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成石经》搬与不搬 谁说了算?

《开成石经》搬与不搬 谁说了算?

思虑起《开成石经》的宿命,作为书法、石刻专家的陈宇一声叹息后无奈地说:“现在还不清楚未来走向,但不管结果如何,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文物科研人员,我都有责任继续关注和呼吁。”

陈宇对《开成石经》的担忧源自今年年初《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设计方案》的确定,其中关于西安碑林博物馆镇馆之宝《开成石经》搬迁问题成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出于对文物的敬畏,大半年来,陈宇和朋友一直想通过努力让相关部门“收回成命”,还千年文物以“清净”和“安全”。

和陈宇的担忧不谋而合,省政协委员李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7月11日递交了《西安碑林博物馆搬迁的必要性及对历史遗迹应给予保护》的提案。他认为,搬迁将对《开成石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 也会触动西安文明标识的历史神经。

“文物搬迁程序难服众”

学术界认为,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开成石经》可堪称“国宝级”的唐文物。

“对于《开成石经》这样的国宝级文物,搬迁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应该是经过实践证明有效、可靠的,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证明其有效性。”陈宇说,是否搬迁,应该是在掌握全面真实的文物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后,再作出决定,这些都是选择技术的原则。

6月13日,西安碑林博物馆对外发布“馆藏唐开成石经等珍贵文物病害及结构稳定性研究项目公开招标公告”。陈宇表示:“也就说,相关部门做出搬迁决定,是在没有对文物做相关的保护数据采集和分析前提下做出的,先决策后体检显然不合常理,这样的搬迁程序很难服众。”

据《西安晚报》6月17日消息,西安碑林 博物馆正在利用X光、超声波、内窥镜等仪器对《开成石经》进行“抽检”, 把完整的、不同损毁问题的典型石刻挑出来检测,为后面大规模检测方案做例证。

陈宇认为,检测结果分析是否支撑搬迁应该有明确标准,114块石碑中,有病虫害和无病虫害、石质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到底有多少,哪种情况可以搬动?如果说,通过数据分析,有些石碑能搬,而有些不能搬,那么,《开成石经》整体搬还是不搬?

“搬迁破坏历史规制”

在陈宇看来,《开成石经》搬与不搬是历史观问题。

“《开成石经》自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刻制完成,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文庙西侧‘讲论堂’两侧廊庑始,在后来的三次搬迁中,《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孔庙的依存关系始终未变,且搬迁皆因战乱或国力衰退。”陈宇说,《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始终放置孔庙,且在移至“尚书省之西隅”文宣王庙后,前者居中,后者与之形成对称的围合之势就开始形成定制,无论经历几次搬迁,三者的这种依存关系从未改变,已经保持了1181年。

陈宇认为,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历代保护者试图以《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这样的位置关系来向世人证明,二者在庙学文化中地位和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如今,在原唐长安城外郭城内,能够在原址原状完整保存900年以上的遗存,除了大、小雁塔外,就只有《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了。可以说,《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已经成为西安不可抹去的历史文化地标,同时也是体现唐长安城空间位置的标志性遗迹。

陈宇认为,若将《开成石经》从原址搬移,不但拆散了其与《石台孝经》的固定组合关系,同时也破坏了一千多年来,庙学文化中,《开成石经》、《石台孝经》与孔庙相互依存的历史规制。

“搬迁并非必要选择”

李刚对碑林石刻情有独钟,经常去西安碑林博物馆游览参观,是碑林石刻的铁杆粉丝。

“当我得知《开成石经》搬迁消息后,前后到现场查看了4次,并详细了解了西安碑林历史博物馆改扩建规划中关于《开成石经》的搬迁细则,也咨询了不少相关专家,才最终形成提案。”李刚表示,该提案也是代表众多石刻艺术权威所提。

李刚认为,1936年,梁思成先生设计的“钢筋混凝土加梁柱”防震方案对《开成石经》进行加固保护后,陕西境内先后受到汶川、玉树、雅安等三次7级以上地震波及,西安最高达到5.6级,而《开成石经》依然稳固,充分证明了原防震加固方案是经得住时间和实践检验。

搬迁到底能不能给它更好保护?李刚说,从媒体报道中了解到,《开成石经》搬进北扩后所建的新陈列馆后,将采用双层隔震装置,但目前对于大型隔震装置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实践检验。因此,搬迁《开成石经》后能够达到怎样的防震加固效果,令人心存疑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九条规定:“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李刚坦言,如果搬迁石经,必须先砸掉现在用以加固的钢筋混凝土,难免磕损碑体和文字。另外,搬迁如此体量庞大的石碑,国内并没有可供借鉴的先例,一旦在移动中发生问题,恐酿成无法弥补的悲剧。

李刚说,今天看来,《开成石经》的布局依然严谨合理,参观路线通达顺畅,并无搬迁必要。

“空泛”的提案回复函

记者9月26日从省文物局了解到,目前李刚委员关于《开成石经》的提案已于9月12日办结,复函已邮寄给提案人。

省文物局在回函中表示,西安四季温湿度差异大,剧变的温度会引起石经本体及其内部可溶盐的热胀冷缩效应,非常不利于文物保存。此外,《开成石经》分块并排陈列,每六块或者更多石碑组成一组,如果发生强烈地震,目前的陈列方式难以达到有效抗震和减震功能,很容易出现“多米诺效应”而相互影响。

同时,复函还从文物封固模式、表面裂痕等方面分析了现有保存模式存在的问题。

复函提到,围绕《开成石经》搬迁问题,有专家赞成,也有专家反对,是否搬迁,省文物局还要进一步组织专家开展科学、严密的论证,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满足观众需求。”

李刚认为:“省文物局对于提案的复函避重就轻,提案中所提出的问题他们基本没有正面回答,这个提案也凝聚不少相关专家的智慧,但复函却很空泛,作为提案人我不满意。”

“多方呼吁未果”

2017年11月2日,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在个人美篇发布《唐代开成石经千万不可轻易移动》一文,在文末的《开成石经》是否应该搬迁投票中,有1050人参与,认为“不宜搬迁”的占98.9﹪。

今年1月29日,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研究部研究员路远、王其祎、陈根远、杨兵联名向省文物局领导和西安碑林博物馆送达了《唐代开成石经不可轻易移动》的提议信。

但截至目前,以上联名倡议人员均未收到来自省文物局和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相关回复。

据了解,西安碑林博物馆相关领导7月初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近期将召开新闻发布会给予公众回应。但目前为止,该馆还未就《开成石经》搬迁问题向媒体和公众说明。

记者9月26日从西安碑林博物馆了解到,《开成石经》是否搬迁,目前“暂无定论”。

8月17日,《中国文物报》对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来西安碑林等博物馆调研进行了报道,《国家文物局领导 调研陕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一文中明确指出,刘玉珠希望陕西省委省政府继续支持文物保护工作,同时注意在相关博物馆改扩建工作中,要立足实际、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统筹考虑、稳妥推进。

李刚说,民间炒的天翻地覆,而相关部门始终没有正面回应,希望他们拿出应有态度,给关心和关注《开成石经》搬迁问题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一个交代。

对于《开成石经》搬迁一事,本报将继续关注。(由于被访者要求,专家陈宇为化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投稿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投稿微信添加:xiaowugediao或者wh3152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