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憶屈原,我們不要《思美人》

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憶屈原,我們不要《思美人》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在春秋之前,逢農曆五月初五,就有龍舟競渡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為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作家馮驥才曾說:我們不能丟棄自己的節日,因為一個民族的節日就是一種文化的生日。

節日就是文化的生日,傳統節日不僅是歷史,還是在融合在民族的血脈中,代代傳承的生命。

慶祝端午節這一文化的生日,我們在享受美味粽子和龍舟競賽時,有必要意識到在商業化的浪潮裡,傳統節日文化正在與我們漸行漸遠。失去傳統的民族將被世界遺忘,而將自身文化發揚光大的國家,才能成為被世界引以為傲。

端午節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節日

端午憶屈原,我們不要《思美人》

屈原是春秋時期的楚大夫,他性情高潔,耿直愛國,卻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為小人所妒忌,為奸佞所陷害,最終投江而亡。端午節紀念屈原,正是因為他高貴的品格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代表。而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等傳統習俗,也無一不是圍繞這一精神內涵而展開。

享受端午、守護端午、弘揚端午,是我們每位炎黃子孫的責任;歷久彌香的節日文化,理應流傳千秋萬代。

近兩年,國家將清明、端午、中秋幾個傳統文化節日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希望藉助國家的力量,幫助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幹,多少努力都顯得杯水車薪:

商業文化衝擊。對不少人來說,傳統節日放假娛樂的意義更勝文化本身,粽子也成為商家投機倒把的利器,而龍舟自然就成了吸引客源的賣點……端午文化內涵越來越淡,金錢味卻越來越濃。

端午憶屈原,我們不要《思美人》

現代生活挑戰。快節奏的生活與高度的社會分工,讓懂包粽子的人越來越少,更不用談有多少人記得,端午節掛菖蒲、戴香包的傳統了。

包粽子和划龍舟,是端午節最好的名片。擺脫商業利益的節日慶典,才能成為人們心中歷久不衰的經典。

划龍舟是最好的例子。每到端午,除了官方組織的國際龍舟賽事,民間的龍舟活動也是開展得熱火朝天,大村的龍舟飯全村出動,開宴幾百圍,熱鬧非凡。

當然,活動是表象的,若不能理解其中的內涵和寓意,再盛大的慶典,終究也是曇花一現,而文化本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要傳承端午節文化,賦予其生命,最重要的是與時俱進和開拓創新,把歷史傳統和現代元素相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