曹志服喪期間悲傷過度,得了重病,變得喜怒無常。到太康九年(288年),曹志去世。曹志在歷史上雖然只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但他的身份特殊,一生經歷了兩次最高統治者的皇位之爭。第一次是自己的父親和伯父爭位,第二次是自己的君主和兄弟較量。通過他的勸諫,也可以看出他對國家的忠心。可惜的是,晉朝的忠臣太少了,要不然也不會在司馬炎死後迅速衰落,四世而亡。

七步詩曹植的兒子在晉朝竟然又目睹了一場兄弟相爭的悲劇!

晉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