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古代文字极难辨认,能认识的全国不到十人

西夏是以党项民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早在西夏王国建立之前,为了巩固自己的民族语言,突出本民族的特点,李元昊就指派专人根据党项羌语的本质特点创制文字,并且大力推广使用。这种文字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西夏文字”。由于蒙古人称西夏为河西,因此西夏文字又被称作“河西文”。

这种古代文字极难辨认,能认识的全国不到十人

据史料记载,早在李元昊之父李德明时期,就有西夏文字传布于世。德明去世后,元昊继承父位,于公元1036年命党项学者野利仁荣对西夏文字进行收集整理,“演绎之,成十二卷”, 进一步规范了西夏文字,并将其尊为“国书”,在西夏境内流行。

迄今发现的6000多字的西夏文,多吸收汉字“六书”的构字方式,同时还有西夏独特的构字方式,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拐等。受汉字的影响,西夏文字也有楷书、草书、行书、隶书之分。

这种古代文字极难辨认,能认识的全国不到十人

西夏文字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被创制演绎出来,迅速流行并得到广泛使用,以至延续近二百年,这是党项民族富有智慧的表现和具有民族自信的象征。为西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迄今留下来的西夏文的佛教经典、儒学经典以及政治、军事、文学、历法、语言、医药、科技等著作,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认识西夏、研究西夏、恢复西夏的历史面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种古代文字极难辨认,能认识的全国不到十人

不过,由于这种仿照汉字创制的西夏文字形体繁复,难以辨认,既难学难读,又难写难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普及推广。因此,当西夏灭亡后,西夏字也逐渐消亡。尽管在明代的某些文献和经幢上也曾发现过西夏文字,并继续有西夏字印本出现,但已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目前,能够认识西夏文字的专家学者,在全国也不足10人。

这种古代文字极难辨认,能认识的全国不到十人

不翻译出来,这四个字你认识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