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后还会被立庙祭祀,谁给了这个南宋降将如此待遇

南宋降将(8)投降了还能被立庙的王立


1227年,西夏国灭后,蒙古势力的控制范围开始与宋四川北部接壤。蒙古军队自此不断地侵扰四川。1259年(宋开庆元年)蒙哥发动他的第一次全面攻宋之战,他亲自率军自六盘山往南进入四川,但终于死于钓鱼城下,南宋由此获得了对蒙古作战的大捷。钓鱼城也因此闻名天下。

立此大功的钓鱼城守将王坚,在第二年升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改任湖北安抚使、兼知江陵府。1263年十月,张珏出知合州,负责钓鱼城的守卫。1266年十二月,蒙古军队再次来袭,张珏遣部将史照、王立率五十名敢死士兵收复被蒙军侵占的渠州城,自此在合州凭借钓鱼城与蒙元军队进行了十几年的坚韧对抗。

投降后还会被立庙祭祀,谁给了这个南宋降将如此待遇

重庆合川钓鱼城

1275年二月,宋主投降之后,南宋各地守将纷纷降元。四月,京湖、四川宣抚使朱禩孙降元。六月,成都安抚使昝万寿以嘉定及三龟、九顶、紫云城降元。接着,泸州安抚梅应春杀判官李丁孙、推官唐奎投降;达州守将鲜汝忠、乐胜城守将蒲济川、石城堡守将潭汝和、鸡冠城守将杜赋投降;叙(现宜宾)、开、巴(现巴中)、渠等州郡,在一个月内相继沦陷。唯有重庆还在坚守,但自此陷入元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1276年春,在合州钓鱼城的张珏遣勇将张万以巨舰载精兵突破封锁,入援重庆。六月,张珏收复泸州,杀守将熊耳、安抚梅应春,俘元将眷属多人,重庆因此得以解围。从这场泸州之战的俘虏之中,张珏的部将王立收获了一个身份不明的女子,他以“义妹”的名义将此女子纳入后房。

1276年十二月,张珏令部将王立守钓鱼城,自己率兵入驻重庆,使重庆与钓鱼城形成犄角之势而相互呼应。在张珏的艰难挣扎之下,重庆的局面有所好转。

投降后还会被立庙祭祀,谁给了这个南宋降将如此待遇

南宋在四川建立的抗蒙体系

在驻守钓鱼城之初,王立还曾努力地发动兵民,主动攻打合州周围被元军占领的州县。也曾配合重庆守军,收复了果州、青居、遂州等城池。以此拓展钓鱼城的生存空间。

但是,形势在1277年底时开始极速恶化。1278年二月,元军终于攻破重庆,张珏受俘而死。失去重庆的呼应,钓鱼城彻底成了一座孤城

由于钓鱼城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要想攻下钓鱼城,元军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元军长期对钓鱼城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只是将钓鱼城死死困住。钓鱼城与外界的消息基本被断绝,城内军民根本无法获得南宋流亡政府的任何消息,也无法获得外界的任何补给。

在张珏以身殉国之后,城中存粮已绝,摆在守将王立面前只有两条路了:一是继续坚守,直至城破身死;二是向元军投降。

投降后还会被立庙祭祀,谁给了这个南宋降将如此待遇

钓鱼城防御体系图

其实仗打到这份上,连皇帝都投降了,没了效忠对象的地方守将,已经很难撑得下去。他们必须面对一个为何而战的问题。是民族,还是天下,或是百姓?这些责任都过于沉重,是王立这样的人根本承受不了的。当然,也没必要去承受。因此,这时候的投降是可以让人理解的。

可是,王立投降的动机却并没有这么简单。之前,他是被逼着才不投降的。

首先,上官张珏还活着,他要敢投降就过不了坚强不屈的张珏这一关。其次,重庆地方宋军长期与东川蒙元部队作战,令东川行院属下蒙军死伤惨重,投降之后一定会被对方寻机报复。加上死于钓鱼城下的蒙哥汗曾留下“尽屠此城”的遗训,王立对于投降是很有顾虑的,担心一个操弄不好,投了降还是活不了命。

在王立有点纠结与烦恼时,他的小妾李氏(一说是宗氏)向他表露了身份。这个在乱世之中四处存活的女人不简单,她是元军西川行院王相李德辉的同母异父之妹(一说是其表妹),又是蒙元泸州守官熊耳之妻,在沪州被宋军俘虏后,成为王立妾室,两人对外却以“兄妹”相称。

这位前熊夫人力劝王立,向自己的兄长李德辉投降。有李德辉在完全可以保证王立在投降后性命无忧,而且还可以避开东川行院的报复行径。于是,在张珏去世的第二个月,王立便向李德辉献城投降。元军自此完成了对四川全境的占领。

这次投降可谓皆大欢喜:李德辉捡得一件大功;王立的生命与地位得到保全;前熊耳夫人身份地位与待遇自此重回尊贵。

郁闷的是东川行院的汪惟正,大仇不得报,功劳也没捞着。因此他一直力阻王立投降,还趁机将降后的王立逮捕并申请处死。在忽必烈的直接干涉下,王立才得以化险为夷。

投降后还会被立庙祭祀,谁给了这个南宋降将如此待遇

歌剧《钓鱼城》中的王立

降元时,王立曾说过一句话:“某等荷国厚恩,当以死报,然其数十万生灵何?今渝城已陷,置制亦擒,将如之何”。每个投降的将领都有各自不同的原因与借口,虽然不知道小小钓鱼城能否塞得下王立口中的这十万军民,但这个借口总算是冠冕堂皇的。

让人不解的是,后人就凭着王立的这样的一个借口,而为其立庙祭祀,甚至将其塑造为“民族和解”的典型。这种行为就相当怪异了。

明朝弘治年间,在朝的合州官员王玺,经皇帝恩准,于1494年在钓鱼城建“王张祠”,以纪念曾在钓鱼城中坚强抗敌的王坚与张珏。清乾隆年间改“王张祠”为“忠烈祠”,加入了余玠、冉进、冉璞三尊牌位。忠烈祠完工不久,合州知府陈大文将王立、熊耳夫人与李德辉一起塞进忠烈祠。此后,坚定的抗元者、降元者及受降者共列一祠受祭。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能是唯此一例了。

1892年,合州知府华国英将李德辉兄妹移祀别室,把王立牌位清出忠义祠,并立碑文斥其“为宋之叛臣,元之降人,以之从祀,是为渎祀”。

但如今,被挪出去的王立又回到了钓鱼城忠义祠,重新与李德辉兄妹在正堂左室中获得供奉。不知道这种行为是缘于对生命的尊重,还是缘于对投降的支持。

前些年出了一台名为《钓鱼城》的歌剧,在这部歌剧里,前熊夫人被称为挽救全城百姓的“义女”,而王立则被塑造为“顾全大局”的英雄,称其有“大胸怀、大视野”。

如果王立可以称为“英雄”的话,那些自称为了军民百姓而降的都可以称为“英雄”了。比如大获城的杨大渊;襄阳的吕文焕;扬州的朱焕;还有安庆的范文虎、鄂州的程鹏飞、庐州的吕文福、建康府的翁福、镇江府的石祖忠、平江府的王邦杰、嘉兴府的刘汉杰、岳州的高世杰、江陵府的高达、泰州的孙良臣……..几乎所有投降的将领都可以立庙祭祀。

投降后还会被立庙祭祀,谁给了这个南宋降将如此待遇

合川忠义祠中被供奉的王立等三人牌位

在宋末的抗元战争中,还有许多因为英勇抗敌宁死不降,而惨遭屠城的将领,如樊城的牛富、沙市的司马梦求、常州的姚訔、静江府的马塈、兴化军的陈瓒。相对于“顾全大局”式的英雄王立,这些人又该情何以堪?

民族脊梁,很多时候就是在这种“顾全大局”的形式下慢慢地被折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