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中國車市的「寒冬」

2018年,中國車市負增長已幾無懸念。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車市連續增長17年的記錄,將會在這個冬天被打破。

據中汽協的數據,儘管1-9月份,中國汽車累計銷量達到2049.1萬輛,相比於去年同期,多賣出去了30萬輛,依然保持著1.49%的正增長。

鑑於9月份一個月,中國汽車銷量同比下降的絕對值就達到了31萬輛,再加上2017年Q4的銷量基數太大,從不曾發生過的中國車市的衰退將會成為現實。

對於這一代的中國汽車人而言,無疑是幸福的,哪怕是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我們的車市,都沒有停止過增長的步伐。

但是現在,這卻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因為絕大多數的從業者,沒有經歷過車市的冬天。

冬天來的猝不及防。

2018年9月,中國車市整體降幅高達11.55%。在這個月,中國汽車銷量排行TOP10中的車企,有8家企業同比負增長,5家企業跌幅超過10%。10款銷量最大的車型,只有3款車獲得小幅增長,5款車跌幅超過19%。

迎接中國車市的“寒冬”

受車市持續降溫的影響,經銷商率先感受到了市場的殘酷性。

據垂直媒體《汽車經銷商》的報道,截止1-7月份,全國40.5%的經銷商明確表示,處於虧損狀態。該媒體進一步指出,汽車經銷商的虧損面正在加大。

與此同時,汽車股價也遭受到了重創,在千股跌停的大勢中,跳水的力度 “傲視同儕”。

從2018年初,截止10月10日,吉利汽車股價累計下跌了56%,長城跌去了46%,北汽下跌60%,眾泰下跌70%,長安下跌51.98%,江淮下跌52.97%,東風下跌44.12%,一汽轎車下跌50.09%,廣汽跌了39.84%……

不忍直視。

日子很難過,然而這恐怕僅僅是一個開始,日子還會越來越難過。

對於所有的汽車產業生態的同仁們而言,眼下最為緊迫的事項是,備好乾糧和棉衣,做好過冬的準備。

首先是OEM們,每一家車企,都是一個小型的生態,擁有著數量龐大的上下游合作伙伴,車企的決策,將直接決定這個生態是否健康,是否能夠持續擁有競爭力,是否能夠成功度過冬天。

此時,車企CEO的頭腦是否清楚,將會變得非常關鍵。

在冬天來臨的時候,所有人都能夠想到的工作是削減開支。對於汽車企業而言,削減開支的必選項是:砍掉市場營銷預算,降低庫存,裁員,降低不必要的研發費用。

10月份,是一個做明年商業計劃的月份。

將會定下兩個事關生死的數字,一個是銷量目標,一個是營銷預算。

銷量目標,將直接關係到經銷商和供應商的“命運”。此時此刻,最明智的CEO,應該會採取最保守的策略。

計劃如果過於激進,一旦形成龐大的庫存,經銷商首先會受到壓庫的傷害,而供應商則會遭遇回款的困難。

對於供應商而言,務必採取保守的排產計劃,謹慎的回款策略,以及更加穩健的現金流管控,採取最嚴格的會計準則,加大應用中壞賬的計提率。

供應商的老闆,一定要剋制住內心的貪婪,不要被一些所謂的大規模採購合同矇蔽了雙眼,要嚴格評估合作伙伴的實力,財務狀況,產品的市場地位,尤其是前期需要配合開發的,對產品力的判斷尤為重要。

車評君有很多在OEM做採購的朋友,當供應商上門拜訪時,朋友們會問這些供應商對造車新勢力和對市場的看法。很明顯,有些企業研究的很深入,而有些企業的回答非常不靠譜。

我笑著對朋友說,你如果和那些回答非常不靠譜的供應商合作,恐怕會非常危險。因為任何一家企業,如果對戰略大客戶和市場的判斷髮生失誤,這對企業的生存是非常致命的。

對於經銷商而言,恐怕只能祈求遇到一個好的銷售總經理。

事實上,在車市不好的情況下,能夠更好地判斷一個人。你們可以看看,在2018年10月份這樣的車市寒冬,各個車企經銷商的庫存深度,以及庫存深度的變化。

好的銷售老總,多半會竭盡所能,來降低經銷商的庫存,竭力維持下游合作伙伴的盈利狀況,休養生息,為了生態可持續的健康。

如果情況是相反的,我們基本上就可以判斷,某些職業經理人會屁股決定腦袋,為了短期的利益不惜犧牲企業長遠的利益。

越是困難的時候,車企的CEO們,一定有頭腦清楚,控制好渠道的庫存深度。這是你們這家企業能否走出寒冬的立身之本,不要殺雞取卵。

該降價就降價吧,別都讓經銷商扛了。

所有車企的市場總監而言,做預算的時候,一定要頭腦清楚。

不要再“揣摩聖意”了,這樣會非常累。好的選擇是,常規固定項目,一律降低費用;可做可不做的項目,一律砍掉;難以評估效果的項目,一律砍掉;嚴控新項目。

如果一份預算被削減的BP報上去之後,CEO或者總經理嫌你費用報少了,那麼車評君給你一個建議,為了職業前景考量,你應該非常認真地考慮離開這家車企。

所有與車企市場營銷相關的供應商們,如廣告公司、公關公司、媒體機構,就不要考慮增長計劃了吧。

自媒體的朋友們一定要充分做好睏難的準備,車企的市場營銷部將會越來越嚴格地考核投放效果,費用向頭部集中的趨勢不可避免。未來的下挫不是幅度的問題,是有和沒有的問題。

對於CEO和所有的部門負責人而言,裁員恐怕也會是一個選項了。

關於裁員,相信CEO們不會和部門負責人爭論貴部門到底放多少人是合理的,財務部的計算器會解決這個問題,最簡單的解決方案是一個比例,當然也會有特例。

對於車企的員工們,如果你們在2018年的常規加薪操作中,沒有收穫預期的薪資漲幅,請保持淡定。

相對比於一些已經被裁撤或者將要被裁撤的人,你們是幸福的。對你們而言,最重要的是,拼命地學習,讓自己的變得不可替代。

再給你們一個忠告,但上司要求你加班或者增加工作量時,不要抱怨,這證明了你存在的價值,同時也是給你的職業安全再上一份保險。

對於一個車企的決策者而言,僅僅靠常規的開源節支項目,恐怕是難以度過寒冬的。

關於企業的運營,最大的浪費和揮霍,恐怕是戰略的失誤。這樣的失誤,在任何時候,都是企業難以承受之重,更何況在嚴冬時刻。

對於此時此刻大規模擴張,大舉借債加槓桿的車企,我們有理由表示擔憂。

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資人沃倫•巴非特曾經忠告我們,如果你想把企業搞破產,那麼請加槓桿吧。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反面案例就是賈躍亭的樂視帝國。

對於所有的車企CEO以及相應的董事會,此時此刻,請務必要認真審視你的戰略,你的投入能否提升你的核心競爭力,拓寬護城河,提升市場地位?

儘管科技正在席捲汽車產業,行業的顛覆正在發生,但不要被焦慮驅趕著行動,一些重大的業務戰略,在沒有想清楚之前,不要行動。

一些對你產品競爭力沒有幫助的合作,儘量砍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對於實力不足的車企而言,請極其慎重地考慮,不要去踩共享出行和自動駕駛的坑,因為若要想在這兩個領域競爭,請準備好百億美元的現金。

也不要去造電芯。

因為連大眾、博世這樣的巨頭都放棄了,還有誰能做好呢?再說,全球範圍內,至少會有五家電芯供應商,能夠為你提供服務。

反而是車聯網、電氣化領域,需要紮紮實實的投入,這對優化產品體驗,大有裨益,同時對未來的商業模式創新奠定了基礎。

但是,如果僅僅要求在戰略上不犯錯,對於一個CEO而言,只是60分的要求。

好的CEO,應該能夠引領這個企業,制定好的戰略,引領這個企業獲得獨特的市場地位,並不斷地積累競爭優勢,同時能夠控制好戰略實施的節奏。

遺憾的是,目前大部分車企的CEO,在戰術和執行上非常勤奮,但在戰略思考上顯得比較“懶惰”,任由自己的車企陷入了慘烈的同質化競爭中。

從這個層面上看,比亞迪的王傳福、車和家的李想,恐怕有一些值得同仁學習的地方,他們的優點在於,能夠深入洞察消費者的需求,圍繞著需求打造產品,並開闢了新的“品類”,讓自己的細分市場中處於有利的地位。

王傳福在中國開創了動力電池、電動車、雲軌等多個新的細分市場,這也是目前比亞迪的股價普遍被分析師推薦“買入”的原因。

而李想,則在中國率先實踐增城市電動車這個品類,當然他還沒有獲得成功。

戰術上的勤奮,無法彌補戰略上的懶惰。

在車市步入寒冬之際,好的戰略會成為汽車企業最好的“開源節流”。

最後一個建議是聚焦,聚焦,再聚焦。

聚焦的前提,是對業務的本質有深入的洞察。只有真正想明白了的人,才敢於集中自己的資源,去all in。

只有集中資源all in,才能夠在某些局部,形成資源優勢,單點突破,進而在競爭中勝出。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是患得患失,什麼都做,什麼都不敢捨棄,結果什麼都做不好。

核心原因是你沒有想清楚。

聚焦的第一步是讓你的產品線實現聚焦,而且也是最有效的。

喬布斯迴歸蘋果之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重新樹立蘋果的產品組合。他提出了一個原則,用兩個維度來搭建產品組合,一個緯度是從移動到桌面,另外一個緯度是消費級和專業級。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他砍掉了蘋果大部分的在研產品,把所有的研發資源集中在Mac以及後來的iPod,大獲成功。

請車企的CEO們認真地梳理自己的在研產品線,是不是需要那麼多同質化產品,有沒有可能集中資源,做出幾個在特定細分市場有競爭力的產品、甚至是爆款產品。

同時,也應該檢查在售產品,一些銷量非常糟糕的產品,時不時要果斷地停產。在將會讓你的經銷商們士氣大振,因為它們再也不用被迫捆綁銷售這些沒有量的車型產品了。

最重要的是,你的市場營銷資源,產能資源,後續的研發資源都將會被釋放出來,聚集在最有希望的細分市場上去。

任何一個CEO,在車市寒冬的時候,最重要的事情一定是認真地考量自己的產品組合。這是解決企業競爭力最高效的“抓手”。

在也是企業在市場衰退的時候,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

最後,對於整個汽車生態的同仁們而言,最難的是轉變心態,要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只有心態準變了,其他的措施才有可能推進下去。

沃倫•巴菲特還有一句名言:“在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所以,對於有準備的企業,車市的寒冬,是你們快速提高市場佔有率的良機。

但在此之前,請先檢視你們的戰略、產品組合以及組織的心態和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