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成石經》搬與不搬 誰說了算?

《開成石經》搬與不搬 誰說了算?

思慮起《開成石經》的宿命,作為書法、石刻專家的陳宇一聲嘆息後無奈地說:“現在還不清楚未來走向,但不管結果如何,作為一名有良知的文物科研人員,我都有責任繼續關注和呼籲。”

陳宇對《開成石經》的擔憂源自今年年初《碑林博物館改擴建工程設計方案》的確定,其中關於西安碑林博物館鎮館之寶《開成石經》搬遷問題成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焦點。

出於對文物的敬畏,大半年來,陳宇和朋友一直想通過努力讓相關部門“收回成命”,還千年文物以“清淨”和“安全”。

和陳宇的擔憂不謀而合,省政協委員李剛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於7月11日遞交了《西安碑林博物館搬遷的必要性及對歷史遺蹟應給予保護》的提案。他認為,搬遷將對《開成石經》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壞, 也會觸動西安文明標識的歷史神經。

“文物搬遷程序難服眾”

學術界認為,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開成石經》可堪稱“國寶級”的唐文物。

“對於《開成石經》這樣的國寶級文物,搬遷所採用的技術手段應該是經過實踐證明有效、可靠的,而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證明其有效性。”陳宇說,是否搬遷,應該是在掌握全面真實的文物數據,並進行科學分析後,再作出決定,這些都是選擇技術的原則。

6月13日,西安碑林博物館對外發布“館藏唐開成石經等珍貴文物病害及結構穩定性研究項目公開招標公告”。陳宇表示:“也就說,相關部門做出搬遷決定,是在沒有對文物做相關的保護數據採集和分析前提下做出的,先決策後體檢顯然不合常理,這樣的搬遷程序很難服眾。”

據《西安晚報》6月17日消息,西安碑林 博物館正在利用X光、超聲波、內窺鏡等儀器對《開成石經》進行“抽檢”, 把完整的、不同損毀問題的典型石刻挑出來檢測,為後面大規模檢測方案做例證。

陳宇認為,檢測結果分析是否支撐搬遷應該有明確標準,114塊石碑中,有病蟲害和無病蟲害、石質穩定的和不穩定的到底有多少,哪種情況可以搬動?如果說,通過數據分析,有些石碑能搬,而有些不能搬,那麼,《開成石經》整體搬還是不搬?

“搬遷破壞歷史規制”

在陳宇看來,《開成石經》搬與不搬是歷史觀問題。

“《開成石經》自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刻制完成,立於唐長安城務本坊國子監文廟西側‘講論堂’兩側廊廡始,在後來的三次搬遷中,《開成石經》與《石臺孝經》、孔廟的依存關係始終未變,且搬遷皆因戰亂或國力衰退。”陳宇說,《開成石經》與《石臺孝經》始終放置孔廟,且在移至“尚書省之西隅”文宣王廟後,前者居中,後者與之形成對稱的圍合之勢就開始形成定製,無論經歷幾次搬遷,三者的這種依存關係從未改變,已經保持了1181年。

陳宇認為,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歷代保護者試圖以《開成石經》與《石臺孝經》這樣的位置關係來向世人證明,二者在廟學文化中地位和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價值是無可替代的。

如今,在原唐長安城外郭城內,能夠在原址原狀完整保存900年以上的遺存,除了大、小雁塔外,就只有《開成石經》與《石臺孝經》了。可以說,《開成石經》與《石臺孝經》已經成為西安不可抹去的歷史文化地標,同時也是體現唐長安城空間位置的標誌性遺蹟。

陳宇認為,若將《開成石經》從原址搬移,不但拆散了其與《石臺孝經》的固定組合關係,同時也破壞了一千多年來,廟學文化中,《開成石經》、《石臺孝經》與孔廟相互依存的歷史規制。

“搬遷並非必要選擇”

李剛對碑林石刻情有獨鍾,經常去西安碑林博物館遊覽參觀,是碑林石刻的鐵桿粉絲。

“當我得知《開成石經》搬遷消息後,前後到現場查看了4次,並詳細瞭解了西安碑林歷史博物館改擴建規劃中關於《開成石經》的搬遷細則,也諮詢了不少相關專家,才最終形成提案。”李剛表示,該提案也是代表眾多石刻藝術權威所提。

李剛認為,1936年,梁思成先生設計的“鋼筋混凝土加樑柱”防震方案對《開成石經》進行加固保護後,陝西境內先後受到汶川、玉樹、雅安等三次7級以上地震波及,西安最高達到5.6級,而《開成石經》依然穩固,充分證明了原防震加固方案是經得住時間和實踐檢驗。

搬遷到底能不能給它更好保護?李剛說,從媒體報道中瞭解到,《開成石經》搬進北擴後所建的新陳列館後,將採用雙層隔震裝置,但目前對於大型隔震裝置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實踐檢驗。因此,搬遷《開成石經》後能夠達到怎樣的防震加固效果,令人心存疑惑。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一章《總則》第九條規定:“基本建設、旅遊發展必須遵守文物保護工作方針,其活動不得對文物造成損害。”李剛坦言,如果搬遷石經,必須先砸掉現在用以加固的鋼筋混凝土,難免磕損碑體和文字。另外,搬遷如此體量龐大的石碑,國內並沒有可供借鑑的先例,一旦在移動中發生問題,恐釀成無法彌補的悲劇。

李剛說,今天看來,《開成石經》的佈局依然嚴謹合理,參觀路線通達順暢,並無搬遷必要。

“空泛”的提案回覆函

記者9月26日從省文物局瞭解到,目前李剛委員關於《開成石經》的提案已於9月12日辦結,覆函已郵寄給提案人。

省文物局在回函中表示,西安四季溫溼度差異大,劇變的溫度會引起石經本體及其內部可溶鹽的熱脹冷縮效應,非常不利於文物保存。此外,《開成石經》分塊並排陳列,每六塊或者更多石碑組成一組,如果發生強烈地震,目前的陳列方式難以達到有效抗震和減震功能,很容易出現“多米諾效應”而相互影響。

同時,覆函還從文物封固模式、表面裂痕等方面分析了現有保存模式存在的問題。

覆函提到,圍繞《開成石經》搬遷問題,有專家贊成,也有專家反對,是否搬遷,省文物局還要進一步組織專家開展科學、嚴密的論證,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不斷滿足觀眾需求。”

李剛認為:“省文物局對於提案的覆函避重就輕,提案中所提出的問題他們基本沒有正面回答,這個提案也凝聚不少相關專家的智慧,但覆函卻很空泛,作為提案人我不滿意。”

“多方呼籲未果”

2017年11月2日,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在個人美篇發佈《唐代開成石經千萬不可輕易移動》一文,在文末的《開成石經》是否應該搬遷投票中,有1050人參與,認為“不宜搬遷”的佔98.9﹪。

今年1月29日,西安碑林博物館陳列研究部研究員路遠、王其禕、陳根遠、楊兵聯名向省文物局領導和西安碑林博物館送達了《唐代開成石經不可輕易移動》的提議信。

但截至目前,以上聯名倡議人員均未收到來自省文物局和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相關回復。

據瞭解,西安碑林博物館相關領導7月初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近期將召開新聞發佈會給予公眾回應。但目前為止,該館還未就《開成石經》搬遷問題向媒體和公眾說明。

記者9月26日從西安碑林博物館瞭解到,《開成石經》是否搬遷,目前“暫無定論”。

8月17日,《中國文物報》對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來西安碑林等博物館調研進行了報道,《國家文物局領導 調研陝西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一文中明確指出,劉玉珠希望陝西省委省政府繼續支持文物保護工作,同時注意在相關博物館改擴建工作中,要立足實際、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建議,統籌考慮、穩妥推進。

李剛說,民間炒的天翻地覆,而相關部門始終沒有正面回應,希望他們拿出應有態度,給關心和關注《開成石經》搬遷問題的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一個交代。

對於《開成石經》搬遷一事,本報將繼續關注。(由於被訪者要求,專家陳宇為化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投稿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投稿微信添加:xiaowugediao或者wh3152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