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初一」第12講 景物描寫角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第12講 多角度描寫景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2018年 初一」第12講 景物描寫角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剛直的頭髮,冷峻的目光,以筆帶槍,與國民黨御用文人作鬥爭……我們不僅欣賞先生的文筆,更欣賞先生的精神。他的小侄女曾問:"您的鼻子為何有點歪?"先生回答:"四周都黑暗難免碰壁,所以把鼻子碰歪了。"這就是魯迅———一位睿智而無所畏懼的革命者。有人說喜好用文字與對手進行謾罵、攻擊。

其實,在那個年代,這才真正體現了文學的價值,先生影響了幾代人,他是偉大的……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現,那裡卻是另外一道風景:

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裡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長的足跡吧。

二、知識講解

1、作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它的筆名。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寫於1926年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裡。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蒐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多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寫本篇文章時魯迅已經40多歲了,這部散文集題名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憶起少年時代的事。

「2018年 初一」第12講 景物描寫角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2.寫作背景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性散文寫於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慘案以後,魯迅被反動當局列於擬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上,魯迅難以公開與反動勢力進行鬥爭,被迫於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魯迅到廈大正值暑期,學生還沒有開學,他回憶起少年時的往事,寫下了這篇散文。這篇散文最初發表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後來魯迅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他9篇一起編入《朝花夕拾》這部散文集中了。

3.知識鏈接

「2018年 初一」第12講 景物描寫角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三味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坐東朝西,北臨小河,與周家老臺門隔河相望。魯迅12歲至17歲在此求學。

三味,通常解釋為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經、史、子書等古籍的滋味。而按壽鏡吾後人的一種說法,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意為甘當老百姓,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中獲得得深長的滋味。

壽鏡吾(1849-1930),名懷鑑,字鏡吾,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書認真,一生厭惡功名,自考中秀才後便不再應試,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

考點1 文章內容結構分析

「2018年 初一」第12講 景物描寫角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文章按空間變換為需進行記敘。本文記敘了兩個場景:百草園、三味書屋。

(1)回憶百草園的有趣生活。

(2)回憶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經歷。

主旨:作者正是在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中,表現了兒童熱愛自然、追求新鮮知識、天真幼稚而又歡樂的心理。

考點2 "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的關係

觀點1:兩部分是對比關係。把把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陳腐的生活相對比,一個適合兒童心理發展,表現了兒童廣泛的生活樂趣,一個妨礙兒童身心的發展,表現了兒童對它的厭惡。

觀點2:兩部分是襯托關係。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

觀點3:兩部分是和諧統一的關係。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

提示:我們提倡對本文進行多元化的解讀但要有合理的依據。

考點3 詞句是否矛盾分析

閱讀方法解密:詞語(句子)是否矛盾分析法。

這是中考閱讀中常見的題型。做這種類型的題的關鍵是把握住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所要表達的情感,深入瞭解所要揭示的主旨,通過這些來仔細分析並看清前後看似矛盾的句子或詞語各自所指代的內容,所揭示的含義。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題型的一般結果是不矛盾。答題時先要回答是否矛盾,觀點不能模稜兩可,必須旗幟鮮明,然後結合具體內容分析原因。

原文:

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提問:"似乎""確鑿"連用矛盾嗎?為什麼?

點撥:本題只要結合上下文重點分析"似乎""確鑿"的原因即可看出並不矛盾。

回答:不矛盾。"似乎",不確定;"確鑿",很確定。看似矛盾,其實不然。因為"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時間相對久遠,記憶自然模糊;而百草園趣味無窮,帶給"我"的快樂又是真切分明的,所以二者連用並不矛盾,只是曲折傳達作者對百草園的情感。

考點4 多角度景物描寫

進行景物描寫,必須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整體的、部分的東西展示給別人看,才能讓別人有親臨其境的感覺。

1.選擇合適的觀察角度,按一定的順序描寫景物。

運用仰、俯、平;遠、近、環視等,這樣將景物一層層地寫,景物寫得層次清楚,鮮明逼真,就能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

例:北風呼呼,直往袖口、領子裡灌。四周一片寂靜,只聽得沙沙的車輪滾動聲。遠處隱隱約約的幾點燈火,像鬼火般地忽明忽暗,路旁的樹黑黝黝的,彷彿閻羅殿的小鬼,怪嚇人的。

2.調動多種感官多角度描寫景物。

調動視覺、味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覺器官來描寫景物,會讓人產生歷歷在目、親臨其境的感受。

例: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裡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3.動靜結合,化靜為動,使景物具體生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1)在水天相連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卻的烏雲,它翻滾著,好似奔騰的駿馬。

(2) "夕陽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還燃燒著一片橘紅的晚霞。大海,也被這霞光染成了紅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壯觀。……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簡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燒的火焰……後面的一排,又閃爍著,滾動著,湧了過來。"

(簡評:霞 、星、月、燈,都是靜景,作者化靜為動,用大海滾動著的浪峰來映襯,引導讀者透過大海的排排波浪去看它們"閃爍"、"滾動"的倒影,別有一番風味在心頭。而晚霞的色彩與光亮的變化是動態,有層次地突出它的變化,靜中求動,動靜相宜是作者寫晚霞的妙筆。)

原文: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提問:本段的景物描寫有怎樣的特點?

回答:本段多角度描寫景物,非常精彩。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如:"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就不單寫出這種鳥兒的機靈輕捷,還表現出兒童的羨意。

第二,形、聲、色、味俱全。菜畦的"碧綠",桑椹的"紫紅"、菜花和蜂的"黃"是寫顏色,"肥胖""高大""擁腫""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是寫形狀;鳴蟬的"長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是從聽覺上寫;覆盆子"又酸又甜"寫的是味覺。

第三,層次井然,條理分明。先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寫百草園整體,再寫局部的"泥牆根一帶",且"不必說"由低到高寫靜物,"也不必說"由商到低再到高寫動物。

知識拓展:中華傳統文化知識——中國古代對老師的稱謂

博士:經學教師稱"博士"。至唐朝時期,各專業學校更有"律學""算學""書學"博士之分。

教授:原為學官自謂,宋代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均設"教授",以傳授學業,後世相沿。

講師: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的教師謂"講師"。

助教:古代學官名,西晉武帝成寧四年設置,協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設置。唐代國子學、太學、廣文館、四門學都設有助教。明清兩代,僅國子監有助教。

訓導:明清時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掌教育生員。其副職皆稱訓導。

先生:古時對"門館""私塾"老師中年長者的尊稱。

三 、例題精析

例題1

下面關於文學作品內容理解不完全正確的一句是( )

A.《童年的朋友》節選自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之一的《童年》,課文運用飽含深情的語言,通過對外祖母形象的細緻描繪,表現了外祖母樂觀、堅毅的性格,對"我"深厚的愛以及對"我"一生的影響,抒發了"我"對外祖母的熱愛、感激之情。

B.《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朝花夕拾》,這篇小說按空間轉換寫"我"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處的童年生活。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進行了"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

C.《柳葉兒》一文,寫"我"吃柳葉兒吃得"肚子圓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層肚皮幾乎撐得透明",這一方面表現出"我"對柳葉兒有特殊的感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年生活的艱辛。

D.《一面》對魯迅作了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寫,不避重複,由遠到近,由粗到細,由略到詳,由整體到部分,使人物形象隨著"我"的觀察和感受,逐漸豐富清晰起來。

【參考答案】 B

【解析】《朝花夕拾》是散文體裁。

例題2

對課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的標題是"從……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間的變換為順序來記敘的。

B.《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先生有戒尺、有罰跪的規則但不用,描寫出了先生嚴格而不厲害的形象,表現先生對他的學生管理中的開明思想。

C.《心聲》中的"心聲"含義是多樣的,不僅指李京京執著地要求在公開課上朗讀小說的"心聲",還包括主人公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的"心聲";主人公表達對親人、朋友思念的"心聲";呼籲教育工作者能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予每個人相同的關心和發展機會的"心聲"。

D.《我的老師》一文,共寫了劉老師五件事,這五件事沒有主次詳略之分,表現了劉老師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愛。

【參考答案】 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解讀能力。D.《我的老師》一文,共寫了劉老師五件事,這五件事有主次詳略之分,表現了對劉老師的熱愛。

例題3

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兩段文字,完成小題。

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1)百草園裡"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而所謂的"無限趣味"也不過是些昆蟲和植物,但作者說"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參考答案】兒時的"我"心裡充滿童心童趣,所以看這些普通的昆蟲和植物也是充滿了情趣,並把它作為自己的樂園。作者以此來寄託對美好童年生活的眷戀和不捨。

【解析】百草園裡"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這句話是從成年人的眼光來看的,百草園裡確實就是一些野草;但是正是這些野草卻給小時候的"我"帶來了無限的趣味,作者以此來寄託對美好童年生活的眷戀和不捨。

(2)"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中既有"短短"又有"無限",這樣描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結構上引起下文。"短短"表明泥牆根長度之短,"無限"突出了百草園趣味之多,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樂趣無窮。

【解析】"短短"表明泥牆根長度之短,"無限"突出了百草園趣味之多,這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樂趣無窮,同時也表達了對美好童年生活的眷戀和不捨。

(3)請從下面兩段文字中選擇一段填入文中橫線處(只需在答題卡相應位置填寫序號A或B),並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A】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看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

【B】木蓮藤結的蓮房似的果實,可以用井水揉搓,做成涼粉一類的東西,叫做木蓮豆腐,不過容易壞肚,所以不大有人敢吃。《野菜博錄》中說何首烏可以救荒,以竹刀切成片,米泔浸經宿,換水煮去苦味,大抵也只當土豆吃罷了。

【參考答案】選A,這段文字充滿了童心童趣,把孩子的那種頑皮、冒險、探秘的天性都體現了出來,與百草園是我的樂園這一中心相吻合。

【解析】A段文字用了擬人般的語言來寫百草園的一景一物,充滿了童趣;而B段文字描寫的卻過於直白、平淡。不能把孩子的那種頑皮、冒險、探秘的天性都體現出來。所以應該選A段文字。

例題4

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段,完成下面題目。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不知從那裡聽來的,東方朔也很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她畢竟不淵博。現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先生。

"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於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願意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

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

"人都到那裡去了?"

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矩,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

"讀書!"

於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後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裡,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

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於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象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斷的是《蕩寇志》和《西遊記》的繡像,都有一大本。後來,因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

(1)請問以上片段中,記敘了我在三味書屋生活的哪幾件事?

【參考答案】提問怪哉;讀書寫字;後園玩耍;師生讀書;遊戲畫畫。

【解析】學會在文章中找出照應的內容;又要學會概括事件的能力。

(2)魯迅先生一直高舉"反封建"的大旗,有人說魯迅對三味書屋的先生非常的痛恨,他是封建教育制度的典型代表,極大的扼殺了兒童的天性。對此你有何看法,並結合選文敘述依據。

【參考答案】不同意。魯迅先生痛恨的是封建教育制度,不是文中的先生,文中的先生在當時封建教育制度下,還是比較開明的,"兩個不常用"、"溜到花園去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能太多、太久"、"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先生"和藹"且"極方正,質樸,博學"、" 我對他很恭敬"。

【解析】只要觀點正確,有理有據,文通句順,書寫認真即可。

(3)文中師生讀書一段寫得對比鮮明,非常有趣。老師一個人在大聲朗讀,而同學們卻在偷偷玩耍。這裡作者為什麼要如此細緻的描寫我畫畫的事情?這對錶現先生的形象有什麼作用?

【參考答案】同學們在課上偷偷畫畫是為了表現孩子們對這種枯燥的教學內容,死板的教學方法很反感;同時從側面突出老師對知識的熱愛以及他只是的淵博。

【解析】學生應培養理解語句在語境中的具體含義的能力,有利於對文章主題的把握。

(4)請你說說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裡,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

【參考答案】這些加點的詞通過神態、動作描寫,準確生動描寫出先生讀書時候的專注認真與全身心投入的沉醉狀態,讓人忍俊不禁。

【解析】語言賞析主要從詞語運用和修辭兩個角度去鑑賞如:先說出詞語含義,再答出詞語的表達效果即可。

四 、課堂運用

基礎

1.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題。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看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裡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

(1)根據選段內容給文段加一個小標題: 。

【參考答案】示例:五彩繽紛的"樂園"。

【解析】本題考查擬寫標題的能力。結合文章的主要內容用精煉的語言加以概括即可。

(2)上文景物描寫準確傳神,記敘中滲透著作者的感情,請你說說下面這句話的表達效果。

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

【參考答案】既寫出了鳥兒的輕靈,又寫出了孩子的羨慕之意。

【解析】本題考查品析句子的能力。賞析詞語時的一般方法為:方法+效果+情感,但在鑑賞時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句進行詳細的描寫。

(3)從"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個句式,來看第一段的寫景順序,表達最到位的是( )

A.從靜景描寫到動景描寫。 B.從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C.從美麗的植物到可愛的動物。 D.從近的景物到遠的景物。

【參考答案】B

【解析】本題理解文章重要句式的能力。結合文段的內容加以分析即可。

(4)選段多方面描寫百草園的景色有什麼作用?除描寫景物外,還寫了四件趣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參考答案】既寫出了百草園的樂趣所在,也反襯下文三味書屋的枯燥乏味。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

【解析】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以及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的能力。結合文段的內容概括"趣事"即可。環境描寫的作用主要是與下文寫"三味書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形成對比,從而揭示文章的主旨。

2.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答後面小題。

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鑑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

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我卻不大能用。明明見它們進去了,拉了繩,跑去一看,卻什麼都沒有,費了半天力,捉住的不過三四隻。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裝在叉袋裡叫著撞著的。我曾經問他得失的緣由,他只靜靜地笑道: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裡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選文中寫了冬天百草園裡的哪些趣事?

【參考答案】拍雪人、塑雪羅漢、捕鳥

【解析】把事件的中心內容概括出來就行。概括內容,要抓幾個關鍵點,什麼人,什麼事,有什麼結果,除去過多描述,過多的細節,抓住事件的主體要素。概括要本段所描寫的遊戲"塑雪羅漢""捕鳥"即可。

(2)說一說文中劃橫線句子有何妙處。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參考答案】一系列動作描寫,準確生動的刻畫出捕鳥的全過程,也從捕鳥的活動中寫出了兒童的興奮、驚喜之情。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圍繞在百草園中能夠獲得許多樂趣來分析詳寫捕鳥的作用即可。

(3)簡單的筆墨卻將冬天的百草園描繪的生機盎然,作者為什麼還要在開頭寫 "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這樣寫有何作用?

【參考答案】採用欲揚先抑的寫法;突出了冬天百草園的無限樂趣。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錶現手法的理解和把握,根據第一句話和第二句話之間的轉折可知,採用了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意在突出雪後百草園的樂趣。

(4)"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往私塾的原因呢?你是從文中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參考答案】不知道。"也許是"表猜測的語氣,連用三個"也許是"表現作者告別百草園時的疑惑,猜測,無可奈何的心理。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根據猜測。表明他不知道上私塾的原因。

(5)請說說選文中"我的蟋蟀們、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參考答案】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了作者對於離開百草園的感嘆及惜別之情。

【解析】考試中考的較多的多的是比喻、擬人、誇張、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於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擬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運用擬人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自然;誇張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現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態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有利於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徵。排比的作用在於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達強烈奔放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即可。

拔高

3.閱讀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片段。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不知從哪裡聽來的,東方朔也很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她畢竟不淵博。現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先生。

"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於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願意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

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蠟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

"人都到那裡去了!"

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

"讀書!"

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後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裡,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拗過去,拗過去。

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於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像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蕩寇志》和《西遊記》的繡像,都有一大本。後來,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

(1)選段中作者回憶了三味書屋生活的若干有趣畫面,請仿照示例加以概括。

①請教"怪哉"的傳說——不得要領

③大家一起讀書——人聲鼎沸

【參考答案】②到後園玩耍——悄無聲息 ④課上偷偷描繡像——樂在其中

【解析】首先閱讀文段,瞭解期中所所情節,按照示例格式擬寫即可。

(2)你認為文中的先生是個怎樣的人?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嚴厲的外表下有一顆寬容仁慈的心,因為他雖然有懲戒學生的規定和工具,但是很少使用。

【解析】根據第一段中"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一句,從文中舉例說明。

(3)按要求回答以下問題。

①作者用排比句列出了同學課上所讀的內容,試析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②找出描寫先生讀書神情、動作的詞語,並說說它們的妙處。

【參考答案】①渲染課堂上人聲鼎沸的熱鬧景象,表明學生所讀的都是一些雜亂、難懂、無趣的內容,含蓄地批判兒時所接受教育方式的陳腐。

②微笑、仰起、搖著、拗過去,寫出了先生讀書時投入的樣子,表現先生迂腐可愛的一面,蘊含著作者回憶老師時的溫情。

【解析】第一題從表現課堂的氣氛、學生所讀內容的特點和作者表達的思想幾個方面概括,第二題按要求找出有關詞語,說明其所表現的老師的形象特點和作者對那段生活的情感。

(4)說說選段末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一句流露了作者哪些複雜的感情。

【參考答案】失去心愛物品的痛惜,對美好童年生活的懷念,時光逝去的傷感。

【解析】注意本段所寫內容,描"繡像"是作者兒時在課堂上所喜愛的活動,據此即可理解最後一句作者對此物對那段生活所表達的情感。

4.閱讀下面文章,完成文後各題。

天上的星星

①大人們快活了,對我們就親近;他們煩惱了,卻要隨意罵我們討厭,似乎一切煩惱都要我們負擔,這便是我們做孩子的,千思萬想也不曾明白的。天擦黑,我們才在家捉起迷藏,他們又來煩了,大聲呵斥,我們只好躡躡地出來,在門前樹下的竹蓆上,躺下去,納涼是了。

②閒得實在無聊極了。四周的房呀、牆呀、樹的,本來就不新奇,現在又模糊了,看上去黝黝的似鬼影。我們傷心了,垂下了腦袋,不知道這夜該如何過去,痴呆呆的守著瞌睡蟲爬上眼皮。

③"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聲。

④我們都抬起頭來,原本是無聊得沒事可做,隨便看看罷了。但是,就在我們頭頂,出現了一顆星星,小小的,卻極亮極亮。我們就好奇起來,數著那是四個光角兒呢,還是五個光角兒。但就在這個時候,那星的周圍又出現了幾顆星星,就是那麼一瞬間,幾乎不容察覺,就明亮亮地出現了。呵,兩顆、三顆……不對,十顆、十五顆……奇蹟是這般迅速地出現,愈數愈多,再數亦不可數,一時間,漫天滿空,一片閃亮。

⑤夜空再也不是荒涼的了,星星們都在那裡熱鬧,有裝熊的,有學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擔的,也有的高興極了,提了燈籠一陣風似的跑……

⑥我們都快活起來了,一起站在樹下,揚著小手。星星們似乎很得意,向我們擠弄著眉眼,鬼鬼地笑。

⑦過了一會兒,月亮從村東口的那個榆樹丫子裡升上來了。它總是從那兒出來,冷不丁地,常要驚飛了樹上的鳥兒。先是玫瑰色的紅,像是喝醉了酒,剛剛睡了起來,蹣跚地走。接著,就黃了臉,才要看那黃中的青紫顏色,它就又白了,極白極白的,夜空就籠上了一層淡淡的乳白色。我們都不知道這月亮怎麼啦,卻發現那些星星怎麼就少了許多,留下的也淡了許多。這使我們大吃了一驚。

⑧"這是怎麼了?"妹妹慌慌地說。

⑨"月亮出來了。"我說。

⑩"月亮出來了為什麼星星就少了呢?"

⑾我們面面相覷,悶悶不得其解。坐了一會兒,似乎就明白了: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屬於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紅變黃,由黃變白,一定是生氣,嫌星星們不安分,在嚇唬它們哩!

⑿"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妹妹說。

⒀我們都沒有了話說。我們深深懂得大人的威嚴,又深深可憐起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時候,它們是多麼有精光靈氣;月亮出現了,它們就變得這般猥瑣了。

⒁我們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頭走到門前的小溪邊,要去洗洗手臉。

⒂溪水淺淺地流著,我們探手下去,才要撈起一些來,但是,我們差不多全看見了,就在那水底,有著無數的星星。

⒃"啊,它們藏在這兒了!"妹妹大聲地說。

⒄我們趕忙下溪去撈,但無論如何也撈不上來,看那嘩嘩的水流也依然衝不走它們。我們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就偷偷躲藏在這裡了。我們就不再聲張,不讓大人們知道,讓它們靜靜地躲在那裡好了。

⒅於是,我們都走回屋裡,上床睡了。卻總是睡不穩——那躲藏在水底的星星會被天上的月亮發現嗎?可惜藏在水底的星星太少了,更多的還在天上閃著光亮。它們雖然很小,但天上如果沒有它們,那會是多麼寂寞啊!

⒆大人們又罵我們不安生睡覺了,罵過一通,就打起了鼾。我們趕忙爬起來,悄悄溜到門外,將臉盆兒、碗盤兒、碟缸兒都拿了出去,盛了水,讓更多更多的星星都藏在裡邊吧。

(1)第②段中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參考答案】渲染環境的單調。寫出了孩子們的無聊,為下文看星星作鋪墊。

【解析】解答此題,可以抓住"不新奇""黝黝的似鬼影"寫出了環境的單調,襯托孩子"閒得實在無聊極了"的心情。

(2)第⒀段中有這樣一句話:"月亮不在的時候,它們是多麼有精光靈氣;月亮出現了,它們就變得這般猥瑣了。"請你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

【參考答案】表面上是寫月亮的霸道、威嚴,還有星星的委屈、無奈,同時借寫月亮與星星,寫出了大人和小孩的關係。 "精光靈氣"寫出了孩子在沒有束縛下的天真浪漫,充滿活力;"猥瑣"寫出了大人們過多的管束限制了孩子的天性發展,扼殺了他們的活力。

【解析】解答此題,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精光靈氣""猥瑣",兩個詞語,兩種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月亮與星星如此,大人和小孩的關係更是如此,從"深深懂得大人的威嚴"可以看出大人對孩子天性的限制。

(3)文章⒆段中劃線部分主要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有何作用?

【參考答案】運用了動作描寫。 "爬"、"溜"、"拿"、"盛"這些動詞,形象地寫出了孩子們的動作快速、心情急切,也寫出了他們小心翼翼的情態,表現了孩子們對星星的喜愛之情和善良的本性。

【解析】解答此題,根據"爬"、"溜"、"拿"、"盛"等詞語看出是動作描寫,"趕忙"寫出了孩子動作迅速,"悄悄""溜"寫出了孩子的小心翼翼,"藏"體現了孩子的善良和愛心。

(4)賞析下面句子。

先是玫瑰色的紅,像是喝醉了酒,剛剛睡了起來,蹣跚地走。接著,就黃了臉,才要看那黃中的青紫顏色,它就又白了,極白極白的,夜空就籠上了一層淡淡的乳白色。

【參考答案】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孩子們眼中看到的月亮升起時色彩的變化,寫出了孩子們強烈的好奇心,以及可愛的童真童趣,與後文"它之所以由紅變黃,由黃變白,一定是生氣,嫌星星們不安分,在嚇唬它們哩"相照應。

【解析】從"像是喝醉了酒,剛剛睡了起來,蹣跚地走"可以看出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的變化過程,與後文中"它之所以由紅變黃,由黃變白,一定是生氣"呼應。

(5)文章以"天上的星星"為題有何作用?

【參考答案】貫穿文章始終,起到了線索作用;烘托主旨,表現孩子們對星星的喜愛、珍惜,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之情,對大人專制的不滿;富有童趣,增添了文章的詩意美感。

【解析】文章標題的作用,全文都在寫"天上的星星",所以是文章的線索,作者站在孩子的角度寫來富有童趣,通過星星和月亮的關係,揭示了孩子對大人的專制的不滿。

五 、課堂小結

1.行文思路清晰

百草園——過渡——三味書屋;總(百草園"是我的樂園")——分(自然景物、傳說故,地捕

鳥)等。

2.寫景藝術精妙。

(1)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在描寫自然景物中流露出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之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突出事物特點,如叫天子的"輕捷"等。

(3)注意寫景順序和視角,如先整體後局部等,從兒童的視角描寫景物。

(4)錘鍊語言,善於遣詞造句,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如排比、比喻、擬人等。

六 、課後作業

基礎

1.課文是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描繪景物的,我們不難看出童年時代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由哪些地方能體現出來?

【參考答案】

示例:本文的從"他"用手按住斑蝥的的脊樑,看煙霧從後竅噴出的神態到接連不斷地拔起何首烏的動作,我們可以看到童年的"我"是個貪玩、淘氣,活潑、天真、逗人喜愛、求知慾強的孩子。

2."我"即將結束在百草園的生活,要去私塾讀書,"我"是怎麼想的?

【參考答案】三個"也許",他在反覆揣測,認為可能是做錯了事所受的懲罰。可見他對百草園是多麼的留戀。預示著三味書屋與百草園將是截然不同的一塊天地。

3."我"為何留戀百草園的生活?

【參考答案】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在這裡,"我"學到了許多知識。這是"我"從老師和書本中學不到的東西。

拔高

4.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完成後面題目。

①不必說 , ,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 ,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②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③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④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⑤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⑥有人說,何首烏根是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1)請將將課文缺少部分在文中補充完整。

(2)這段景物描寫,寫了哪些季節的景物?請舉例說明。

(3)"油蛉在這裡低唱"中"這裡"指代的內容是什麼?

(4)文段中"不必說"和"單是"兩方面的內容,強調的重點是什麼?這樣表述有什麼效果?

(5)這段文字中哪句話可以概括百草園的特點?

(6)選出對本段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

A.該段運用了準確的形容詞、動詞描繪百草園中的靜物、動物,充分體現了百草園之樂。

B.該段運用了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表達了"我"對所寫事物的喜愛之情。

C.該段從形、聲、色、味、感等幾方面進行描寫,突出了百草園的無窮樂趣。

D.該段寫了許多事物,對"我"來說,除了蜈蚣和桑椹,其它事物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參考答案】

(1)碧綠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欄 鳴蟬在樹葉里長吟

(2)春,桑葚;夏,鳴蟬;秋,覆盆子。

(3)泥牆根一帶。

(4)突出下面"單是"的內容;突出了百草園自然景物的豐富多彩,讓人感到百草園無限趣味。

(5)有無限趣味。

(6)D

5.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題目。

聖壇上的魯迅

洪 燭

1936年,一面以"民族魂"命名的旗幟覆蓋著魯迅的遺體。在剩下的大半個世紀裡,他並沒有死去,反而獲得了新的生命。他以影子的形式繼續存活,以至人們忘卻他的真身。一個完美的魯迅,如同一尊不會生病的神。

這完全可以理解。危急關頭的中國,總是需要旗幟、需要偶像的。"時勢造英雄",用在魯迅身上頗為合適,他成了首屈一指的文化英雄。

說魯迅是英雄,似乎一點不為過。他本人是想做戰士的,眉宇之間也瀰漫著硝煙的氣息。而且形容魯迅的文風,大家也習慣了以投槍、匕首之類比喻。出於時代的需要,他本身也成了一件帶有儀仗性質的兵器,用來在思想領域披荊斬棘或鎮妖捉鬼。

魯迅彷彿有兩個。一個是作為文學符號的,一個是作為政治符號的。他的政治色彩經常壓倒他的文學色彩。然而更多的人誤解了他。

作為詩人、小說家的魯迅,恐怕不願意自己被誤解、被誤讀;作為唯物主義者的魯迅,恐怕也不願意自己被美化、被神化。可惜,魯迅還是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神話。

其實魯迅也是有缺點的。如果我們死勁掩蓋或迴避他的缺點,反而會模糊了他的真實性以及可信度。

魯迅這個人,在任何時代,都不願意坐在主席臺上,更不能接受別人向他進貢或燒香。魯迅很平凡,只是一個兒子、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半途而廢的醫生、一個愛國者、一個思想者。樸素的魯迅,其實比那些強加於他的華麗的外衣更有魅力。本色的魯迅,有什麼不好的呢?幹嗎非要鍍金呢?

在我讀書的那個時代,中小學的語文課本里,選收魯迅的文章是最多的。他的人被偶像化了,幾乎成了文化的"高大全"。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空前的強調,尤其是毛主席說了,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也就給眾生以"鐵人"的印象。古希臘英雄阿喀琉斯還有個易受傷的腳踵呢,而魯迅連腳踵都是鐵打的,一點破綻都沒有。魯迅啊,一個時代的變形金剛,在烈火中永生,在花叢中永生。

魯迅生前一直呼籲並追求人的平等,死後卻被賦予了特權。只是這種特權絕不是他自己所需要的。一個影子的特權,滋養了諸多不折不扣的實用主義者——他們把魯迅當成公開化的遺產,當成一日三餐的飯碗,當成做生意抑或政治賭博的本錢……魯迅被改造得刀槍不入,魯迅又被解構得體無完膚。魯迅的隻言片語,被他們搜尋來作為舍利子,作為鎮塔之寶。於是,魯迅成了先知、導師、民族的佛陀。

這不是魯迅的錯,是時代的錯。

(1)從文中看,魯迅為什麼會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神話?

(2)在作者看來,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請作簡要概括。

(3)作者認為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像魯迅這樣的文化名人?

【參考答案】

(1)①特定時代精神引領與思想交鋒的需要。②作為政治符號被誤讀、被神化。③被實用主義者解構、利用。

(2)①魯迅是一代文學大師、文化英雄;②魯迅沒有虛榮心,平凡、本色、樸實;③魯迅身上也有缺點。

(3)①必須遠離功利;②應該本真地宣揚作家的人格魅力;③應以平等的心態和眼光看待名人。

「2018年 初一」第12講 景物描寫角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