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登月的人”出走民企,并不是坏事

最近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一封公文走红网络,这封公文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该所研究员张小平跳槽到一家民企,但张小平离开之后,该所4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出现出现了“深层次”的技术难题,这时候,研究所才发现,没有张小平根本没办法解决这一难题,所以发文向国家要人,期望张小平回来。该研究所强调,如果没有张小平,将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

“影响中国登月的人”出走民企,并不是坏事

​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国企底层技术人员,如今一下成为“影响中国登月的人”,这实在是个黑色幽默。按照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描述,张小平堪称一个国宝级的技术人才,但是,国宝级的人才,却没有获得国宝级的待遇。这样的人才,长期在底层坐着冷板凳,拿着与自己贡献不匹配的薪酬,难以获得应有的尊重,且上升前景渺茫。这样的环境,怎么可能留得住真正的人才?张小平出走民企,也就成了必然。

张小平出走民企,并不是坏事。因为这个事情,再次引起舆论对于国企技术人才困境的关注。其实,对于提高国企技术人才待遇,国家曾三番五次发文。就在今年5月25日,《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还专门提出,国有企业应以岗位价值为依据,以业绩为导向,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并结合企业经济效益,通过集体协商等形式合理确定不同岗位的工资水平,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合理拉开工资分配差距,调整不合理过高收入。

但从张小平的遭遇看,在不少国企,这些规定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张小平既在关键岗位,也是高技能人才,但在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他年薪据称只有12万,而跳到民企后,他的年薪直接上百万。显然,眼下的一些国企,官本位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分配制度不健全、人才上升受阻等现象依然严重。近年以来,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进新人走骨干”的现象,在与民营企业的同业竞争中,国企人才流失现象明显加剧。

国企成了民企“黄埔军校”,这引起了许多抱怨,比如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这次就很不高兴。但是反过来想,这何尝不是好事。没有民企发起的人才争夺战,许多国企中的优秀人才,他们的价值何以才能凸显?没有民企对于人才的认可和尊重,国企哪来的危机感,又怎么会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氛围?

“影响中国登月的人”出走民企,并不是坏事

从这意义上说,真正唤醒国企对于人才的重视,最有效的办法不是行政命令。而是开放更多领域,让民企参与。民企的参与,不仅能激活竞争,更重要的是,可以给行业人才重新进行“估值”,这种人才的价值重估,不仅能让人才获得应有的待遇,更将加速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使整个国家受益。

张小平所在的航天业,不正是如此吗?由于航天市场向民营企业开放,导致大批国有企业的航天人才进入民企,这种人才的流动,迅速提升民企的技术实力,航天领域的民企和国企的良性竞争,有利于把中国的商业航天市场做大做强,这使得中国企业,在即将爆发式增长的全球商业航天市场,占据了先机​。

“影响中国登月的人”出走民企,最终怎么解决,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的是,但只要“对内开放”继续加大马力,让民企参与更多领域的竞争,彻底解决国企技术人才困境,必将只是个时间问题。这是人才之幸,更是国家之幸。

作者:于平,资深媒体人,曾先后任职于南方都市报、新京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