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豆腐影響了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

豆腐的起源

豆腐存在的歷史悠久,相傳在前164年,由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無意間發明的;劉安在歷史上算是個悲劇人物,本人才華橫溢,招賢納士,學呂不韋廣招門客,編了後世流傳的《淮南子》。可惜有人去漢武帝那裡告他謀反,劉安覺得身家難保,沒等漢武帝採取措施,便畏罪自殺了。

當時劉安受封於淮南一帶,恰巧淮南盛產,這裡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出的豆漿作為飲料的習慣,劉安,每天早晨也總愛喝上一碗。一天,劉安端著一碗豆漿,在爐旁看煉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著的豆漿碗,手一撒,豆漿潑到了爐旁供煉丹的一小塊石膏上。不多時,那塊石膏不見了,液體的豆漿卻變成了一攤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八公山的修三田大膽地嚐了嚐,覺得很是美味可口。可惜太少了,能不能再造出一些讓大家來嚐嚐呢,劉安就讓人把他沒喝完的豆漿連鍋一起端來,把石膏碾碎攪拌到豆漿裡,一時,又結出了一鍋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劉安連呼"離奇、離奇"。這就是初名"黎祁",蓋"離奇"的諧音,這就是中國最早的豆腐。

一塊豆腐影響了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

劉安

豆腐對於素食的意義

豆腐在素食之中的重要性非常顯著。素齋離不了豆腐,葷菜也歡迎豆腐;家常便飯離不了豆腐,滿漢全席也不能沒豆腐。在那些簡樸而又正式的宴席,豆腐更是不可或缺。舊時喪俗中,喪家準備的飯菜以豆腐為主,因為白色是喪事之主色,所以去喪家弔唁吃飯稱作吃豆腐飯。有些去幫忙的老鄉,忌說去喪家幫忙,就說是去吃豆腐飯的。也有那種不幹活而去蹭飯吃的,也說他是吃豆腐的。這樣流傳下來,"吃豆腐"又多了一層佔便宜的意思。

有人說,真正意義上的素食,依賴佛教的興盛,其實並不盡然。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時,教規並未明確規定禁止葷食。到了南北朝,佛教盛行,素食迅速普及,不光和尚吃素食,施主、香客、朝拜者也都以素食為時尚。素食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美,如建業寺的一個僧廚,能以一種瓜烹製出幾十種菜餚,每一種菜餚又可做出幾十種口味。

佛教對素食影響巨大,但還有一種文化,比佛教更早就已經以身作則踐行素食理念,是道教。老莊清靜淡泊的思想和素食是一脈相承的。《莊子》上說"蔬食以遨遊,泛若不採之舟。"道教出現之後,講究修身養性,最高境界是長生不老、化羽成仙。傳說中,那些神仙的楷模基本上都是素食,比方說活了七百歲的彭祖,"常食桂芝"。

豆腐對於近代中國的影響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李石曾,其父親是清末名噪一時的清流黨黨魁、軍機大臣李鴻藻。李鴻藻當過同治、光緒兩位皇帝的老師,死後諡號是"文正",這是一位文官最大的榮譽,清朝200多年來只有八位文官獲此殊榮,包括當年平定太平天國的曾國藩。

都說虎父無犬子,作為一個官二代,李石曾卻無心科考,家裡人不想看他每日遊手好閒,便將他送往法國留學,他也成為了中國留法的第一人。

李石曾在巴黎學習農業,對大豆的研究很感興趣。他在巴斯德農學院讀書時,就自己試做豆腐,並且向法國人宣傳豆製品的營養功能,還出版了法文版《大豆的研究》一書。李石曾在法國給他的母親寫信,要求給他匯款以購買試驗器械,並請母親來歐時帶一位會做豆腐的師傅來,還說"此事在歐洲頗能發財"。

一塊豆腐影響了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

李石曾與夫人

接觸過許多西方知識的李鴻藻夫人非常支持兒子的想法,不但給李石曾帶來了資金,還請了許多豆腐匠人過來。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年初,李石曾在巴黎正式成立了中國豆腐公司,以機器新制法加工製造美味的豆腐,不出李石曾所料,其生產的豆腐在法國非常受歡迎,常常熱銷斷貨,為了擴大生產,他又陸續從家鄉招聘了一批華工前來法國務工。後來豆腐公司發展到100多人,其中有60多名是中國人,工廠的生產也由人工操作逐步實行機器生產,產品日益豐富。他們生產的豆製品還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萬國食品展覽會",開始在歐洲市場佔據一席之地。1909年6月,孫中山來到巴黎,參觀了李石曾的豆腐公司,對他主張"豆食代肉食,遠行化學諸家之理,近應素食衛生之需"的創業志趣倍加讚賞。

一塊豆腐影響了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

李石曾暗中資助孫中山的革命,並組織了留學生赴法勤工儉學的活動,周恩來、鄧小平等後來的中共元老也在其中

李石曾成為有錢人後,非常關注祖國的發展,他想著如果中國人來到法國留學時,自己可以幫助他們"勤以做工,儉以求學",便以勤工儉學的方式為中國培養大批的有用之才,以此達到孫中山先生普及教育、振興實業、改良社會的目的。李石曾在向國內學生髮出邀請與號召後,大批青年學生遠赴重洋,尋求強國之道,其中留法者尤多。短短兩年間,就有二十批近1700多名中國學生赴法國勤工儉學,其中不乏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共元老,這被西方媒體稱為世界留學史上"空前之盛舉",其中許多人回國後都創造了難以磨滅的歷史功績。

一塊豆腐影響了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

周恩來、鄧小平留法人士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李石曾作為清朝重臣之子,卻對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捐助頗多。因為在法國,他接觸到了各種思潮,有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等,並結識了蔡元培,看到了大清時日不多。李石曾與孫中山約定,只要革命資金困難就可以發電報找他,A代表一萬大洋,B代表兩萬大洋,C代表三萬大洋。民國十二年(公元1924年),在一大會議上,李石曾與吳稚暉等人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他們與兩年後入選監委的張靜江和蔡元培並稱"四大元老"。抗戰時,李石曾在歐美從事外交活動,為抗戰獲取了不少歐美物資。

1949年後,李石曾無權可爭,也許是厭惡戰爭,也許是想找一個"世外桃源"養老,他移民去了瑞士。在瑞士過了5年與世無爭的日子後他又來到了臺灣。在1973年逝世,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