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興縣蜂桶寨鄉民和村:依託獼猴桃產業探索綠色發展新路

秋天時節,在寶興縣蜂桶寨鄉民和村,60餘畝獼猴桃長勢十分喜人。今年,民和村的生態綠心獼猴桃開始掛果,一上市便吸引了大批市民搶購。等到明年進入豐產期,獼猴桃產業將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寶興縣蜂桶寨鄉民和村:依託獼猴桃產業探索綠色發展新路

民和村村民管護獼猴桃

種下獼猴桃 收穫致富果

一座座青山綿延起伏,一排排果樹鬱鬱蔥蔥,一串串獼猴桃綴滿枝頭。10月3日,記者走進寶興縣蜂桶寨鄉民和村綠心獼猴桃基地,呈現在眼前的是一派碩果壓枝的豐收景象。

秋風徐徐,村道兩旁稻田中起伏著層層稻浪,沙沙作響。

農戶劉漢強的家就在村道旁邊,家門前一片佔地六畝的獼猴桃林,生長得鬱鬱蔥蔥、生機勃勃。

46歲的劉漢強這幾年發展養豬產業、種植玉米等,形成用玉米餵養、獼猴桃基地放養豬仔,豬糞養護玉米、獼猴桃基地,出售成豬補貼種植業的循環模式,這樣不僅節約成本,還保證了豬肉、獼猴桃、玉米的質量。

不過,劉漢強坦言,剛試種那會也不免有些擔心。“我們這邊的冬天比較冷,如果沒有做好防護措施,讓獼猴桃樹受冷易得潰瘍病。”

還好,獼猴桃堅強挺過了第一年,劉漢強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經過他兩年打理,6畝獼猴桃地今年初掛果,預計收益上萬元。

初嘗甜頭的劉漢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種玉米、小麥等傳統農作物,除去成本,如果風調雨順年底僅能收入2000多元。但種植獼猴桃不一樣,今年他的獼猴桃只是初掛果,待到900株獼猴桃全部掛果並進入豐產期後,每年至少可產萬餘斤獼猴桃,按照近年來獼猴桃市場價格測算,每年可收入6萬餘元。

如今,劉漢強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尤其是村上針對種植綠心獼猴桃的農戶通過獎勵的形式,激發了貧困群眾動力,大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更高,效果明顯。

現在,劉漢強不僅自己發展綠心獼猴桃產業,還帶動村裡有意願的村民一同發展,幫助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綠色種植 捧出一顆生態“綠心”

國慶期間,民和村分外熱鬧。雞蛋大小、毛茸茸的獼猴桃掛滿枝頭,前來採摘的遊客和當地的果農在一起,談笑聲不斷。

“這裡的綠心獼猴桃、細嫩多汁、口感清爽,關鍵是生態,我要多帶幾箱回去讓朋友嚐嚐。”遊客陳瑞說。

今年,民和村獼猴桃進入採摘期。該村黨支部書記劉漢傑帶領記者走進該村,滿眼綠色,一株株獼猴桃樹枝葉茂密,枝條上成熟的果子隨風搖晃,老遠就能聞到果香。

在劉漢傑看來,綠心獼猴桃成為當地的產業、農戶的選擇,並非偶然。

“民和村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空氣溼度大,土壤肥沃、透氣性好,特別適宜種植綠心獼猴桃。”劉漢傑說,面對生態與市場,民和村堅持讓該村獼猴桃走綠色發展的道路。一方面,民和村不用一滴除草劑,堅持田園生草割草為肥,堅持改良土壤;一方面,該村種植獼猴桃過程中拒絕使用膨大劑。膨大劑看似能讓果實變大,可實際上不僅嚴重影響口感,還讓果樹的樹勢變弱、壽命縮短。

正是堅守了生態底線,民和村讓土地“造血”的同時沒有讓生態“滴血”。難怪農戶都說:“環境好了長出的果子無公害、品質好、不愁銷,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比自己種莊稼強多了。”

近年來,民和村立足村情實際,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為紐帶,抓住政策機遇,圍繞一年打基礎,二年抓管理,三年建成效的思路,著力發展生態產業。通過種植、採摘等方式,不斷壯大獼猴桃種植基地,增加獼猴桃的銷售量,拓寬銷售渠道。

同時,為激發貧困戶獼猴桃種植積極性,該村按照“重點推進、因地制宜、產業帶動”的思路,對種植獼猴桃的生產者進行苗木補貼,採取先種、再驗、後補的方式對連片種植2畝以上,種植成活率達到90%以上,每畝種植量以80株計算,給予400元的種植補貼。

而今,隨著綠心獼猴桃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民和村獼猴桃種植也將由現在的“小農散戶種植”轉變為“企業或合作社組織規模發展”,成為當地獼猴桃產業的新型經營主體。

而今,依託生態種植,民和村不僅讓昔日荒山荒坡披上了“綠裝”,還著力將“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轉化為“金山銀山”,有效帶動全村群眾脫貧,探索出一條生態和生計有機統一、增綠和增收互促雙贏的生態脫貧新路子,也為貧困地區探索出了一條以綠色產業帶動生態產業發展,以生態建設促進脫貧攻堅的綠色發展之路。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石雨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