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杜课673期)

全文共2173字,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

张小平

(师生对话)

张小平(杜课673期)

提问人:钱明雅

Q1

从前段时间舆论强推国企“降薪”潮,到如今的人才流失。请问老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类人才待遇问题?

杜骏飞:

人才就是人才,人才是由需求界定的,也该由市场决定其工作报酬。这个世界上,对自然规律的人为干预,其结果大多是消极的,我想,人才市场也是如此。

Q2

对于教师和医生的薪水不高,也常有人抱怨。您本人是教授,您怎么看教育行业的薪酬现状?

杜骏飞:

我对薪酬制度没什么研究,由于缺乏可比较的数据,也不便评估行业薪酬的合理性。但我确信的是:国家对不同行业的价值设定,决定了不同行业的报酬水准。

看看我们这个时代,给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什么待遇,给医生、护士什么待遇,你就知道,它如何看待这些行业的人才,又希望这些行业有什么样的人才;由此,你也可以推证出当下的教育文明和医疗文明水平。

倘若你看到娱乐行业一夜暴富、一掷千金的景象,你大概也就知道这一代的年轻人会怎么看待娱乐,会如何看待社会分工的价值。同学们曾提醒我注意,张小平事件刷屏时,国家发布了综艺限薪令,规定单期单人不得超过80万,这个数字似乎和张小平的12万形成鲜明对比。在一片唏嘘之中,也有网友表示“相对于科研长期投入也不一定出效果,出效果后也要很久才能产生社会效益来说,综艺带来的经济效益更为直接”。这大概就是时代风气吧。

薪酬未必不是人生的首要问题,但薪酬规则一定是社会文明的主要表征。

Q3

研究所在事后声称之所以要回张小平是因为他没有进行两年脱密期工作,但却在提请仲裁文件时置违约事实于不顾。请问老师您认为这种夸大其词、顾左右而言他是出于何种原因?

杜骏飞:

不规范,不严谨,不求实。

Q4

国家公职人员常被要求具有奉献精神,请问老师您认为这种奉献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奉献精神真的是我们这个社会所要求的美好境界吗?

杜骏飞:

作为一生的道德修养,个人确实应该以奉献精神为荣。但是对于国家而言,一味要求个人的奉献精神,而不追求科学与公平的治理,则其政治一定不够良善。

Q5

舆论风向从文章刷屏时的责骂国企体制,到研究所出来澄清后的“要把擅自脱岗的张小平抓回来”。舆论的快速转变在今天似乎已成常事。请问老师,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事件时,应该如何做到理性面对?

杜骏飞:

人会被舆论反转所捉弄,大多数都是因为在面对新闻事件时缺乏思维理性,匆忙表态,主观站队,缺乏科学精神。

我认为,确定富有理性的言论,其行为通常循以下程序:考据—义理—辞章,亦即,人只会在完全了解信息后再下客观判断,然后再形成适当的表达。

不确定富有理性的言论,其行为通常循以下程序:义理—考据—辞章,亦即,人会先持有一定之见,然后以此来选择事实,然后形成可能有偏的表达。

确定非理性的言论,其行为通常循以下程序:辞章—义理—辞章,亦即,人只会以所偏好的表达逞一时之快,通过修辞自我强化其判断,然后再形成更为极化的表达。

不知道各位属于哪一类?

张小平(杜课673期)


新闻背景

9月27日上午,一篇题为《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刷屏。一名叫张小平的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副主任设计师在今年上半年离职去了一家名为北京蓝箭的科技公司。文章聚焦张小平的年薪从12万涨到跳槽后的百万,指责国企不注重人才的现状,引起众多共鸣。

此外,文章中所提到的红头文件,即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提供给地方政府劳动仲裁庭的报告,也收到广泛关注。报告中称张小平的离职为“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的重大战略计划”,希望张小平能够回原单位“集智”参与解决“深层次”技术难题。

张小平(杜课673期)

引发舆论后,研究所承认在报告中夸大,其初衷是因为张小平擅自离职,未按照规定进行两年的脱密工作。而张小平本人婉拒回应该事件,称“以公司说法为准”。

该次离职事件引发广泛的有关国企用人体制的讨论,人民日报、新京报、北青报等媒体都对张小平离职以及研究生公文事件发表了相关评论。

张小平(杜课673期)

- E N D -

作者:杜骏飞,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杜课”(ID:Dknju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