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完形(杜课684期)

全文共 2783 字,阅读大约需要 11 分钟

“自我同一性”的沉思

黄牧宇 问


18-25岁,被称为成年初显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年轻人普遍经历着空虚、迷茫和焦虑,可能与这些年轻人还没有真正地“找到自己”有关。以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来说,他们尚未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建构。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能力、信仰和个人历史等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使个体对“我是谁”“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上何处适合自己”等问题形成坚定和连贯的意识(王树青&佟月华,2018)。回答这些对自我价值的追问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最重大的人生任务,对这些问题的忽视、回避以及错误的或非正面的回答将会导致危机的出现。


Marcia的研究认为,青少年本应该在青春期这个更少现实压力的阶段,参与到各种与未来发展、宗教信仰、亲密关系等探索活动中去寻找自我。但现实情况却是,这样的探索过程往往被现今的制度化教育所挤占,这导致能顺利在18岁形成稳定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约只占两成。


错过了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该如何补上缺失的一课?文末读者评论说:“人生的旅程就是这样,用大把时间去迷茫,在几个瞬间成长。”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迷茫也是收获,即便没有答案也会成长吗?

参考文献:王树青 & 佟月华. (2018). 分离-个体化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因果取向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8).

自我的完形

杜骏飞


很高兴你吸纳了经验性的知识,又对知识有批判性的思考,还提出了尖锐的问题。


你今天之所问,关乎“自我”的建立,这是一个人在年轻时至关重要的精神活动。埃里克森所说的同一性问题,在词源上是identity,实际上,这个词兼有身份、认同、识别、同一性、个性等复杂含义。这就是为什么学者将其定义为“对自己内在的能力、信仰和个人历史等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这里的复杂意涵,几乎是在指向一个生命个体的价值观系统的全面觉醒。


根据identity的指引,我们当知道,一个人如果寻求所谓的“同一性”,那么他就必须寻求自己的个性,建设自己的身份,追求被识别的几率,在精神和行为之间形成自然的连续。这4项任务中,几乎每一项都不易完成;好在它们是相互连贯的,是可以彼此成就的,因此,一旦你的同一性工程开启,它就很难被中止,尽管亦有错误生长的可能。


不过,社会科学的概念大多是建构而成,“自我同一性”之类也是如此。其实,我本人并不认为,“自我的同一”是一件能被短期、孤立、精确完成的任务,我是想说:自我及其深化,其实是人的终生修行。


我们每个人不是都曾问询过“人生何为”的问题吗?有谁曾得到过肯定的答案?


我自己曾回答说,人生主要的目的,是寻求生命的意义。如果要对此有所阐释,不妨如此表达:人生最直接的目的,是寻求个体生命的意义,类似于一朵花渴望绽放;

但人生最终极的目的,却是所有人之间的彼此定义,彼此建构,彼此成就,这类似于人类花园的意义,终究源自一切生命之花的竞相开放。


你大概会藉此联想到哈耶克式的新自由主义:自由是人类生活至关重要的问题;经济自由是自由的基础;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实行市场经济,让人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这就是所谓能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同时,哈耶克又认为,协调问题是市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你将“自我”一词替换进去,大概马上就会得到关于人生意义的经济学表达,尽管人生不完全是经济。无论如何,正像哈耶克之论所喻示的那样,“自我”,确实是人类总体得以运行的微观基础。


笛卡尔认为,自我概念是指“自身存在的意识”,并把它作为人类存在的核心。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学家认为,ego所表示的自我,是人格的组成部分。这两位思想者所做的理论阐述,是对独立的自我价值的肯定,这当然是比较纯粹的哲学想象。


但社会科学家就不同了。我们经常提到的库利,认为自我和社会的概念相互联系,所以提出“镜中我”的概念——“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通过这面镜子,一个人扮演着他人的角色,并回头看自己”。这就是说,“自我”是人以他者眼光所做的自我理解。


传播学最熟悉的自我论,莫过于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他认为,特别重要的个人是“重要他人”,而众人是“广义他人”,这两类他人的反馈都是社会镜子,决定着自我概念的形成。在这里,你也许已经意识到了,他们所定义的“自我”观念,始终基于他人的建构,而非个人独立的完成。


受以上讨论的启发,我认为,所谓“自我”,非只是一人一时一事,它是一种出自个人而回到社会的意义确认,是起自青少年而终其一生的建设过程。


我把人在漫长生命中对自我的持续建构,称之为“自我的完形”。并且,我认为,它必须经过识别、广延、邻接、认同、实现这5个阶段。


1

识别,是自我个性化时期,也是探索自身独特的自我认知的时期。

2

广延,是自我发展其系统认知的时期,也是逐步完成身心合一、言行一致的时期。广延一词,其实是笛卡尔“第一哲学”的哲学术语,它是指物质的空间属性,即所谓的长宽高,凡是物质必然占据空间,这就是广延 。笛卡尔还说广延不是可以通过感官感觉,而是要用心想象的。我借此术语说明,自我的系统化,几乎是其必然的性质;人对自我精神系统化的完形,大多依靠直觉来达成;而他人对该系统的认知,也大多要依靠想象来体认。

3

邻接,是自我融汇他者、个体嵌合社会的时期,一个人真正的、健康的“社会化”,并不会消解自我,相反,它能凸显自我的意义。数学上有所谓“邻接矩阵”(Adjacency Matrix),是表示顶点之间相邻关系的矩阵。实际上,邻接阶段的自我,比之于孤立于单一顶点的自我,要更安全、更密实、更自洽、更协调。

4

认同,是人对自我建立理性认识的时期,一个有认同的自我,会产生强大的精神防范,它既能区隔他人的价值观,也能通过理论深化来夸饰主体自身的意义。一般而言,自我认同与外部认同是同步的,也即:认同会从内外两个视角固化自我精神。

5

实现,是人对个体意义的终极期待,自我的实现,意味着人对自身潜力的完整挖掘,使其内在的系统价值完整展现于世,在这个阶段的自我,堪称内心完满。

这五个阶段,自然不会彼此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交织,统筹运行。我认为,不管修行的结局如何,人凡能致力于此五者,对“我是谁”“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上何处适合自己”等问题,必有清晰的回应。

自我的完形(杜课684期)

当人经过识别、广延、邻接、认同、实现,接近自我的完成时,也许会对“圆满”之感有所期待。但我却不肯用“圆满”,宁可使用“完形”。


完形(Gestalt)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术语,原意为形状、图形。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对事物的知觉并非根据此事物的各个分离的片断,而是以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为单位。因此,把各个部份或各个因素集合成一个具有意义的整体,即为完形。


Perls 曾对完形下过一个解释:“完形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本质乃一整体,并以整体(或完形)感知世界,而不同事物也唯有以其组成之整体(或完形)方能被人类了解。”我认为,这不仅是对于自我修炼的完美阐释,也是对人类社会演化的最佳想象。


而佛家所论的圆满,是指福报圆满和智慧圆满。如果广泛来说,还包括功德圆满、神通圆满、说法圆满、道行圆满、度化众生圆满,等等。凡人自不可能有那样无缺的圆满,纵然看见一轮满月,亦不敢认为是十分圆满。


我所能想到的完形,其实是一种相对于自身禀赋的完成:当你的一生,能自足于天性,自为于德行,自成于本心,即是完形。——当你对自我的知觉从分离的片断,而达到有意义的整体,即为完形。


想起密尔的一段话,我把送给你,作为今晚的结语:“人性不是一架机器,不能按照一个模型铸造出来,又开动它毫厘不爽地去做替它规定好了的工作;它毋宁像一棵树,需要生长并且从各方面发展起来,需要按照那使它成为活东西的内在力量的趋向生长和发展起来。”


愿你像一棵树,徐徐长成,迎风摇曳,而终能自在于山林。

自我的完形(杜课684期)

- E N D -

作者:杜骏飞,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杜课”(ID:Dknju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