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癌症」潰瘍病認識的3大誤區,弄清楚了才好對症下藥

猕猴桃“癌症”溃疡病认识的3大误区,弄清楚了才好对症下药

一、獼猴桃潰瘍病

由丁香假單胞桿菌獼猴桃致病變種引起的一種細菌性病害,從秦虎強對17種藥劑的敏感性試驗,所有藥劑對獼猴桃潰瘍病均有抑制作用,其中3種強敏感、9種中度敏感、5種低度敏感的結果看,獼猴桃潰瘍病菌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細菌。為什麼田間防治效果較差,長期困擾著獼猴桃產業的健康發展,果農無奈地稱其為獼猴桃的癌症呢?作者近年來對該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策略進行了系統研究。

二、發生規律

獼猴桃潰瘍病菌在獼猴桃樹體週年帶菌。枝幹發病嚴重,最早可以在11月份看到枝幹發病,入冬後停止發病,翌年2月份又開始發病,隨著溫度的提升和樹體萌動,伴隨著商流的作用,發病越來越嚴重,萌芽後枝幹發病逐漸減輕。

病菌通過導管隨著樹液流向新生的葉片、花蕾,轉移到花蕾、葉片上危害,造成花腐病,葉片出現病斑、乾枯、穿孔等症狀。潰瘍病菌的適宜生長溫度為24~28℃,氣溫超過35℃即停止發病,所以葉片發病有兩個高峰期,一個是4-6月份,一個是9-11月份。

果子採收後潰瘍病菌可以通過篩管伴隨著養分迴流過程從葉片傳入樹幹韌皮部,嚴重的11-12月份造成枝幹發病,一般到2-3月份枝幹發病。

三、認識的誤區

1.枝幹發病大家都認識,葉片發病就不認識了

萌芽後細菌轉移到葉片、花蕾後,枝幹發病減輕,果農就誤認為潰瘍病治住了,萬事大吉,很少有人去治療葉片上的潰瘍病,大多人不認為葉片的症狀是潰瘍病,亂用藥,貽誤了防治潰瘍病的有利時機。

2.只重視休眠期防治,不重視生長期防治

作者在調研詢問到果農是如何防治潰瘍病時,99%的果農回答是等落葉後開始防治潰瘍病,問為什麼,回答是潰瘍病2-3月份發生,就要在落葉後12月份提前預防。作者聽後是哭笑不得,果農的防病知識太缺乏,聽講了果樹落葉後果樹進入休眠期,樹液不再流動,樹皮老化不能吸收藥劑,藥劑不能吸收、不能傳導怎麼能到達病菌所在部位殺死病菌的道理後,果農才恍然大悟,不是病害是癌症,是我們防治的時間不對,當然就不會有好的效果。

3.簡單地把潰瘍病當成腐爛病去治

果農對防治蘋果樹腐爛病比較熟悉,潰瘍病也是腐爛,發生時期都是春季果樹萌芽前,很容易仿照防治蘋果樹腐爛病的辦法去防治潰瘍病,但潰瘍病與腐爛病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病害,腐爛病是真菌病害,潰瘍病是細菌病害,腐爛病是病菌孢子粘附在樹皮上,侵入皮層潛伏,溫度合適後從外向內擴展為害,潰瘍病是細菌藏在樹皮組織內越冬,春季溫度合適後繁殖為害韌皮部薄壁細胞,從內向外流汁液為害。不同的病菌種類和為害方式,防治方法上肯定不同。

四、防治策略

瞭解了潰瘍病的發生規律,我們不難找到最佳的防治辦法,就是把防治的重點放在萌芽後防治葉片、花蕾上,持續地防治葉片,壓低葉片細菌發病率,降低葉片細菌數量,使葉片脫落前不能把大量細菌轉移到枝幹上去,在枝幹內越冬的細菌數量減少到不能造成發病的量的時候,枝幹就不發病了。

五、防治關鍵用藥期

萌芽到開花前,用3%噻黴酮WDG1000倍+5%氨基寡糖素AS1000倍,間隔10天連噴2次有效預防枝幹上的細菌轉移到葉片花蕾上造成花腐病。

幼果期用3%噻黴酮WDG 1000~1500倍+5%氨基寡糖素AS 1000~1500倍,間隔10~15天連噴2~3次,預防葉片潰瘍病,增強葉片抗逆能力,減輕高溫乾旱對獼猴桃葉片的傷害。

果子採收前後,用3%噻黴酮WDG 1000倍+5%氨基寡糖素AS 1000倍,間隔10天噴霧1~2次,有效攔截葉片病菌向枝幹轉移,前期預防較好的果園,噴1~2次,前期沒有采用該辦法預防的果園,應加強防治,噴2~3次。

中國獼猴桃產業網(www.51qiyiguo.com),採用“互聯網+產業”方式,以武功獼猴桃為中心,輻射全國獼猴桃上下游企業,整合行業資源,形成全國單品產業上下游聚焦中心。 提供獼猴桃種植,加工,銷售產業生態供應鏈的信息服務,帶動產業在線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