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時常見的幾種漂相,不僅要會看還要會分析應對

野釣時常見的幾種漂相,不僅要會看還要會分析應對

在戶外釣魚的過程中,除了上魚了,其他時候我們只能通過看漂相,通過浮漂在水面上的動作才能判斷水底具體是個什麼情況,可是水底情況複雜,魚群也不是一動不動,而且魚群有大有小,吃口有強有弱,所以看漂相、識漂相,這樣才能根據漂相的變化做靈活調整。

野釣時常見的幾種漂相,不僅要會看還要會分析應對

我們最常見的有兩種,第一種是大黑漂,就是浮漂會快速沉水,然後沉沒入水中,這種多為魚鉤刺中魚唇或者掛到魚身後,魚劇烈掙扎希望通過這種掙扎讓魚鉤脫鉤,表現在漂相上就是瞬間黑漂;還有一種則是頓口,這種漂相多為魚在吸食入口,尚未刺唇,隨後各種不同類型的魚種會導致頓口的漂相有一些不同,比如鯽魚,吸食後鉤入嘴,發現異物想吐出去導致一個頓口,隨後急於把鉤吐出去,會有向上遊的動作,所以漂會慢慢的上頂;比如鯉魚,吸食入口,發現嘴內有異物的時候會大口吐出,如果此時掛唇了,則會劇烈的擺動身子想辦法脫鉤,所以鯉魚吃口會有一個打頓口,然後瞬間下沉,和鯽魚是有明顯不同的,那麼除了這兩種常見漂相之外,還有那些漂相是比較常見需要我們牢記的呢?

野釣時常見的幾種漂相,不僅要會看還要會分析應對

第一類,小魚鬧窩的漂相,野釣最鬱悶的事情之一就是小魚鬧窩,白條、麥穗、瓜子鯽等小體型雜魚幾乎能在所有可以淡水釣的水域頑強生存,吃口猛,下口狠,餌料稍微帶腥味或者霧化的好一些都能被這些小雜魚瘋狂搶食,而且因為體型小、魚口小,除非是專門用小號袖鉤專打小魚,正常垂釣鯉魚或者鯉鯽同釣的鉤條顯得有些大,不容易吞鉤,非常討厭;這種小魚鬧窩漂相多表現在線組掛餌後沒多久,浮漂剛開始翻身下定就開始頓口、頂漂、移漂、點漂等各種漂相頻繁出現,但是動作幅度都不會很大,此時需要做一個判斷,因為滑口魚的漂相也是類似,這時建議拿一把沒開過的腥味餌,直接撒到離釣點大約1~2米左右的位置,如果魚星魚泡不斷,小魚群瘋狂搶食就說明遭遇到典型的小魚鬧窩了,如果不是則說明遇見滑口魚逗窩了。此時建議有兩種處理意見,第一種,浮漂調頓,同時餌料打黏,減緩餌料入水霧化時間;第二種,增加鉛皮,做大跑鉛釣組。

野釣時常見的幾種漂相,不僅要會看還要會分析應對

第二類,遭遇截口漂相,這種漂相多為掛餌後的線組,剛進水面,漂還沒有翻身,浮漂猛烈抖一下就直接斜著了,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和水面橫平的狀態,如果偶爾的一次是這樣,有可能是找底不精準,遇見凹凸地形或者水下有異物,漂組打到異物上導致託漂了;如果連續好幾次,稍微更換了釣點還是這樣,基本上可以判斷為魚層錯亂,遇見魚群打截口,所謂的打截口,特指水域的魚群不知道什麼導致魚層錯亂,比如鯽鯉游到中上水層就開始吃食了;遇見打截口的時候,也是有兩種處理意見,一是更換浮漂,改為專打行程翻身較慢、行程長的浮漂,這樣更有利於魚群截口,同時調漂,改釣底為釣行程;二是不動浮漂,改釣離底,將浮漂上推一個浮漂的距離。

野釣時常見的幾種漂相,不僅要會看還要會分析應對

第三類,浮漂過鈍導致跑魚的漂相,浮漂會左右輕微搖動後再上頂1~3目左右,然後再慢慢的穩定住,這種十之八九是漂過鈍,魚撞餌之後,鉤上沒有餌料壓目,會慢慢的上頂,如果連續出現這種漂相,可以判定餌料的附鉤有問題,不然魚一撞就餌就脫落,需要給餌料中添加一些拉絲粉或者粘粉,增強餌料的附鉤性。

第四類,魚群進窩的漂相,這種表現一般表現為漂餌進水之後,等漂站穩之後會慢慢的上頂1~2目,動作很慢,然後再慢慢的下沉,這種情況多為魚群進窩,不是單個的魚進窩,二是魚群,因為魚群進窩後大幅度的擺尾導致鉤餌輕微的上浮,上頂的漂目越高說明魚群進窩的數量越大。

​第五種,輕口魚吞鉤漂相,不一般多為浮漂會緩慢的上送頂漂,速度很慢,但是肉眼可見,這種多為輕口魚吞鉤了,一般剛開始上送漂的時候先不要提竿,說明魚正在撞餌、逗餌,一直到浮漂上頂的動作突然停下,趕緊提竿,說明輕口魚已經吞鉤了,此時是刺魚的好時間。

野釣時常見的幾種漂相,不僅要會看還要會分析應對

第六種,大體型草魚、鯉魚食口的漂相,如果是鯉魚的話,會一個非常急的頓口,然後猛然下沉一個大黑漂,這是典型的生口鯉魚的食口漂相;草魚食口也會有一個頓口,然後會稍微上浮1~3個漂目,然後漂就會斜著被拖走,黑漂也有,但是拖漂才是比較常見的漂相。

以上六種,基本上就是目前淡水釣種比較常見的漂相及應對方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