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殲轟-7(中國代號:JH-7,綽號:飛豹,外貿型號:FBC-1,北約代號:Flounder,譯為:比目魚),是中國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自行設計研製的雙發串列雙座超聲速殲擊轟炸機。由中國航空工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代號:172廠) 與航空603研究所合作設計研製的中型殲擊轟炸機,主要用於進行戰役縱深攻擊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標攻擊,可進超音速飛行。

研製背景

1974年初,中國海軍在西沙海戰中取得了擊沉南越海軍護航炮艦1艘,擊傷驅逐艦3艘的戰績 ,但也暴露出缺乏航空兵空中支援的問題。中國當時裝備的殲擊機基本沒有對海攻擊能力,轟-5航程較短,又過於老舊不堪重任。在1975年的中國軍備發展會議上,海軍強烈要求第三工業機械部(即航空工業部,簡稱:三機部),研製一種中程轟炸機以滿足未來的作戰需求。同時空軍的轟-5、轟-6速度太慢,無法適應現代高強度作戰的要求,而超音速的強-5航程又太短(僅1500千米),且載彈量只有2000千克。因此空軍也迫切希望擁有兼具戰鬥機和轟炸機性能的新型飛機。國防科工委根據海空軍的要求,確定關於新型殲擊轟炸機的戰術技術要求,隨即要求三機部用一個機型,裝備同種類武器和機載設備,分別滿足海空軍的需求。在計劃中,海、空軍的新殲轟除了作戰使用的武器和配備不同外,技術性能基本一致 。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中國空軍轟-5機群

雖然中國空軍主要作戰任務是以國土防空為主,考慮到對地、海面戰場的支援,空軍對地攻擊能力也比較重視。上世紀50年代,中國先後從前蘇聯引進的圖-16(TU-16,中國仿製型號轟-6)、伊爾-28(IL-28,中國仿製型號轟-5)轟炸機,成為中國空軍第一代對地支援作戰飛機。但隨著防空體系的發展,特別是防空導彈的出現,讓這些飛機的作戰效能迅速下降。鑑於美國的F-111和前蘇聯的蘇-24,利用其較為完善的航空電子系統實施低空超聲速突防,顯示了強大的作戰能力 。中國明確了新型殲擊轟炸機的研製思路,並決定先研製海軍急需的低空突防型戰機,然後再研製空軍型低空突防戰機 。

研製歷程

1973年初,中國國防科委航空研究院(六院)指示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即603所)開展超音速戰術轟炸機的預研工作。1973年4月在北京召開的航空發展規劃籌備會指出:根據中國當時情況,決定搞一個轟-5或轟-5和強-5共同的後繼機,以加強空中攻擊力量。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原西安飛機設計所的轟-7方案圖

1973年底,三機部發文,要求603所進一步轟-5後繼機方案准備工作。

1974年,603所成立了轟-7方案論證小組,並先後赴空、海軍有關部隊進行調查研究 。

1975年西安航空發動機廠與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簽訂合同,全面引進其斯貝MK202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通過引進仿製該型發動機,有效地迴避了新機研製中在動力系統方面的風險 。

1975年11月和1976年3月,空、海軍分別以上報了關於轟-5後繼機的戰術技術要求,除作戰使用的武器及其設備不同外,飛機的技術性能基本一致。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殲轟-7三視圖

1976年6月,三機部下屬各單位雲集北京。瀋陽飛機制造廠(沈飛)和南昌飛機制造廠(南飛)率先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沈飛的殲轟-8方案,是計劃在殲-8的基礎上發展一種強調對地攻擊能力的輕型殲擊轟炸機。沈飛以米格-23MC為基礎,改殲-8機頭進氣為兩側進氣配置,採用新型大推力發動機,在犧牲升限和速度的前提下,增大載彈量(由2200千克到4500千克),同時飛機的航程也提升至3000千米以上。南飛則提出了代號強-6的變後掠翼強擊機方案。強-6採用改進的航電系統,並打算用米格-23BN內裝備的某些部件作為參照,包括激光目標指示器、機尾告警雷達、無線電高度表以及無線電陀螺盤,同時還打算採用地形匹配與跟蹤系統以及現代化的平面顯示器。

1976年11月,國防工辦召集空軍、海軍、三機部、六院在北京聽又取了603所對轟-7飛機戰術技術要求的論證和方案彙報,並明確指出用一個機種,通過設備調整,同時滿足空、海軍的要求。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殲轟-7樣機試飛圖片

1977年2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常規裝備發展領導小組以常裝(1977)10號文下達了《同意研製轟五後繼機》的指示,指出:轟-7是殲擊轟炸機,不僅要具有使用炸彈、導彈攻擊海上或地面目標的能力,而且還有一定的自衛和空中作戰能力,可以承擔戰役縱深攻擊任務。它主要用來突擊敵戰役縱深目標(交通樞紐、前沿重要海、空軍基地、灘頭陣地、兵力集結點等)和敵中型以上的水面艦船。飛機能從二線基地起飛遂行任務,並具有良好的低空性能和夜間複雜氣象條件的作戰能力。並要求其主要性能:掛載副油箱時轉場航程2800千米以上,作戰半徑800千米以上。機內半油、帶3噸低阻炸彈或導彈,低空(500米)最大M數0.9,高空無外掛攻擊武器時,最大使用M數1.5,海平面最大表速1200千米/小時;最大起飛重量時應能使用二級機場,超載起飛時允許使用加力;正常載彈量至少3噸,超載載彈量至少5噸。

1977年10月10日,三機部以(77)三計1008號文《關於轟五後繼機的機型名稱及代號的批覆》,正式定名為轟-7,代號H-7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殲轟-7樣機

1977年11月,西安603所提出了第三個方案轟-7(H-7)的初步設計:一種具有前線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的殲擊轟炸機,確定了傳統設計和線傳飛行控制技術相結合的路子,力圖使該設計達到更先進的水平 。

鑑於相比較而言,H-7結構上更簡單,氣動設計更簡潔,載彈量更大,作戰半徑更遠 ;轟-7方案被最終選定,項目代號"70工程"。

根據三機部指示,603所為總設計師單位,負責飛機設計工作,西安機制造廠(172廠)負責試製,發動機由西安發動機廠(430廠)負責,其它成品、材料由定點單位負責,試飛工作由630所(試飛研究所)和172廠聯合組織。

1980年8月總參謀部、國防工辦以(1980)辦科字第397號文批准了在"一機兩型"、"串座先行"的設計原則,空軍型在論證後中止研製,海軍型於1979年作為重點項目正式開始研製,1979年7月木質樣機通過審查,此後,為了更好地突出低空機動性能,對原方案進行了局部調整,同時,轟-7(串)飛機的研製進入了全面打樣設計階段。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殲轟-7原型機靜力試驗飛

1980至1981年,因國民經濟調整,縮減了新飛機的研製經費,轟-7的研製進度放緩。

1982年3月15日,國防工辦以(82)辦科字129號《關於加快轟七飛機研製的請示》上報中央有關領導,建議加快轟-7的研製,以便滿足軍隊急需。

1982年4月經鄧小平、趙紫陽等領導同志批准,轟-7飛機被列為常規武器裝備重點項目,全面開展研製工作,恢復加快進度。

進入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百業待興。軍隊建設也不得不為經濟建設讓路。多項新裝備研發計劃被迫終止,包括殲-13,強-6等最重要的裝備發展項目下馬。同期的殲轟-7也落得個經費削減,進度放緩的地步。1982年英阿馬島一戰,阿根廷超軍旗攻擊機發射AM39"飛魚"導彈擊毀英國皇家海軍"謝菲爾德"號驅逐艦,這給中國軍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馬島戰爭後,中國海軍開始探討轟炸機、水面艦只、潛艇三位一體的聯合作戰模式。於是到了1982年11月,殲轟-7、殲-8全天候型計劃再次全面啟動。

到1983年初,603所先後完成了殲轟-7結構,強度和系統原理性實驗,同時轉入全面詳細設計階段。同時與殲轟-7相配套的新一代"鷹擊-8"(YJ8)空艦導彈的預研工作也正式開始。同年5月,國家撥專款更新603所的生產製造設備,以確保飛機的正常生產研製進度。603所在沒有原準機可供參照的情況下,提出了標準設計"20年不落後"的口號,主要負責人為陳一堅 。1985年殲轟-7項目面臨下馬,1986年再度恢復。

1987年試製批共試製了6架原型機,其中1架用於靜力試驗。殲轟-7首架原型機於1988年8月出廠,1988年12月14日成功首飛,1989年11月17日首次超音速飛行。殲轟-7共製造了五架試驗樣機。其中082號於1994年墜毀, 085號於1996年8月12日墜毀。第一批量產型於1994年出廠,裝備了海軍航空兵第6師16團 。

預生產一批20架殲轟-7,交付中國海軍使用,其中最初幾架飛機於1994年出廠,各有5個武器掛點。隨後開始生產第一批35架量產型殲轟-7,裝備到東海艦隊海航6師16團(上海)。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081號殲轟-7原型機試飛

1998年殲轟-7飛機設計定型。中國製造了各型殲轟-7共計250架。

氣動結構

殲轟-7採用高位雙後掠翼標準氣動佈局,使用全動水平尾翼、單面垂直尾翼、機腹導流片。國產HTY-4彈射座椅性能優越,能保證飛行人員在高度0-20000米、時速0-1000公里的條件下逃生。一體化座艙蓋保證了良好的視線,儀表系統達到了第4代水平。殲轟-7使用的232H型多用途脈衝多普勒雷達充分借鑑了美國F-4E飛機使用的AN/APQ 120雷達的工藝和技術方案,既能有效對抗空中目標,也能應對地面目標。對米格-21殲擊機類的空中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為70-75公里,對大型水面目標為160-175公里 。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殲轟-7不同作戰任務掛載方案

殲轟-7採用三點式機身起落架,前起落架為後撐杆形式,主起落架為小輪距"外八字"搖臂式。殲轟-7飛機長22.325米,翼展12.705米,停機高度6.575米,飛機最大起飛重量34, 475千克,最大外掛重量>10000千克,最大M數1.70,最大使用錶速1210千米/小時,轉場航程3650~4500千米。殲轟-7的作戰半徑1650千米,是中國現役轟-5型飛機的兩倍 。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攜帶電子戰吊艙的殲轟-7A

動力系統

殲轟-7使用的2臺渦扇-9(WS-9)加力渦扇發動機是中國根據英國技術許可生產的,其原型為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為F-4K/M戰鬥機研製的"斯貝"Mk202發動機,這也是二戰後中國戰鬥機首次使用西方動力裝置。中國1975年與英國簽署了斯貝發動機採購和許可生產協議,1976年進口了50臺Mk202發動機成品。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中國渦扇-9(WS-9)發動機

殲轟-7具備較好的機動性能,具備一定的空戰自衛能力。由於要求在外掛空艦導彈的情況下仍舊保持較大的作戰半徑,因此低油耗的渦扇發動機必不可少。英國的斯貝MK202渦扇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91.25千牛,發動機重量為1841公斤,推重比6.5,最大軍用推力耗油率為0.68,其性能遠遠好於當時國內的渦噴發動機,尤其是耗油率低確保了殲轟-7關鍵的航程指標的實現。在引進斯貝發動機的同時,中國在西安發動機廠也開始了代號渦扇-9的仿製國產化工作,但由於技術差距及其他原因,渦扇-9的研製進展一直不順利。所以早期生產的殲轟-7仍舊使用進口的斯貝發動機,直到2003年7月17日,國產化渦扇-9終於通過國產化工程技術鑑定,獲准投入批量生產。實現全國產的渦扇-9被命名為"秦嶺",為殲轟-7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動力基礎。

航電系統

作為以反艦導彈為主要攻擊武器的作戰飛機,殲轟-7的航電系統即圍繞著保障反艦導彈的使用來展開。主要包括為確保戰機能夠準確到達戰區的導航系統和為空艦導彈提供目標指示的火控雷達。殲轟-7的航電系統包括232H單脈衝多功能火控雷達、ZJ-9指揮儀、210多普勒導航雷達、265A雷達高度表、HZX-5航向姿態系統等,其中232H火控雷達最大搜索距離在150公里左右,跟蹤大約90公里。由於航空電子設備的增多,中國戰機傳統採用了硬件互聯的辦法已經不適合用在殲轟-7戰機上,因此殲轟-7在中國首次採用了數據總線將各系統相連,形成初步的綜合航電系統,由於當時國內技術條件的限制,殲轟-7的航電系統採用的是低速、單向的ARINC-429總線,系統以火控計算中心,負責座艙顯示、飛行整體狀態的收集、信息處理及各子系統輸出控制等功能,雖然殲轟-7的航電系統綜合程度仍舊較低。功能也較為有限,但實現了攻擊/導航的一體化,有效的提高了系統的作戰能力 。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中國殲轟-7戰鬥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殲轟-7座艙

作為殲轟-7的主要配套系統,中國海軍航空兵裝備了運-8警戒引導機和高新電子偵察機,這兩者對較大面積的海區進行搜索,並將目標信息提供給殲轟-7,後者據此確定自己的航向,隱蔽接敵,然後迅速發動攻擊,因此殲轟-7也是中國最早裝備數據鏈的飛機之一。

雷達系統

殲轟-7採用航空部607所的JL-10A"神鷹"脈衝多普勒雷達。海軍計劃將JL-10A用於殲轟-7,取代原有的單脈衝雷達。"神鷹"雷達是一種真正的脈衝多普勒平板縫隙天線雷達,其對地工作模式相當好,波束掃描可獲得地面成像。一共有中程攔截、近距格鬥、對地/海攻擊、輔助導航等11種工作模式,具有邊搜索邊跟蹤模式和多目標攻擊能力。上視和下視搜索距離分別為80和54千米,上視和下視跟蹤距離分別為40和32千米。工作波段是X波段。該雷達的重點在於以毛士藝主持的"機載多普勒銳化處理器的研製"項目。

1995年,"神鷹"工程的原型雷達上通過試飛成功,獲得了中國第一幅機載實時的DBS圖像。在試飛中,實時的將雷達探測到的地面信號轉換成圖像,2秒內即可輸出在屏幕。2001年3月,機載多普勒銳化比例提到了32:1,分辨率大大提高。2004年607所為該雷達增加合成孔徑成像功能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殲轟-7機載雷達

火控系統

殲轟-7首次在國產作戰飛機上採用數據總線為核心的作戰系統。主要由多功能雷達、空艦導彈火控、平顯、大氣數據系統、機載計算機系統總線、慣性/GPS導航系統和控制增穩飛控系統組成。可以多種攻擊方式對地、海攻擊。據悉,"飛豹"雷達搜索範圍為150千米,射控雷達範圍為100千米。該機採用了先進的機載設備和成品,採用最新的設計規範,在國內最早使用了數據總線與數字技術進行各系統的綜合。計算機系統,以HB6096(ARINC429)規範串行數據傳輸。總線採用廣播通信方式,4個發送器,每個配置一條總線。4個發送器分別為大氣數據計算機、慣導/GPS組合計算機、導彈火控系統、平顯火控系統計算機服務。

導航系統

殲轟-7採用慣性和全球定位組合導航系統,導航定位精度高,利於其在海上和陸上作戰。殲轟-7配備了短波電臺和超短波電臺,保證了它在各種複雜條件下通訊的需要。由全向告警裝置和有無源干擾裝置構成的電子對抗系統、使殲轟-7的自衛能力和生存能力大大增強。自動飛行控制系統和火控系統交聯,提高了殲轟-7的攻擊精度,多功能的雷達和平顯的使用,為飛行員提供了良好的作戰手段。寬敞、明亮、舒適的座艙有利於作戰效能的發揮。可靠性增長和多次維修性的改進,使殲轟-7具有良好的固有可靠性、維修性。完整、高效的綜合保障系統、能有效地保證殲轟-7完成作戰和訓練任務。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殲轟-7配掛彈藥展示

殲轟7主要參數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衍生型號

殲轟-7A

自1992年預批量生產型殲轟-7服役後,便不斷參加包括臺海演習在內的沿海演習。研製單位在廣泛徵求部隊使用意見的基礎上於1995年著手進行改進型--即殲轟-7A的設計工作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殲轟-7A原型機掛載精確制導炸彈試飛

殲轟-7A在外形上機翼上取消了翼刀,採用了新型研製的全複合材料平尾,簡化了平尾的工藝難度和成本,減重及強度和壽命性提高一倍;殲轟-7A改進的鈦合金超塑成型雙腹鰭,使得飛機的穩定性和載荷分佈得到了合理調整。對平尾翼尖配重形式進行優化,改善平尾的顫振特性;提高了其承載能力和顫振臨界速度,減低振動效應,原來減重20%的目標提高到24%。改用整體圓弧風檔。垂尾前緣改用芳綸複合材料。經過共計35項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改進之後,殲轟-7A型空重減少4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增加10%,航程增加。提高了可靠性和維護性。局部塗敷隱身塗料 。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殲轟-7A三視圖

殲轟-7A的綜合航空電子系統是一套綜合化、數字化、具有高可靠性和良好的可維護性及擴展能力的多功能電子火控系統。系統具有全天候自主和非自主導航、作戰管理以及系統綜合顯示和控制管理等功能。與相關係統相配合還具備晝夜全天候投放精確制導武器、防區外攻擊和反輻射攻擊等功能。

殲轟-7A用國產JL-10A脈衝多普勒雷達替代了原來的232H火控雷達,與後者相比JL-10A探測距離和功能都有較大進步,特別是具備地形跟隨、多普勒銳化等對地模式,可以較好的支持殲轟-7A的遠程打擊任務,由於設備和功能的增多,殲轟-7A的綜合航空電子系統採用了多條1553B數據總線,核心是任務計算機,與殲轟-7的火控計算機相比,其運算速度更高、容量更大,可以支持更多的功能和武器,其功能包括:系統的任務數據管理、導航計算、 武器瞄準 計算和武器的發射控制,平顯和後艙中央下顯的顯示 驅動等。這一點對於殲轟-7A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只有任務計算機能夠支持更多的武器的運用,才能讓殲轟-7A執行更多的作戰任務,所以90年代以來軍用作戰飛機升級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升級任務計算機,以支持更多的武器,如美國空軍的F-16CJ戰鬥機原來只負責防空壓制任務,經過CCIP升級後,配備了MMC任務計算機,可以支持光電瞄準吊艙、激光制導炸彈等武器,成為具備防空壓制、精確打擊的多用途戰機,這意味著可以讓較少的戰機來執行更多的作戰任務,從而可以減少空軍機隊的規模,這在現代戰機日益昂貴的今天顯然是十分寶貴的。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殲轟-7A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殲轟-7裝備部隊

殲轟-7A採用數字式四餘度電傳操作系統替代了原來的模擬式三餘度電傳操縱系統,該系統具備重量輕、體積小等特點,還可以於火控系統相交聯,形成火/飛綜合控制系統,系統可以根據戰術任務情況,火控系統給出瞄準高低角誤差和方位誤差,送給綜合顯示和飛火耦合器,飛火耦合器計算出優化飛行指令,通過超控耦合器綜合實現自動/ 手動控制飛機,完成優化飛行動作。特別其可能在低空複雜氣流條件下保持飛機的穩定,從而提高戰機投放武器的精度。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殲轟-7攜帶電子吊艙

為支持戰機多用途能力的擴展,殲轟-7A還配備有多種吊艙,為此在機腹增加2個掛點,以掛載這些吊艙。殲轟-7A掛載的吊艙包括藍天低空導航吊艙、光電瞄準吊艙,前者包括寬視紅外探測系統、地形跟隨雷達等,後者包括前視跟蹤系統、CCD攝像機、激光測儀和捷聯式慣導系統,其分別相當於美國藍盾系統的AN/AAQ-13吊艙和AN/AAQ-14吊艙這兩種吊艙提供了殲轟-7A的晝夜全天候精確打擊能力,由於可以導航吊艙可以飛控系統交聯,可以讓戰機進行長途奔襲,利用夜晚惡劣氣候向目標發起攻擊;殲轟-7A還配備有指令傳輸吊艙,以支持戰機的防區外攻擊能力,殲轟-7A配備了國產KD-88型中程空地導彈,其採用電視制導加指令制導方式,利用數據傳輸吊艙可以支持KD-88"發射後鎖定模式",即發射後導彈將導引頭獲得的目標圖像發送給戰機,由後座的武器操縱員進行選擇,並且可以選擇目標的薄弱的部位進行攻擊,並且還可以進行攻擊效果的評估;殲轟-7A還可以掛載電子戰干擾吊艙,與機載電子戰系統配合,具備發射YJ-91反輻射導彈和電子干擾的能力,執行伴隨掩護任務。另外由於殲轟-7A楊備了性能較好的PD雷達,加之機動性能較好,可以在預警機的支持下,長時間在空中滯留,利用SD-10主動雷達制導狙殺巡航導彈。正是因為殲轟-7A的多功能特點,是其可以執行多種任務,以降低空軍主力戰機的負擔,讓其可以集中精力執行維護空優作戰任務。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殲轟-7A三視圖

殲轟-7B

近期一種新型號"飛豹"試飛圖片出現在網絡上,該被認為是殲轟-7B,從機身三位數機號判斷,至少有兩架殲轟-7B正在進行試飛。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網上流傳的殲轟-7B圖片

從外形看,殲轟-7B的氣動結構設計與殲轟7A幾乎相同,戰機尺寸也沒有變化,原型機機頭部分仍然未噴正式塗裝,大致外形也沒有發生變化。可以觀察到的變化主要包括機頭左側加裝了伸縮式空中加油裝置,機身各位置增加了多個電子設備天線。兩架殲轟-7B轟炸機原型機正在進行試飛,一架是全部黃色底漆,編號821;另一架前機身是黃色底漆,後半部機身與現役殲轟-7A一樣是灰色塗裝,編號822。822號原型機是以現役殲轟-7A戰鬥轟炸機改進而來,這意味著空軍現役殲轟-7系列飛機都可以按照殲轟-7B的標準進行改裝。

在飛行控制系統上,殲轟-7B則升級為三代機的全權限全數字電傳飛控,大幅度提升了戰機的操控性能,同時減輕了飛行員的操作負擔。殲轟-7B因此可以在發動機推力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實現更加靈活和多樣化的武器掛載。根據此前官方媒體的報道,新飛豹可以"加裝某裝置、增掛超大型外掛物且保證飛機平臺性能不降低"。具備掛載新鷹擊-12反艦導彈的殲轟-7B戰鬥力將進一步增強,作戰靈活性也會繼續提高。此外,鷹擊-91導彈作為標準的反輻射/中程超音速反艦導彈也將繼續裝備該機。此外,殲轟-7B改進後可攜帶的武器也包括長劍-10、大口徑制導炸彈等武器。

2013年12月,正在進行試驗的"飛豹"戰鬥機外表呈現黃綠色,改進後殲轟-7B大量採用了複合材料.。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編號822的殲轟-7B試飛

總體評價

殲轟-7飛機由於設計較早,雖然有較好的對地攻擊性能,但空戰自衛能力較弱。

殲轟-7A與國外類似的戰鬥轟炸機如狂風相比,其航程、載彈量、作戰半徑基本接近於後者,不過殲轟-7A的渦扇-9發動機的技術水平比狂風的RB199-34R發動機的水平要低,另外在航空電子系統及相關吊艙的技術成熟程度可能也要遜於後者,並且殲轟-7A還沒有類似狂風戰鬥轟炸機配備的風暴陰影這樣的隱身防區外攻擊系統,因此這些都是殲轟-7A未來發展的方向。

祖國藍天系列之殲轟7

中國空軍的殲轟-7A戰機編隊巡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