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县蜂桶寨乡民和村:依托猕猴桃产业探索绿色发展新路

秋天时节,在宝兴县蜂桶寨乡民和村,60余亩猕猴桃长势十分喜人。今年,民和村的生态绿心猕猴桃开始挂果,一上市便吸引了大批市民抢购。等到明年进入丰产期,猕猴桃产业将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宝兴县蜂桶寨乡民和村:依托猕猴桃产业探索绿色发展新路

民和村村民管护猕猴桃

种下猕猴桃 收获致富果

一座座青山绵延起伏,一排排果树郁郁葱葱,一串串猕猴桃缀满枝头。10月3日,记者走进宝兴县蜂桶寨乡民和村绿心猕猴桃基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硕果压枝的丰收景象。

秋风徐徐,村道两旁稻田中起伏着层层稻浪,沙沙作响。

农户刘汉强的家就在村道旁边,家门前一片占地六亩的猕猴桃林,生长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46岁的刘汉强这几年发展养猪产业、种植玉米等,形成用玉米喂养、猕猴桃基地放养猪仔,猪粪养护玉米、猕猴桃基地,出售成猪补贴种植业的循环模式,这样不仅节约成本,还保证了猪肉、猕猴桃、玉米的质量。

不过,刘汉强坦言,刚试种那会也不免有些担心。“我们这边的冬天比较冷,如果没有做好防护措施,让猕猴桃树受冷易得溃疡病。”

还好,猕猴桃坚强挺过了第一年,刘汉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经过他两年打理,6亩猕猴桃地今年初挂果,预计收益上万元。

初尝甜头的刘汉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除去成本,如果风调雨顺年底仅能收入2000多元。但种植猕猴桃不一样,今年他的猕猴桃只是初挂果,待到900株猕猴桃全部挂果并进入丰产期后,每年至少可产万余斤猕猴桃,按照近年来猕猴桃市场价格测算,每年可收入6万余元。

如今,刘汉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尤其是村上针对种植绿心猕猴桃的农户通过奖励的形式,激发了贫困群众动力,大家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更高,效果明显。

现在,刘汉强不仅自己发展绿心猕猴桃产业,还带动村里有意愿的村民一同发展,帮助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绿色种植 捧出一颗生态“绿心”

国庆期间,民和村分外热闹。鸡蛋大小、毛茸茸的猕猴桃挂满枝头,前来采摘的游客和当地的果农在一起,谈笑声不断。

“这里的绿心猕猴桃、细嫩多汁、口感清爽,关键是生态,我要多带几箱回去让朋友尝尝。”游客陈瑞说。

今年,民和村猕猴桃进入采摘期。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汉杰带领记者走进该村,满眼绿色,一株株猕猴桃树枝叶茂密,枝条上成熟的果子随风摇晃,老远就能闻到果香。

在刘汉杰看来,绿心猕猴桃成为当地的产业、农户的选择,并非偶然。

“民和村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空气湿度大,土壤肥沃、透气性好,特别适宜种植绿心猕猴桃。”刘汉杰说,面对生态与市场,民和村坚持让该村猕猴桃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一方面,民和村不用一滴除草剂,坚持田园生草割草为肥,坚持改良土壤;一方面,该村种植猕猴桃过程中拒绝使用膨大剂。膨大剂看似能让果实变大,可实际上不仅严重影响口感,还让果树的树势变弱、寿命缩短。

正是坚守了生态底线,民和村让土地“造血”的同时没有让生态“滴血”。难怪农户都说:“环境好了长出的果子无公害、品质好、不愁销,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比自己种庄稼强多了。”

近年来,民和村立足村情实际,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纽带,抓住政策机遇,围绕一年打基础,二年抓管理,三年建成效的思路,着力发展生态产业。通过种植、采摘等方式,不断壮大猕猴桃种植基地,增加猕猴桃的销售量,拓宽销售渠道。

同时,为激发贫困户猕猴桃种植积极性,该村按照“重点推进、因地制宜、产业带动”的思路,对种植猕猴桃的生产者进行苗木补贴,采取先种、再验、后补的方式对连片种植2亩以上,种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每亩种植量以80株计算,给予400元的种植补贴。

而今,随着绿心猕猴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民和村猕猴桃种植也将由现在的“小农散户种植”转变为“企业或合作社组织规模发展”,成为当地猕猴桃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

而今,依托生态种植,民和村不仅让昔日荒山荒坡披上了“绿装”,还着力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有效带动全村群众脱贫,探索出一条生态和生计有机统一、增绿和增收互促双赢的生态脱贫新路子,也为贫困地区探索出了一条以绿色产业带动生态产业发展,以生态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绿色发展之路。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