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那麼有威脅性,爲何戰敗後沒有被處死?

用戶65104293040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關於中西方國情的觀念問題。

按照我國古代幾千年人那一套觀念,不論你曾經地位再高,盛名再顯赫,成王敗寇,一旦輸了就得為人魚肉,忍受勝利者的各種蹂躪踐踏。

特別是在戰爭上,投降或者戰敗的一方,勝利方都會視其威脅性採取相應的措施,特別是曾經昔日的宿敵,更是講究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倒是有玩寇慘敗的例子比如春秋的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這是華夏的文化觀念傳統。


而歐洲則不同,歐洲人在打仗上是不殺降俘的,乃至除了影響極其惡劣的人,它們都不會輕易殺掉罪犯,這是他們引以為豪並且一直抨擊我們人權的一個大話題,這與國情有關。對歐洲士兵來說讓他們投降的原因有時候就是一盤通心粉,所以我們會發現歐洲戰場上動輒會有投降的士兵,局勢逆轉十分之快,比如拿破崙第一次戰敗後偷偷回到巴黎,起初只有700士兵,但是不到20多天,馬上擁有了幾十萬的軍隊,這些軍隊成員大多是臨陣倒戈的士兵。


其次,我們要考慮拿破崙在法國的威望,他是法國人民的領袖,是他們精神與肉體上的領導者。拿破崙雖然戰敗,但法國人民對其的信仰仍在,乃至甚至每一個法國人都以曾經是拿破崙的子民而感到驕傲與自豪,因為這位昔日的雄主曾帶領他們國家踏遍了歐洲大陸的每一片土地,並且這位領袖曾經更是一位愛國愛民的偉大人物,這份凝聚力,不是後來波旁王朝的強權復辟所能比擬的。也就是說法國幾乎每一位百姓都堅信,雖然他們的領袖戰敗被流放了,但是正如他每一次的高歌回來一樣,只要知道領袖還活著,就還有希望,他們能做的就是休養生息靜靜地等待領袖的回來。


拿破崙在法國恐怖的凝聚力與號召力從他第一次戰敗後回來,幾乎所有派去討伐他的法國軍隊都臨陣倒戈就知道了。所以說,這樣一位領袖,活著比死了更好。一旦反法同盟殺了拿破崙,他們將面對法國如洪水一般的暴動,這不是想要息事寧人靜靜地從法國人懷裡獲取法郎的每一位反法同盟成員所願意看到的,並且還將受到每一位法國人的無休止的忌恨乃至報復,因為他們殺了他們心中的英雄,這種局面想想就頭疼。退一步來說,拿破崙曾經也是皇帝,殺掉皇帝也會讓他們同為君主的威嚴降低,這樣顯得皇帝也太掉個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成他們也是為了他們君主威嚴神聖不可侵犯。

(油畫:滑鐵盧戰役)

最後,可以這麼說,歐洲大多數王國之間都有某種直接或者間接的姻親乃至是血緣關係。比如打敗拿破崙的反法同盟,大多數國家就存在姻親關係。比如我們說拿破崙的第二任老婆瑪麗.路易絲即法國皇后就是歐洲的寡頭曾經的老羅馬帝國之一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的女兒,作為反法同盟的一員,要奧地利去殺掉拿破崙這位女婿,總歸不忍心。

即使鑑於以上種種,拿破崙在1815年戰敗流放聖赫拿島時,為了掩人耳目不讓法國人知道除去歐洲一大威脅,最後他還是被人用慢性毒藥殺害了。


(拿破崙之死)


不書公子


事實上,當拿破崙被流放到距離歐洲7000公里之外的聖赫勒拿島之後,只要英國海軍還掌握著制海權,他本人的危險性實際上已經被消除了。不過,對於1815年再次戰敗後,為何拿破崙手下的將領紛紛被追究,但本人卻沒有被審判和處決,反而得到較好的待遇,倒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1815年滑鐵盧戰役後,第二次復辟的波旁王朝一改1814年第一次復辟後相對寬鬆的施政方針,對於百日王朝期間跟隨拿破崙的元帥將領展開清算,繆拉元帥和內伊元帥被處決,格魯希元帥被複闢王朝政府通緝,被迫出逃美國。就連在百日王朝期間沒有參戰,但支持拿破崙的達武元帥,絮熱元帥等人也被剝奪貴族頭銜和軍權,流放至外省。

相比麾下將領,拿破崙本人的待遇要好很多。雖然他在第一次流放地厄爾巴島上捲土重來,違背了1814年《楓丹白露和約》中有關退位的承諾,並在滑鐵盧戰役中再次戰敗,但所受到的懲罰不過是被剝奪名存實亡的皇帝頭銜,身份由厄爾巴小島的統治者變成了遠在七千公里之外的聖赫勒拿島的被監視居住者而已。事實上,拿破崙在聖赫勒拿島,有自己的府邸和僕從,也有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權利,除了不得離島之外,擁有普通富人的生活水準。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反法聯盟會善待拿破崙?

筆者以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歐洲傳統貴族政治文化的影響,在當時的歐洲貴族文化裡,君主可以在戰場上戰死,但不可以被逮捕、審判和處刑。因為審判和處刑會極大地損害君主的尊嚴和安全。一旦開此先例,歐洲所有君主的安全和尊嚴都會受到威脅。因此,近代歐洲歷史上君主受到審判和刑法往往發生在共和派掌權的時代,比如17世紀英國內戰中的查理一世,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中的路易十六,以及20世紀初俄國革命後的尼古拉二世,都是被本國共和派革命者所審判處刑的。

1815年的歐洲,正是保守主義迴歸的年代,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中被衝擊的歐洲君主重新掌權,企圖恢復革命前的政治和社會秩序。拿破崙本人儘管被很多歐洲貴族視為僭主,但他的皇帝頭銜已經在外交條約中被歐洲主要君主國所承認,還曾經迎娶哈布斯堡王朝的約瑟芬公主,這意味著他已經被歐洲傳統貴族社會秩序所接受。在1815年後全面轉向保守的歐洲政治氛圍下,拿破崙自然不會被審判和刑罰追究。


昭楊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菜了吧,拿破崙就是被害死的。

資料這麼寫:一位加拿大富商本·韋德爾,向法國《快報週刊》表示,他要拿出50萬美元獲得了拿破崙的一些頭髮。

韋德爾稱,拿破崙是在聖赫勒拿島被囚禁期間由於長期砷中毒而致死。韋德爾把拿破崙的幾根頭髮標本送到英國的實驗室進行過科學化驗,並得到FBI的確認。化驗結果表明,在拿破崙的頭髮中砷含量非常高。為此,韋德爾撰寫了《拿破崙是否因中毒而死?》一書,法國參議院還就此舉行一次會議,邀請有名望的法國專家發表意見。



在1995年,韋德爾成立了國際拿破崙協會,專門從事對拿破崙的研究工作。砷是一種有毒的化學元素,而它的化合物就是砒霜,砒霜是劇烈的毒藥。普通人頭髮中含砷量極低,而拿破崙頭髮中的含砷量比正常人頭髮的含量高出多倍,化驗結果無疑支持了韋德爾的觀點。


後來,美國聯邦調查局和法國巴斯德大學又對拿破崙的頭髮進行了分析,從中發現了相當數量的砒霜。這一結果再次證實了拿破崙“中毒”的說法。

自然後來又有人說砒霜不是致死原因,但毒物分析結果是明白無誤的。

因拿破崙在法國人民心中位置太高,不便於公開處死,只能暗殺。


薩沙


拿破崙到底有多危險?1815年3月1日,原先被反法同盟軍流放到地中海小島上的拿破崙帶著700士兵回到法國了……結果新法王路易十八派出的,不管是士兵,還是文武大臣,全都陣前倒戈,全民歡迎拿破崙迴歸……僅僅20天后,拿破崙就擁有了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願軍,路易十八隻能倉促出逃……這對於歐洲各國來說,不亞於世界末日的消息。

所以,也正是由此,拿破崙在法國民眾心中無可匹敵的權威,以及他在歐洲政治平衡中的重要性,同時也保住了哪怕自己再是一顆“原子彈”,也必須活著的“使命”。當然我們還可以具體的列個條子說一下。

一:在拿破崙的第一次失敗中,反法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退位。當然,我們除去其他各國的政治考慮以及拿破崙在法國人民心中的威望等複雜因素,單要求拿破崙“無條件投降”一個就足以換他的“小命一條了“。

畢竟如果反法同盟軍說,必須交出拿破崙的屍體,那很可以預見1814年的3月31日,整個巴黎會成為一片血海,而同盟軍的犧牲也會量級上升(這跟當初溥儀退位差不多,而且溥儀不也很危險,搞了復辟麼)。所以拿破崙第一次失敗,人家明明知道他很危險,卻不能除之後患的原因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一個就在這裡。他是各方勢力平衡的關鍵,同時也是傷亡最小化的先決條件。(其他的比如說和各國皇室政治血緣的聯姻,那其實都是次要的了,也並不需要怎麼展開講,瞭解一下就行)

二:在拿破崙第二次失敗後,也就是滑鐵盧戰役的失敗,雖然法國人民依舊坑求拿破崙再戰,但是拿破崙深知自己已經不可能贏得勝利了,於是決定宣佈退位,投降。按理說,這次拿破崙搞出了這麼大動靜,讓反法聯軍,特別是作為主力部隊的英普聯軍損失慘重,按理說英國人絕對有將之“絞刑”的理由。

但是拿破崙這個人,魅力高啊,雖然陣營不同,可是有鐵粉,那就是當時的英格蘭統帥威靈頓公爵,而支持處死拿破崙的人自然也有,普魯士的部呂歇而和喪家犬法王路易十八(這回是不管你無條件還是有條件投降,都要被處死了)。

不過關於威靈頓這邊不支持處決拿破崙的說法,有的是認為當初在滑鐵盧戰役中,拿破崙的一顆炮彈不偏不倚把威靈頓的頭號副手,他在英國競爭力最大的恩布里奇伯爵(據說還睡了他弟弟的老婆)一條腿給炸了,由此心懷感恩。

開玩笑~不管這個事情是真是假,對於一個政治老手來說,怎麼可以讓感情左右自己的理智。而威靈頓真正的目的還是讓歐洲大陸保證一個分裂的姿態,或者是威脅,而隔著英吉利海峽的英國可以安穩發展。不管拿破崙流亡哪裡,只要法國或者普魯士有什麼不利於英國的小動作,威靈頓完全可以把拿破崙接回來。所以基於權力的平衡,以及各懷鬼胎的政治鬥爭面前,拿破崙最終還是被英國給保下來了。而事實也同樣了證明威靈頓公爵的先見之明。


三觀粉碎機


拿破崙滑鐵盧失敗後沒有被處死的原因,我來講幾點自己的看法。


第一,在歐洲沒有殺俘殺降的傳統。跟我國曆史上很早就建立了中央統一的集權制國家不同,封建制在歐洲有著近千年的傳統。打仗是貴族們的專利,軍隊都是僱傭軍。戰爭是一個賺錢的買賣。一場戰役結束後,勝利者並不會為難投降被俘的人,因為他們大多是都是貴族,只要支付恰當的贖金就會被釋放。


第二,無論當時歐洲各國的王室們是否承認拿破崙,拿破崙通過強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女大公瑪麗路易斯


,已經躋身於歐洲王室的圈子,同各國王室之間也是有著姻親關係的。作為歐洲王室盟主的哈布斯堡家族是不會做出,殺掉拿破崙這個女婿,來抹黑自己的。

拿破崙與瑪麗露易斯之子,拿破崙二世又稱羅馬王。


第三,拿破崙是主動退位投降的。但是他的軍隊士兵和將軍們還在。處死拿破崙,必將造成拿破崙手下的軍隊和將軍們的極大反彈,加之通過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法蘭西人民的民族意識已經覺醒,反法同盟,將無力鎮壓法國,
這些勢必造成歐洲的長時間動盪,這是各國都不想看到的最壞的結果。


智行合一


拿破崙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天才,締造了法蘭西第一帝國,先後和英、普、奧、俄等國,打贏了五十多場大小戰役,並且讓除英國外的所有歐洲國家悉數臣服,1814年退位,1815年法軍滑鐵盧戰敗,拿破崙被放逐到厄爾巴島直到病死。

拿破崙為什麼沒有被處死,我們上面已經說了,法軍再次戰敗是1815年,拿破崙主動退位是在1814年,之所以成立反法聯盟。主要是遏制法國的領土擴張,當時歐洲正在開始革命,反法聯盟的國家,沙皇俄國,英國,普魯士,奧地利都是封建君主國家,拿破崙已經稱帝,歐洲革命就是為了推翻封建君主制,殺了拿破崙對自己國家統治不利。

拿破崙也許風評不是那麼好,但是他帶領法國走向了強盛這也是事實,雖然國民對他也有不滿,但是本質上他的退位還是被反法聯盟逼迫導致的,法蘭西國內,民眾始終還是很尊敬他的,另外前面說到拿破崙除了偶爾的失誤,基本上可以說戰無不勝的,即便是在敵對的陣營,很多貴族也是十分尊敬拿破崙的,另外滑鐵盧的失敗法國以少敵多,即便輸了也讓聯軍損失慘重,聯軍贏得也不那麼光彩,所以也沒有太過分想處死拿破崙。

後來拿破崙死後,法國將他的遺體迎回巴黎,法國政府在巴黎榮譽軍人院為他舉行了隆重大葬禮。


玄坤


有些人的存在就是一個傳奇,不容侵犯。


拿破崙的一生都很傳奇,他作為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皇帝。從一名基層軍官做到攪動歐洲大陸的王者,無論是在歐洲,還是世界歷史上都留下濃厚的一筆。



他曾經率領著法國鐵騎,兩次橫掃歐洲大陸,幾乎所有歐洲君主都很怕他。然而在拿破崙失敗之後,並沒有一個君主站出來要把他處死。經歷了滑鐵盧一戰後,他也只不過是淪落一個流放的下場。

拿破崙雖然在滑鐵盧之戰中失敗,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還有一大批人是拿破崙的死忠粉。就算拿破崙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依然有很多人試圖去救他。而且法國國王也不敢公開處死拿破崙,因為之後很可能造成他的王位不穩。


歐洲的各國君主也同樣不願意,因為拿破崙是他們的砝碼,可以用來鉗制法國國王。法國國王為了能讓自己重回王位,之前可是向歐洲各國君主承諾了很多條件。倘若拿破崙被處死,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要挾得了法國國王。

但是讓各國君主意外的是,他們低估了拿破崙的號召力與政治能力。沒想到被流放後的拿破崙,可以再次返到歐洲政圈,並且讓歐洲政壇晃了一晃。這也就有了第二次流放,並且準備把拿破崙毒死,對外宣稱病逝。


拿破崙雖然軍人出身,但是坐到了法國貴層面。當時法國對於貴族非常尊重,就如同我們的皇族一般。其實歐洲很多人對於拿破崙非常崇拜,就像我們後世很多人對於秦始皇崇拜一樣。冷不丁的要處死他,還是很多人都不願意看到的畫面。


史之策


為什麼不會被處死,這是因為教廷和世俗政權都不會允許有人處死他。

拿破崙是受到教廷冊封的合法的法蘭西皇帝。

西方的國家政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宗教權利高於世俗權利,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四個字---“君權神授”,那麼誰能代表“神”?當然是教廷。

因此在歐洲所有國家的國王,不管大小,在繼位時都必須要得到教皇的冊封,才能合法的成為皇帝,如果沒有受到教廷的冊封,那就是非法,會受到教廷統御下的所有歐洲國家一致討伐。

同樣,一個國王,他如果繼位時受到了教廷的冊封,那麼就意味著他已經得了“神”的認可,他對於國家的君主權已經得到“神的承認”,這樣的一個人,教廷是不會允許他被其他的國家處死的,因為這回損害教廷的“威嚴”以及教廷做出授權的“嚴肅性”。

而拿破崙就是這樣的一個君主,他在統一法國之後,得到了教皇的認可,被冊封為“法蘭西皇帝”。雖然拿破崙對羅馬教廷並不尊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拿破崙沒有受到神權的保護。

因此這樣的一個人,西方國家任何一個君主都是無權處死拿破崙的。不然就是褻瀆神權,會受到教廷以及教廷冊封各國國王的敵視。


拿破崙雖然戰敗,但是在法國仍然擁有無與倫比的威望,處死他只會徹底激怒法國。

拿破崙時期的法國是是歐洲第一陸上強國,這樣的國家,其戰爭潛力極為深厚,不是一次兩次失敗的戰爭就可以打垮的。

雖然拿破崙在萊比錫會戰中戰敗,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法國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重新反擊,主要還是繼續戰鬥下去的話,誰勝誰負還難以預料,但是可以預料的是,不管輸贏哪一方都將會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如果打到那種程度,只會徒增毫無意義的傷亡,而對於交戰雙方來講這是沒有必要的。

同時在進入工業化革命以後,歐洲各國的民族意識幾乎都已經全部覺醒,這個時候,已經不可能通過處死敵國君主和佔領敵國領土的手段,來達到吞併某一個國家的目的

而且法國實力這麼強,不管哪個國家都沒有實力也沒有膽量敢於去吞併這個國家,那麼這樣一個國家的君主一旦被某一個國家抓住斬首,那必定會激怒整個國家,逼迫他們重新武裝起來與敵人來一場魚死網破的戰爭。與其這樣,還不如干脆將拿破崙流放,這樣既表達的戰勝國的高姿態,又避免了戰爭進一步加劇,兩全其美。當然了,拿破崙想要不死,法國必然要付出慘重代價,這就是後話了。

拿破崙被流放,是當時的歐洲大環境的需要。

所以,我們可以明白,在當時的歐洲,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並不是很激烈,基本上都是一戰定勝負,然後大家坐在談判桌上通過談判來獲取自己的利益。這對於當時剛剛起步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因為在資本主義經濟時代,國土和人口已經不在是戰爭的唯一目標,更大的目標則是繁榮的市場和寬鬆的經濟環境。

如果在這個時候,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打得你死我活,最後都變成一片廢墟,那麼這樣的環境會嚴重的制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對於當時的歐洲工業生產以及資本經濟發展是嚴重不利的。

所以說當時的拿破崙之所以沒有被斬首,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的需要,也是政治和宗教的需要。


落下m


一是歐洲各國不處決君主,二是戰後歐洲制衡的需要。

我們現在提到歐洲的君主專制都要提到一個詞,“君權神授”,這個詞放在古代中國的語境下往往被解讀為秦始皇刻在傳國璽上的那八個大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意思是皇帝是得到上天的准許來統治塵世。但在中世紀乃至近代的西方,相比較古代中國這種泛神教式的“受命於天”、“天命昭昭”,西方君主的“君權神授”要確定的多,那就是從查理曼受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開始一直延續下來的,各國君主在登基時都要照葫蘆畫瓢走一趟過場的,由羅馬教皇(特指天主教國家,英國這樣的新教國家並不是,俄國這種東正教國家則由大牧首主持)主持的加冕儀式。


受到教皇祝福的國王或皇帝即被稱為上帝在塵世中的代言人,自然具有了統治合法性。在這種情況下,西歐各國中世紀及近代以來的王國戰爭,由於都是“上帝的代言人”之間的殺戮,因此雙方一般不殺害對方的國王。畢竟俗話說得好,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今年我放了你一馬,明年你也要放我一馬,大家都是“上帝的代言人”,何苦跟自己過不去。在這種情況下,法國皇帝拿破崙儘管對教皇庇護七世棄若蔽屐,但是作為“上帝的代言人”之一,自然也處於不被殺害的行列之中。這是拿破崙未被處決的原因一。

第二個原因則是戰後歐洲制衡的需要。事實上滑鐵盧戰役之後,普魯士軍隊老將布呂歇爾鑑於滑鐵盧一戰普軍被拿破崙麾下部隊打得非常慘,加之之前法軍兵團在普魯士境內鬧得雞飛狗走蹂躪多年,在和英軍統帥威靈頓見面時,一定要打進巴黎把拿破崙送上斷頭臺。威靈頓後來在回憶錄裡寫道:“布呂歇爾要把波拿巴處決,但我勸他不要幹這種蠢事”。究其原因,在於戰後歐洲所形成的維也納體系極其需

要在外國刺刀下復辟的肥頭肥腦的路易十八來兌現其一系列利益承諾,而英國出於自身大陸均勢政策的需要,又非常希望能保留拿破崙作為其後手使用。這樣,路易十八在拿破崙這位極富個人魅力且幾乎戰無不勝的國王的威脅下,在對外政策上必須時刻考慮到歐洲其它國家的利益,而英國則可以通過長期軟禁拿破崙,在必要的時刻將其作為一枚可用的棋子去攪動歐陸風雲。以上諸多因素綜合作用起來,結果就是皇帝陛下被流放聖赫勒拿,並終老於此。

以上,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探討。如果贊同我的回答,也歡迎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及時收到更多回答。


軍武次位面


不處死拿破崙,是有多方面的考量。

一是因為,拿破崙是當世偉人,自從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幾乎再沒有出現過這樣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拿破崙在法國國內,甚至敵對陣營中的貴族和軍官中,都有著很高的聲望。殺了拿破崙,很有可能會引起民變。

另一方面,還與當時的局勢有關。當時的歐洲實際上處在一種均勢格局中,法國、普魯士、奧地利、英國和俄國都是大玩家,誰也沒法一家獨大;拿破崙最有希望,但是被打敗了。如果殺了拿破崙,法國被過分削弱,就會打破這種平衡。

而且當時歐洲已經開始資產階級革命,七皇同盟不會不知道,和拿破崙的矛盾與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可以說微不足道。因此不殺掉法國皇帝,也是為了自己之後考慮。

拿破崙和希特勒是不一樣的,雖然都很有能力,但是拿破崙是偉人,後者只是狂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