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豆腐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

豆腐的起源

豆腐存在的历史悠久,相传在前164年,由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无意间发明的;刘安在历史上算是个悲剧人物,本人才华横溢,招贤纳士,学吕不韦广招门客,编了后世流传的《淮南子》。可惜有人去汉武帝那里告他谋反,刘安觉得身家难保,没等汉武帝采取措施,便畏罪自杀了。

当时刘安受封于淮南一带,恰巧淮南盛产,这里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出的豆浆作为饮料的习惯,刘安,每天早晨也总爱喝上一碗。一天,刘安端着一碗豆浆,在炉旁看炼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着的豆浆碗,手一撒,豆浆泼到了炉旁供炼丹的一小块石膏上。不多时,那块石膏不见了,液体的豆浆却变成了一摊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八公山的修三田大胆地尝了尝,觉得很是美味可口。可惜太少了,能不能再造出一些让大家来尝尝呢,刘安就让人把他没喝完的豆浆连锅一起端来,把石膏碾碎搅拌到豆浆里,一时,又结出了一锅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刘安连呼"离奇、离奇"。这就是初名"黎祁",盖"离奇"的谐音,这就是中国最早的豆腐。

一块豆腐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

刘安

豆腐对于素食的意义

豆腐在素食之中的重要性非常显著。素斋离不了豆腐,荤菜也欢迎豆腐;家常便饭离不了豆腐,满汉全席也不能没豆腐。在那些简朴而又正式的宴席,豆腐更是不可或缺。旧时丧俗中,丧家准备的饭菜以豆腐为主,因为白色是丧事之主色,所以去丧家吊唁吃饭称作吃豆腐饭。有些去帮忙的老乡,忌说去丧家帮忙,就说是去吃豆腐饭的。也有那种不干活而去蹭饭吃的,也说他是吃豆腐的。这样流传下来,"吃豆腐"又多了一层占便宜的意思。

有人说,真正意义上的素食,依赖佛教的兴盛,其实并不尽然。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时,教规并未明确规定禁止荤食。到了南北朝,佛教盛行,素食迅速普及,不光和尚吃素食,施主、香客、朝拜者也都以素食为时尚。素食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如建业寺的一个僧厨,能以一种瓜烹制出几十种菜肴,每一种菜肴又可做出几十种口味。

佛教对素食影响巨大,但还有一种文化,比佛教更早就已经以身作则践行素食理念,是道教。老庄清静淡泊的思想和素食是一脉相承的。《庄子》上说"蔬食以遨游,泛若不采之舟。"道教出现之后,讲究修身养性,最高境界是长生不老、化羽成仙。传说中,那些神仙的楷模基本上都是素食,比方说活了七百岁的彭祖,"常食桂芝"。

豆腐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李石曾,其父亲是清末名噪一时的清流党党魁、军机大臣李鸿藻。李鸿藻当过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死后谥号是"文正",这是一位文官最大的荣誉,清朝200多年来只有八位文官获此殊荣,包括当年平定太平天国的曾国藩。

都说虎父无犬子,作为一个官二代,李石曾却无心科考,家里人不想看他每日游手好闲,便将他送往法国留学,他也成为了中国留法的第一人。

李石曾在巴黎学习农业,对大豆的研究很感兴趣。他在巴斯德农学院读书时,就自己试做豆腐,并且向法国人宣传豆制品的营养功能,还出版了法文版《大豆的研究》一书。李石曾在法国给他的母亲写信,要求给他汇款以购买试验器械,并请母亲来欧时带一位会做豆腐的师傅来,还说"此事在欧洲颇能发财"。

一块豆腐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

李石曾与夫人

接触过许多西方知识的李鸿藻夫人非常支持儿子的想法,不但给李石曾带来了资金,还请了许多豆腐匠人过来。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年初,李石曾在巴黎正式成立了中国豆腐公司,以机器新制法加工制造美味的豆腐,不出李石曾所料,其生产的豆腐在法国非常受欢迎,常常热销断货,为了扩大生产,他又陆续从家乡招聘了一批华工前来法国务工。后来豆腐公司发展到100多人,其中有60多名是中国人,工厂的生产也由人工操作逐步实行机器生产,产品日益丰富。他们生产的豆制品还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万国食品展览会",开始在欧洲市场占据一席之地。1909年6月,孙中山来到巴黎,参观了李石曾的豆腐公司,对他主张"豆食代肉食,远行化学诸家之理,近应素食卫生之需"的创业志趣倍加赞赏。

一块豆腐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

李石曾暗中资助孙中山的革命,并组织了留学生赴法勤工俭学的活动,周恩来、邓小平等后来的中共元老也在其中

李石曾成为有钱人后,非常关注祖国的发展,他想着如果中国人来到法国留学时,自己可以帮助他们"勤以做工,俭以求学",便以勤工俭学的方式为中国培养大批的有用之才,以此达到孙中山先生普及教育、振兴实业、改良社会的目的。李石曾在向国内学生发出邀请与号召后,大批青年学生远赴重洋,寻求强国之道,其中留法者尤多。短短两年间,就有二十批近1700多名中国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其中不乏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共元老,这被西方媒体称为世界留学史上"空前之盛举",其中许多人回国后都创造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块豆腐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

周恩来、邓小平留法人士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李石曾作为清朝重臣之子,却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捐助颇多。因为在法国,他接触到了各种思潮,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并结识了蔡元培,看到了大清时日不多。李石曾与孙中山约定,只要革命资金困难就可以发电报找他,A代表一万大洋,B代表两万大洋,C代表三万大洋。民国十二年(公元1924年),在一大会议上,李石曾与吴稚晖等人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他们与两年后入选监委的张静江和蔡元培并称"四大元老"。抗战时,李石曾在欧美从事外交活动,为抗战获取了不少欧美物资。

1949年后,李石曾无权可争,也许是厌恶战争,也许是想找一个"世外桃源"养老,他移民去了瑞士。在瑞士过了5年与世无争的日子后他又来到了台湾。在1973年逝世,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