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历史的西亚四大战役

曼奇科特战役

影响世界历史的西亚四大战役

战役背景:

阿拉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争夺小亚细亚,公元1071年伊始,亚尔斯兰再次袭扰拜占庭的东方边境,而他的老对手罗曼努斯皇帝也再次带着主力部队前往东方前线准备与其决战。

战役经过:

当亚尔斯兰十万火急地驰援曼奇克特时候,罗曼努斯还对敌人主力动向一无所知。这也使得他做出了分兵的决定——这是他在整场战役中犯下的最致命的错误。罗曼努斯分出了一部分法兰克佣兵去攻打南方的基拉特要塞,自己则亲率本部人马攻打曼奇克特要塞。更加要命是,罗曼努斯还向基拉特方向派出了精锐的重装步兵部队作为增援,力图分兵快速拿下两座要塞,待到攻破要塞之后再与塞尔柱主力决战。罗曼努斯的战略并无大错——在他的情报中,塞尔柱的主力大军还远在天边。只可惜,敌人往往并不会按照指挥官的剧本行动。直到数日之后,在基拉特要塞的前卫部队被伏击全军尽末,罗曼努斯这才意识到塞尔柱人的大军已经近在咫尺,而他尴尬的发现,自己正面临着进退维谷的窘境:基拉特围攻业已失败,失去了支援的价值,而此时撤退,将面临着塞尔柱人的穷追不舍追击,而负责攻打基拉特的两位将领早已带着佣兵与重装步兵部队逃之夭夭,一路向马拉蒂亚撤退,而最关键的是,他们连亚尔斯兰主力出现的消息都没有传给罗曼努斯,亦或是与皇帝结怨深重的杜卡斯家族有意而为之,亦或是仓皇逃窜间无意的失职,这只部队的不作为直接的影响了整场战役的胜负以及帝国之后的百年国运。1071年8月19日,东罗马帝国于曼奇克特战役中惨败于塞尔柱帝国,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皇帝罗曼努斯也惨遭俘虏,面对被拖到大帐内的皇帝,亚尔斯兰狠狠将脚踏在他的脖子上。

战役影响:

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在突厥人面前毫无阻挡,全面沦陷已经是时间问题。

尼科堡战役:

影响世界历史的西亚四大战役

战役背景:

14世纪后半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的脚步在南巴尔干半岛不断加快。匈牙利人试图在保加利亚地区阻挡奥斯曼君主们扩张的野心,结果以失败告终,反而引来了苏丹们关注的目光。此时的拜占庭帝国还占有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围的海岸线部分,希腊南部和一些爱琴海岛屿上。

卢森堡大公西吉斯蒙德开始向西方的基督徒求援,同时求援的还有君士坦丁堡那位四面楚歌的拜占庭皇帝。在得到西方的十字军援助之后(史称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西吉斯蒙德在1396年发动了第二次保加利亚战役。西方联军跨过多瑙河,攻克了Widdin 和Rahova,杀光驻守的土耳其军队,然后向中保加利亚最大的城市尼科堡前进。然而之后西方联军缓慢的速度使得土耳其人有充足的时间做出反应。巴济扎得命令其驻欧洲军队在亚洲主力到来前不得擅自出击,他自己则召集亚洲军队跨过达达尼尔海峡并最终在军事重镇安德里亚那堡集结起自己的全部力量。之后奥斯曼君主,“雷神之锤”巴济扎得率领军队通过强行军逼近尼科堡。

战役经过:

1396年9月25日,西吉斯蒙德计划是先用自己的弓箭轻骑兵进攻,在扫清道路并且确定奥斯曼主力位置以后再投入强大的十字军重骑兵。但狂妄的法国骑士却不肯接收这一安排,声称他们不远千里跑到这里来不是为了当后卫的。以法国骑士为主的6000十字军骑兵丢下匈牙利军队直接向奥斯曼军队的第一道防线发起了进攻。法国骑士以及大部分日耳曼骑士一直战斗十分英勇,但巴济扎得从侧面发起的攻击狠狠分割了战场,使十字军骑士团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平心而论,不到6000人的法国骑士与10倍于己整个奥斯曼军队(除了土耳其人的盟军塞尔维亚重骑兵)进行了交战,还打得难解难分,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 但整个战斗过程中,西吉斯蒙德率领的基督教联军主力都没有及时跟上来,当他们跟上来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又一场的惨败,多瑙河上血流成河。

战役影响:

随着奥斯曼帝国在尼科堡的胜利,奥斯曼帝国迅速加强了其在占领地区的统治。战役后,巴济扎得并没有如他的追随者所期望的立即进攻北方国家,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巩固奥斯曼的统治上。维地亚被替代,原来的统治者约翰 斯特什米尔被做为俘虏送到安拉托利亚。他的小王国被帝国兼并。维地亚和尼科堡的要塞建设得到加强。整个下多瑙河南岸迅速被穆斯林移民淹没。然后,君士坦丁堡已经近在脚下。

安卡拉战役

影响世界历史的西亚四大战役

战役背景:

1396年,奥斯曼苏丹巴济扎得在尼科堡战役中打败了欧洲联盟——十字军,这更奠定了伊斯兰教在中东地区的势力。巴济扎得甚至认为自己是“天下之主”,完全不把周围的国家放在眼里。

与此同时,蒙古地区的帖木儿也建立了自己的帝国。这支来自草原的伊斯兰大军席卷了亚洲的大部分领土,征服了巴格达、阿勒颇和大马士革之后,开始率军入侵奥斯曼帝国。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战,胜利的一方将成为中东之王,失败的一方必将坠入永不可翻身的囚牢。历史上唯一一次亚洲王者之会战,于1402年7月20日,两只亚洲“雄狮”率领他们的部队在安卡拉北部的赤布哈巴德相遇。

战役经过:

奥斯曼人与帖木儿军队的大决战是从清晨6时左右开始的。双方的部队一进入阵地,很快就完成了排兵布阵。巴济扎得亲率奥斯曼人的主力部队加尼沙里兵团坐镇中军,左翼是由欧洲征集而来的基督教雇佣军,右翼则是由新近被征服的小亚细亚东部突厥诸公国将士组成的联军。针对巴济扎得的阵法,帖木儿也把自己的军队分为左、中、右三路,并由自己统帅中路的蒙古铁骑军,以对付奥斯曼人的加尼沙里兵团。上午10时左右战鼓频擂,旌旗挥动,杀声震天,双方共40万将士挥戈上阵。奥斯曼人的步兵首先冲上前去,同帖木儿的士兵展开厮杀,震耳的冲杀呐喊声连成一片。两军将士厮杀正酣,奥斯曼人军中陡然发生变故。原来是巴济扎得右翼部队那些新近刚刚降伏过来的小亚细亚东部突厥诸国将士组成的联军,看到自己的故主正战斗在帖木儿的麾下,便纷纷临阵倒戈投靠到原来君主的战旗下,会合帖木儿的蒙古铁骑军一起冲向奥斯曼军事态的骤然变化对于巴济扎得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

同时,帖木儿远征印度时带回来的32头战象也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这些受过战斗训练的庞然大物,在两军阵前横冲直撞,踩死踩伤无数奥斯曼人士兵。尤其是那些受了伤的战象更是凶猛疯狂,怒吼咆哮地直冲奥斯曼人军中,正所谓一象威力抵千军。在那些疯狂咆哮的巨兽面前,奥斯曼人骁勇善战的加尼沙里军团也黯然失色了。为了激励士气,挽救战局,孤注一掷的巴济扎得骑着他那匹黄骠战马,挥舞着战刀,亲自带领着奥斯曼人军中最勇敢的将士冲入敌阵,舍命拼杀,浴血奋战,试图反败为胜,转危为安。虽然,在巴耶塞特一世身先士卒的精神鼓舞下,奥斯曼人前仆后继英勇杀敌,并且数度攻入帖木儿军队的大营中,锐不可当,但是在帖木儿凶猛彪悍、骁勇异常的蒙古铁骑军面前,精锐逐渐丧失殆尽的奥斯曼人有些深感不支,即将败下阵来。

当夕阳下山的时候,奥斯曼人军队的防线已经完全崩溃,土崩瓦解了。在帖木儿蒙古铁骑军的追杀下,奥斯曼人基本被歼,死伤无数。在溃逃中,巴济扎得被生擒,昔日叱咤风云的一位英雄人物,今日成了帖木儿的阶下囚。

战役影响:

安卡拉一战,土军几乎全军覆没,此战失利后,奥斯曼帝国从此国势日衰,帝国内部危机加深,被迫推迟了对拜占廷帝国及欧洲的扩张。帖木儿虽然获胜,但自己也是元气大伤,最终在远征中国的路上暴病而亡。

萨卡里亚战役

影响世界历史的西亚四大战役

战役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参加德国、奥匈帝国的轴心国集团,遭到惨败。战后,获胜的协约国集团占领了大片土耳其国土,土耳其面临被瓜分的危险。1919年5月,刚打完达达尼尔战役的凯末尔将军来到民族解放运动中心安纳托利亚地区,联合全国救亡组织,成立土耳其民族代表委员会,领导民族解放运动。凯末尔将军呼吁人民“用鲜血保卫每一寸土地”,并庄严宣誓:“不胜利,毋宁死”。

战争经过:

1921年8月23日,希腊军队7.5万人,装备300门大炮,3000挺机枪及少量骑兵,在康斯坦丁的直接指挥下,向萨卡里亚河东的土军前沿阵地发起进攻。土军经过休整,战斗力有所增强,虽然只集中了5.5万人,160门大炮和280挺机枪,但骑兵数量却有5000人以上,而且有萨卡里亚河东防御阵的依托。土耳其人感到已无路可退,决定在此与希军拚死一战。

战役在南北100百公里长的地带展开,双方士兵几乎怀着同样坚定的决心投入了这场厮杀:一方面希腊人在为几个世纪梦想的实现而战,另一方面土耳其人则在为本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战役开始之初,土军很快就发现希腊人南翼的兵力极为雄厚,并意识到战线过长对于兵力不足的土方极为不利,于是主动收缩左翼,部队撤至安卡拉南部只有50公里的阵地上防守,同时又从西部防线抽调一部分兵力,支援已经变为南线的左翼。希军的战略意图虽被识破,但他们凭借数量上的优势,很快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土军在希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几乎支撑不住,有些防线被突破,有些阵地之间的联系也被切断。

但土军全体官兵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希军进攻,终于使之成为强弩之末。凯末尔抓准时机,下令向敌军力量薄弱的左翼发起反攻。精疲力尽的希军,措手不及,无法组织有效抵抗,只好向南撤退。凯末尔继而下令全线发起总攻,至9月10日希军终于被击溃。土军乘胜追击,9月13日将希军逐出萨卡里亚东部地区,随后又渡河向厄斯基色希尔方向实施追击。至此,历时22天的萨卡里亚战役以土军大获全胜而告结束。

战争影响:

土耳其共和国成功建立,土耳其的国王和宗教领袖被取消,土耳其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影响世界历史的西亚四大战役

我们可以看到,四大战役奥斯曼帝国虽然赢多输少,但打到最后还是差点亡国,现代土耳其仅从奥斯曼帝国约5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继承了78.36万平方公里,彻底从一个超级大国,沦为了二流小国。上个世纪奥斯曼帝国被称为“西亚病夫”,中华帝国被称为“东亚病夫”,这使得我们充分认识到,国家虽大,忘战必危,国家虽强,好战必亡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